河南省地方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推行路径探索

2022-03-18 01:58周培佩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世界史通识大学生

周培佩

(周口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随着“全球化”的高速推进,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世界史的教育功能空前提高。对大学生来说,世界史是了解世界、理解世界并走向世界的途径。学者们从通识教育的起源、功能、实践以及各国通识教育对比等角度对通识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然而,关于历史通识教育尤其是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的研究较为薄弱,关注不足,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南京师范大学的祝宏俊在介绍大学《世界通史》课程尴尬生存状况的基础上,思考其新定位与建设途径[1];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宏毅则探讨了世界通史的价值与功能[2];枣庄学院的贾文彦、徐玲论述了世界史教学的德育功能[3];华东师范大学的王斯德在《大学世界史》教材的前言部分阐述了世界史通识教育在社会教化、育人、创新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4]。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军不仅考察了我国高校世界历史通识教育的现状[5],还提出了将世界史通识教育融入师范生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与方法[6]。现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世界史通识教育的功能上,对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改革的研究不足。本文将在考察河南省地方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世界史通识教育对大学生“五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培养的重要作用,探索地方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改革路径。

一、河南省地方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河南省地方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展开此次调查活动,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有效推动河南省高校重视世界史通识教育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促使大学生坚定信念、健康成长。

(一)调研情况

从2021 年9 月至12 月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工作。本次调查针对河南省不同类别和层次高校的不同专业、年级、民族、生源地的在校大学生开展相关调查,收集可用的相关数据信息,共计选取了河南省20 多所不同层次、类型高等院校的800 名学生。运用WPS 相关软件对收集到的一手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录入、提取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约见了40 余位学生。依据调查问卷统计和访谈资料分析研究相关数据,力图对河南省地方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现状做出较为全面、客观的描述与分析。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00 份,收回有效问卷791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9%。

1998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是推动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指南。该文件明确指出:“通过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7]时至今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历史通识教育却是不完整的。虽然所有高校都开设有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然而世界史通识教育却是严重缺失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大多高校不重视世界史通识教育,学校层次与世界史通识教育情况成正比。从此次调查情况来看,河南省高校世界史通识教育现状基本与我国世界史通识教育状况相吻合,大多数高校不重视世界史通识教育,没有开设校本世界史通识课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层次、办学水平与世界史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呈正比。也就是说,层次高、办学水平好的学校要比层次低、办学水平较差学校在开展世界史通识教育方面好些。个别高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也有高校利用平台慕课资源给学生选择使用,部分学校没有提供相关方面的教育。

二是不少学生对世界史不感兴趣。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1%的被调查对象对世界史非常感兴趣,有32%的被调查者对世界史感兴趣,有47%的被调查对象对世界史不感兴趣,这与全球化趋势不符。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广阔的全球视野,因此高校应当重视世界史通识教育。调研结果显示,“观看影视资料”是最受欢迎大学生的了解世界史的渠道,其次是“慕课”等,而“查阅书籍”或“校本课程”相对不受欢迎。可见,当前大学生了解世界史的方式较为被动,自主思考、查阅资料等主动性学习方式并不十分受欢迎。

有104名受访者(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13%)认为学习世界史非常有用,有458人(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58%)认为学习世界史有用;另有229 人(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29%)认为学习世界史用处不大,甚至个别受访者认为学习世界史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持有“我是中国人,不学世界史”的言论。

世界史教育的缺失使部分大学生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下,缺乏全球视野、客观与理性,见识浅薄且不具备独立的主体意识。

二、世界史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五观”的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界、学术界认为:除现代应用技术外,历史学和文学是教育的两大基石[8]。历史教育是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反思、调适与超越,是通识教育的必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人类历史是一个承前续后,不能割裂的发展过程。鲁迅先生将学习通史的重要性及其与现实的关系一语道破,他说:“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简明而可靠的书,但如果他专讲天王星或海王星,虾蟆的神经细胞,或只咏梅花,叫妹妹,不发关于社会的议论,那么,自然不看也是可以的。”[9]在全球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当下,作为历史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世界史的教育功能空前提高。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而中外交流又日益频繁的当下,将当前出现的各种现象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加以考察十分必要。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各种现象做出正确的评判,有助于我们从中获得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生道路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其正确的国家观

