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研究

2022-03-18 03:53李旭翠王昊珅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语言

李旭翠,王昊珅

(1.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天津 津南区 300350)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媒体上的语言也发生着变化,产生了“网络语言”的新概念。“网络语言经常被认为是新媒体语言,因此也被理解为领域语言。”[1]因此,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以及流行的内生逻辑,就需要从互联网的视角切入去探寻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对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可谓是“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网络竞争说到底是网络价值观、话语权的竞争,而网络语言又恰恰是网络意识形态最重要的体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1年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3]伴随着信息高速发展,一些网络热词、流行词也在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网络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丰富和创新。“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4]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作用日趋明显,与此相伴随的,网络育人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因此,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出发,探究网络语言在青年大学生传播的特点对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网络空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代网络语言的特点

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通过调查发现,“2020年面向全国16万大学生滚动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大学生认为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接近十成大学生认为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更要有报国行。”[5]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大有提升,青年大学生整体上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使用程度的加深,网络语言以其幽默、简单、快捷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并且更不能忽视的是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其中所包含的“亚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兴起而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重要影响。

(一)富有创造性,内容瑕瑜互见

青年人思想活跃,追求时尚个性,标新立异的网络语言以他诙谐、幽默、生动的特征更加增强了其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度,并逐渐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从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可以发现,“爷青回”“凡尔赛/凡尔赛文学”“你品,你细品”“有内味了”“内卷”等网络语言已成为大学生表达个人情感,日常交往的常用语。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真实社会生活的反应,网络语言以直白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易于被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媒体发布的网络流行语言应倡导阳光富有正能量的词语,但也需注重网络语言中负面影响,如“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一起去爬山吗?”等网络语言缺少正能量,网络语言中这些粗言俗语,是语言中的糟粕和垃圾,在幽默搞笑包装背后实质是对价值观的侵蚀。[6]这样粗俗的网络语言如果任意泛滥,不加以正确引导,必将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影响。

(二)词意多变,语言日异月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所体现出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使网络语言的发展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如2015年,一位女教师的辞职申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再到2021年,疫情中不断涌现出奋不顾身的“后浪”等词的变化,无不体现出网络语言自带的时代特征。随着人们的“线上”生活成为生活常态,网络语言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网络语言的流行,体现的是人们对网络空间的新鲜感,当今社交软件飞速发展拓展了网络语言的信息量,例如:抖音,bilibili等社交自媒体软件已成为网络流行语最大的发源地。青年大学生如若缺少对于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判断,网络语言会在大学生中产生“羊群效应”,使大多数人盲目的跟随,从而使一个网络语言逐渐变成网络流行语。

(三)用词简明形象,语言奇趣横生

青年人是网络的主力军,他们上网的目的往往是希望在网络自由的空间里寻找愉快,放松的渠道,而图像、影视则更能够满足这一心理需要。网络交流中,如:“@-@”表示一个戴眼镜的人,“(─.─||)”表示尴尬流汗,这种符号加文字的符号“ヾ(O)〃嗷~”表示嗷嗷叫。不难看出,符号化的网络语言相比于单纯的文字表述,符号表情其丰富的视觉和形象风格使其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更好的为使用者有效表达自身的情绪与意见。如GG(哥哥)、YYDS(永远的神)等,大量缩略语的使用,一方面不仅在表达上的便捷性,使人们更容易理解,掌握,适用于高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便捷性,使网络语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流行文化的变迁,更新速度加快,新鲜词语层出不穷。

二、新时代网络语言流行的特点

随着新时代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也逐渐增多,新媒体的发展更加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传播方式,因此探究网络语言的成因十分重要。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7]网络语言流行的特点应当以时代发展为本,去探究其内生逻辑。

(一)网络语言与社会热点息息相关

从2010年“我爸是李刚”事件的发生,再到2020年的“凡尔赛”。在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中,已经很少看到意识形态色彩很重、政治口号式的抗争话语,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更新换代、看似价值无涉的网络语言。[8]但是每当一个网络语言的发生,都会引起社会的轰动,背后所反映的是这个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的启示。如“我爸是李刚”作为含有“拼爹”语义的语言就出现在了网络流行语上,这句词语的流行使青年大学生关注了社会热点事件,并且通过对社会的实时事件的了解,提升了年轻大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更加意识到在法律面前不存在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另一角度来看,“拼爹”也反映出青年人面对生活压力,面对生活困难而又无力面对的窘境。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反应速度快,因此这种非传统意识形态的话语,容易在大学生表达自身立场观点中,潜移默化地将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成“躺平”“佛系”的青年。另外还有一些青年大学生道听途说,盲目跟风,很少去核实新闻热点的真实性。一些人云亦云的事件容易发酵成恶语相向的辱骂或者群体之间的相互攻击,严重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阻碍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因此,网络语言看似政治性、价值导向性不强,但是往往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

