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2022-03-18 03:53冯奕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思政

冯奕佳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1]。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目标与任务之一就是要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要求。因此,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一是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培育和造就“四有”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塑造了中国人崇高的道德品格,因此,思政课理当强化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行和思想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要素,因此,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育大学生昂扬向上、奋斗不息的精神气质,推动大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

二是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一个没有共同精神力量支撑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自强的。因此思政课理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穿越历史时空的思想理念,让大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因此,在思政课中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利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而且还包括精神方面。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应该具备的不仅只有知识技能上的才能,优秀的文化综合素养也是其必备的条件。思政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提供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熏陶,有利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从而形成情感上的积极乐观和骄傲自豪,行为上的继承传播和弘扬。思想问题的解决需要正确的思维予以代替,不合理信念的解决需要合理的信念予以代替,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深刻,文化情感就越有理性的指导,文化自信的意志也就更为坚定,文化行动也随之会更加自觉。因此可以说思政课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丰富了文化知识,提高了文化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灵魂,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底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二者紧密契合。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中华文化标志着我们的文化根性,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本。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发展,但文化基因不会轻易改变,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余英时在《中国文化的重建》中提到“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舍生取义”“扶危济困”的伦理道德追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处事之道,“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以人为本”“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国理念,“止戈为武”“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和平思想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和内在精神,其内容也反映了我们文化所要求的人伦规范。这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征,也是中国人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智慧的体现。今天,我们的思政课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将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从中获得永恒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思政课上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人,就更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努力创造出依托传统、立足现实、融合古今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目标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格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以“德”为主线传承发展。中国古往今来是先贤以及流传下来的典籍都是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通过终生学习和修炼达到更高目标。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可见,思政课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途径,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健康的发展,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鲜明的一致性。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内容具有同源性。思政课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诸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价值观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热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社会责任感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道德自主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蕴含着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奋发图强的刚健精神,勇于实践和积极变革的创新理念,而这些也是思政课中必须传达的重要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伟业的中坚力量,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肩负着实现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重任。然而,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不会是自然自发地提升,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育。因此,我们从学生、教师、课堂三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着力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一)提升思政教师能力,增强文化育人效力

教师是思政课堂的主导者。当前高校中部分思政课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足,致使思政课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成效不佳。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大学生建立文化自觉,自身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思政课中教师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结合,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1.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传道授业者和行为示范者,其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思政课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有效结合,必定涉及传统文化各种知识的讲授。因此,思政课教师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掌握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自身的认识,能够清楚传达传统文化知识,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讲活。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让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情理交融,增强育人效果。

2.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讲得深入浅出,得到学生喜欢,除了有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还需要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方法,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入学生的耳、脑、心的教学能力。同时,面对不同的学生,思政课教师要能够结合大学生的认知情况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创设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3.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

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因此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自身政治建设。要通过不断学习最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深化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最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和人格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大多只关注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对大学生文化行为和文化认同的培育相对忽视,思政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缺乏人文关怀,说教多于信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结合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政课的重要教育内容,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的理论说教,再好的传统文化思想也难以深入人心。将这些理论变成行动,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占比极重,其中所提倡的“仁爱”思想,反映到现在的教育中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能够把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的内心,深化情感,增强认同,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另外,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人文关怀,需要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而上思政课的过程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展现出的文化自信,是具有感染力的,是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触及到学生的。

(二)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强化传统文化体悟

当前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时间总体来说是不够的。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课时安排中,每星期都有三至四个课时的思政课,这为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定的时间保证,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巨大空间。

1.优化授课方式

一是加强交流互动。现在大多数思政课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以老师单纯讲授为主,课堂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可以通过讲授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理论学习是互动交流的基础。之后除了单纯讲授以外,还可以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小组讨论活动等,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达到提升文化自信的效果。例如小组讨论活动可以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内化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演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并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计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强针对性。比如在给美术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可以参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结合美术作品来讲传统文化。在给文史专业学生上课时,可以结合古诗进行分析。为不同学生打造不同的思政课,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也更有助于不同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认识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2.用好网络新媒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5]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近两年疫情的影响,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式。同时,网络生活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信、QQ是大学生的主要沟通渠道,微博、各类短视频平台是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首要选择。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也必须要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使网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一条新途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例如,可以建立课程的微信群、QQ群甚至微信公众号等,作为信息收集和沟通的窗口。另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拍摄或收集优秀视频,建立视频公共网站,通过微信、QQ、抖音等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平台进行推送,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认同。

当下,大学生网络交流频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的选择。因此,要做好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网络平台规范化,及时净化网络环境,随时做好网络监控,保证网络内容积极向上。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有利于巩固理论知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内容和课堂讲授对学生而言都不是亲身感受,印象不深就会慢慢遗忘,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教学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离不开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学校当地或附近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一是通过参观体验,让大学生亲自去见,去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通过调研活动,如田野访谈、照片拍摄、视频制作、报告撰写等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并将调研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宣传传统文化,激发思政课程学习兴趣。三是通过创作反思活动,如开展实践成果转化活动、设立项目等,鼓励大学生创新文化内涵,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了解传统文化,有效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将其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加强实践教学,发挥实践教学优势,让大学生在实地感受中接触传统文化,切身体会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文化认同,提升传承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对于文化认同,最基础也是必须先行的就是对“根”的找寻和继承,也就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发扬,因而,在思政课中必须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简单细微之处开始,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例如,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清明的时候去祭祖等,通过自身关注和努力,将我国传统节日过得更加有仪式感。另外,在闲暇时间可以看韩剧、看日本动漫、美国大片,但更要看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相关节目,既能够得到放松,无形中也增长了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各类电子书籍阅览应用中也可以多阅读《论语》《诗经》等我国经典书籍,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认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2.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实践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要通过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必须提升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次数,加大实践力度,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传统文化魅力,感受传统文化价值,增强传统文化情感,从而愿意主动宣传、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只有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了解后,大学生才能更容易对优秀传统文化达成认同,更容易去亲近优秀传统文化,更愿意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综上,高校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在思政课中把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