1.学习世界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民族交往互动大大增加,产生冲突与问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民族冲突、问题的扩展速度提高、影响范围扩大。大学生群体因其特殊年龄段和所受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极易受到网络影响,在民族问题上受到误导。通过学习世界史,大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共同体发展历程与成就,理解“民族”的概念与核心内涵,体会“民族”这一人类共同体对人类自身、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清当前存在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摒弃狭隘的民族自大心理,提升民族观的科学性。

2.有助于对国家的过去、现实以及未来有理智清醒的认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些外来势力却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不停骚扰,意图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分裂势力的影响,学习世界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发展历程,对国家的过去、现实以及未来有理智清醒的认识,把握当前国际民族发展趋势,抵御某些不良意识的冲击,从而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完整与统一。

(二)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认同感、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1.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多元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世界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交融史。中华文明具有两个特点:古老与绵亘不绝。中华文明并非是孤立、隔绝的发展模式,它在发展中也在不断吸收、融入其他文明的精华。由于各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阶段相似性,因此各国历史、文明之间的互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世界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思想、制度、生活方式,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整体视野,学会将中华文明的发展纳入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去,从而了解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坐标、发展走向,从古代的独领风骚近千年到近代的落后挨打,再到当今时代的重新崛起,增加对中华文明的深刻了解和认识。

2.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中、网络上存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主义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歪曲和否认中国历史与文化来淡化人们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并且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历史就是昨天的现实。学习世界史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有助于他们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部56个民族共同奋斗、砥砺前行的历史,是一部各民族儿女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扭转乾坤的历史。只有在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基础之上,才能建立文化自信,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读史使人明志,学习世界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实现自身的成长成材。

(三)世界史通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完成信仰选择、塑造独立人格

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一种世界观。宗教既能影响人的精神信仰,也能影响社会的精神风貌。了解宗教的人不一定都信仰宗教,而信仰宗教的人一般来说会从崇拜宗教开始,通过参加宗教活动,逐步产生一种全身心的皈依宗教的信念,进而将关注点投向超现实的世界,从超现实的世界中寻找精神价值,寻求一种精神超越和精神关怀,于是就产生了宗教信仰[10]。

我国现有信众,所信宗教呈多元化特点。前些年,由于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多种等因素的冲击,我国国内出现“宗教文化热”现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自然也有所反映。大学生群体由于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求知欲强,喜好猎奇探新。在这种好奇心理的驱动下,文学、影视作品中涉及的宗教元素让部分青年学生产生了解宗教的兴趣。境外敌对势力利用部分青年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不断通过宣传把宗教渗透到高校,把渗透目标锁定青年学生群体,意图颠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的树立。

世界史通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础;有助于大学生从整体历史的角度全面了解宗教的兴衰史,包括宗教意识的发展,宗教在每个时期的不同特征以及历史背景,从而思考宗教变迁带来的思想启示。这些无疑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判断,完成信仰选择。

总之,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而中外交流又日益频繁的当下,将当前出现的各种现象置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加以考察十分必要。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对各种现象做出正确的评判,有助于大学生从中获得有关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生道路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握未来。