(二)网络语言能够吸引大学生关注

有学者指出“网络语言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渗透到青少年群体的日常学习和娱乐当中,已成为青少年的时代语言,在青少年中呈泛化使用倾向”。[9]2021年特别流行的网络词语“老凡尔赛了”。作为“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网络语言爆红网络。青年大学生往往对于这种新生的词汇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心又进一步驱使大学生去探究此类词语的出处,进一步加深了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拓展了网络语言传播的渠道,使每一个阅读者又进而成为传播者。通过对“凡尔赛”的了解,使部分大学生认识到“凡尔赛”的出处,进而对“凡尔赛条约”,“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做出了进一步学习。与此同时,一些恶趣味的词语,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也容易在大学生范围内进行传播,使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语言进入大学生视野,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作为思想整理教育的主渠道,思政教师应当去积极了解网络语言的出处,拓宽自身视野,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网络语言背后产生的文化,以网络语言这种贴近大学生实际现实生活的方式切入,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三)网络语言适应同辈群体交流模式

在“Web 4.0”时代,每个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语言实现自我创造,这样的创造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强调个人在语言文化创造过程中更加凸显自身的自发性、自主性。语言是交流的基础,大学生得以在网络空间中去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思想。有学者指出“年轻一代的代内沟通则与之形成对比,他们倾向于把新鲜的网络流行语看作是一种文化资本”。[10]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生动前卫,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的交流需求,并且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追求个性、挑战传统、崇尚创新。他们渴望得到环境认同的心理是大学生所特有的,而这些认知心理是促成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成的独特原因。[11]伴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并且网络语言的发展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正因为此,网络语言加之等多元价值观信息更好的吸引大学生关注,增强了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大学生处于情感、交友等关键时期,从交友角度来看,特立独行等新奇的语言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同辈群体中迅速找到共鸣,拓宽交友渠道,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网络语言所渗透的社会文化,又成为了大学生彼此交流的媒介。

三、新网络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网下,也要管好网上”。[12]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其视野,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现状与社会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通过网络语言这一角度切入,透过网络语言流行发展的现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时效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网络语言所带来的挑战。网络信息时代,多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些低格调文化信息容易给使用者带来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并且互联网削弱了学校、家庭等传统因素的影响,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具自我主导性。如若不对青年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错误的价值认知上渐行渐远。网络空间的隐匿性,使得网络语言发展不可控性增强,网络语言容易上升为语言暴力。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是可能成为语言的制造者、记录者、传播者。人们都愿意通过这种隐匿的形式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降低,即造成“我发表的,就是正确的”观点的形成,在自我接纳、人际关系、价值选择判断及情绪控制等等很多问题上产生负面的消极认知。网络语言的发展,也会造成大学生减少对规范语言表达的使用。当大学生了解到网络语言所代表的意义之后,常常会通过使用这种不规范的语言表述形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其语言能力的下降。

(一)加强自身对网络语言学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在网络条件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师生关系的真诚性、平等性、交流性增加。正因如此,网络语言也给广大思政教师提供了走进大学生生活,提升思想政治实效性的机会。思政教师能够通过网络语言视角,切实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所感,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心理上提供了自由平等感,在网络交流上更加放松,提升了交流的质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这提醒思政教师要搭上“网络传播”的快班车,结合“社会热点”阐述时事政治,树立正确的方向立场,借用学生的猎奇心理,无形中摄入思政教育元素,更好促进三全育人。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育人效率、扩大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因交互场景的虚化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情感教育的缺失。[13]因此,思政教师应将铸魂育人责任意识外化为对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引导力,以严肃的思想态度和高度自律精神引领网络语言使用。由于教师与学生的代际差距,面对网络语言的兴起,会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思政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通过学校BBS、校园贴吧等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适当地运用网络语言,增强教育亲和力。

(二)实现网络语言与课堂有机融合,树立正确价值引领

面对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对于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更加需要思政教育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网下,也要管好网上”。网络语言能为课堂带来快乐因子,活跃课堂气氛,大学生青年群体是使用网络语言的主力军,他们对于网络语言进课堂抱有较大的兴趣。但在实际应运过程中,思政课中常常容易将课堂和网络分裂对待,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上课索然无味,下课网上冲浪。“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4]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揭示出网络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点。将网络语言渗入到课堂,因其通俗易懂的特点,便可实现与思政课堂逻辑性、严谨性的语体互补,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条件就需要融入大学生内心,才能满足其内心的情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具有说服力、生命力的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系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然而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导致话语权倾斜,因此思政教师应该把握好契机,扮演好学生群体的意见领袖,引导学生要敢想敢讲,将思政因素渗入到热点问题中,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三)优化网络语言环境和生态,弘扬网上主旋律

习近平指出:“网络对青年人影响很大,很多青年都是在网上接受信息的。要开展网络斗争、加强网络斗争、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网络语言的发展也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大学生的不满、自我宣泄往往会以网络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无形之中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认同。网络空间的延展性和虚拟性,让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在网上畅所欲言,这固然是言论自由的结果,但也导致了一些网络语言不够规范,甚至登不得大雅之堂。因此,我们不但要用,更要会用,网络语言不可滥用,网络行为绝不失范,同时也要做好监督管理,将网络监管与党的大政方针集合起来,对消极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严格过滤,净化网络空间,严明教学纪律,牢牢掌握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正如马克思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它需要将社会发展与个人的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意识形态对网络语言的统领地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引导学生发展的、联系的看待社会问题,进而触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马克思主义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语言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语言是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