三、河南省地方高校推进世界史通识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

二战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针对青年一代出现的信仰危机、历史意识淡薄、道德水准下降等问题,规定中学、大学必须开设包括世界史在内的历史通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历史意识、现代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背景下,美国史学大家罗伯特·帕尔默趁势推出了《现代世界史》一书。该书从1950年问世到2007年,已更新到第十版,被西方尤其是美国大多数高校选用。《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几代大学生都是通过他(帕尔默)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历史”的[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在此背景下,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历史教育是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必修内容和主要手段[12]。此后,在该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国部分知名院校,如清华、北大、复旦等率先试行通识教育改革。之后,全国高等院校纷纷效仿,开展通识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培养。然而,通识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被很多地方高校简化为思政、外语、计算机课程的结合,人文教育尤其是世界史通识教育严重缺乏。这很明显是不符合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河南省地方高校的世界史通识教育改革可以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变化,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持续发展的能力。

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顾、智德并育,能帮助学生应对多元社会出现的各种挑战。世界史是高校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曾指出,要培养“完整的人”“有教养的人”,不应因地区的偏狭性而忽视其他地区的文化,必须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其他地区及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化和理想,了解人类主要的宗教和哲学上的概念,“能够用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生活经验”[12]。

学校领导要反思,认真学习、研究通识教育理论,重视世界史,改变过去忽视世界史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育人”为终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广大师生中进行广泛世界史通识教育宣传,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共识,纠正以往对世界史通识教育的认识误区。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的人员负责世界史通识教育各项事务。该组织机构可以起草一些开展世界史通识教育的相关教学文件,对拟开课的相关课程进行审议等。另外,该组织机构也可采取建立通识教育开展的各种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包括教师的培训、薪酬计算、科研奖励等,推动世界史通识教育的开展。

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识教育平台,增设世界史相关课程。世界史通识教学的授课对象是全校学生,所以以现有的平台为基础,增设课程是可行之举。

(二)开设世界史通识教育的系列课程

世界史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拟由核心课程、专题课程和综合课程构建而成。具体的开设措施如下:首先,借助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开设世界史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世界史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为必修课程,如世界古典文明、世界各国文化研究等,内容相对系统全面。核心课程使学生了解世界文明发展脉络,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的特征及定位,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各国文化。由于世界史核心课程的课时比重有限,因此可采用专题式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更为高效的学习掌握课程的精髓。但缺点也很明显:蜻蜓点水,易于流于空泛、言之不详。这就需要世界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专题课程和综合课程来补充。其次,在公共选修课平台中增加世界史通识教育的专题课程与综合课程。专题课程走“专门”式的贴近模式,即按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原则,介绍世界史的某些领域:国际关系、西方文化、华人华侨、区域变迁、现代化、中西交通等。这些主题课程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但却呈现碎片化,缺乏脉络感和广博感。因此,为达到世界史教育的最佳教学效果,须兼开“核心课程”与“专题课程”两相互补。综合课程旨在打破专业壁垒,沟通不同的学科领域。该类课程与当下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相适应,是高校今后通识教育开展的趋势。在世界史方面,综合课程可以考虑世界史与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比较政治学、考古、艺术等学科结合,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最后,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素质教育平台,如“校园沙龙”“博雅讲坛”学术讲座等开展世界史通识教育。鼓励本校教师利用校内现有平台,开展世界史通识知识普及工作。也可考虑邀请校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讲学。

(三)注重教学效果

当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教师讲授法,存在重传授、轻引导,重知识、轻能力,必须要进行改革。首先,在世界史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应注重灵活多样。世界史教学除了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还可采取讨论、启发、互动、情景教学、参观等多样化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史名著阅读、文献资源查阅、读书沙龙等形式对世界史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其次,注重教学效果,注重启发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因势利导,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则要根据老师提供的丰富信息和教学资源,学会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全球化飞速拓展的当下,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更是息息相关。因此,只有读懂世界才能更好地读懂中国、热爱中国、建设中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必须直面全球化的世界现实。只有学习、借鉴世界史,才能理解与思考当今的世界局势,才能深入地思考当代中国的问题,也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融入世界,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加强大学生的世界史通识教育既是一个时代话题,也是地方高校不可回避的责任。

猜你喜欢
世界史通识大学生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家国情怀素养在世界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世界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之歌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百件文物带你玩转世界史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