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中鱼意象的多重意蕴

2022-03-18 03:53孙道潮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杜甫诗人

孙道潮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意象是诗歌意旨的载体。杜甫诗中出现的自然生命类意象极多,王嗣奭说:“公之咏物,俱有为而发,非就物赋物者。”[1]139杜诗中,雁、鸥、马、鹰等生物背后的寄托已取得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而鱼得到的关注则很少。杜诗中,有97首使用过鱼意象,约占杜诗总数的1/15。鱼是杜甫诗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广的内涵,不应被忽视。

一、唐代鱼文化与雄心壮志

早在《诗经》时代,鱼就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胡朴安指出《诗经》中鱼有二十种,出现的次数超过50次[2]。到了唐代,鱼在诗歌创作中更加活跃。据统计,全唐诗中带有“鱼”字的诗有2185首[3]。文学创作中“鱼”的频繁出现源于鱼和唐代社会千丝万缕的关系。经济上,唐代捕鱼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专门的渔民和鱼商。储光羲在《泊舟贻潘少府》说“所遇尽渔商,与言多楚越”,可见这一职业的普遍,杜甫《入衡州》中“萧条向水陆,汩没随鱼商”亦可为证[4]6018。张籍《泗水行》有言“城边鱼市人早行”,说明已经有了专门的渔业交易市场。在政治上,鱼与每位士人息息相关。《新唐书》记载:“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银袋”,到了玄宗时,“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绯鱼袋,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5]鱼符是身份的证明,鱼袋代表着官员品级的高低。杜甫经严武表荐,曾被“赐绯鱼袋”[6]5054。在《复愁十二首》其十二中,杜甫说“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4]5075,江总是杜甫自称,可见被赐鱼袋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情。另外,鱼是唐代重要的祭品之一,朝廷为此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河渠署,“掌修补堤堰渔钓之事……供川泽鱼醢之事”[6]1897。

天宝三年,唐玄宗改“年”为“载”,是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给了他信心,由于科举制度的完善,文人都有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雄心壮志融进诗里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鲸”,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鲸当然不属于鱼,可在古人看来,鲸是“海大鱼也”[7]。钱钟书先生指出“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8],“两柄”即含义相反“词气迥异”,“多边”即“指同而旨则异”。鲸在杜诗中的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含义,正面来看,鲸鱼体型巨大,吞吐能力强,可比喻人酒量惊人,“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4]136;鲸呼吸时的水柱可化为雨,摆尾可掀起巨浪,吐气如风、发声如雷,这种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力量,往往代指英雄豪杰有着巨大的能量或文人富有才华,如“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4]204和“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4]5483。对于时人秾丽纤巧的诗风,杜甫批评“未掣鲸鱼碧海中”[4]2508,就是推崇鲸鱼般的才力和气魄。鲸居于深海,不易见到,诗人只能幻想鲸的身形,鲸意象也因此增添了宏大的抱负和志向的内涵。《庄子》中有任公子“投竿东海”钓大鱼的故事,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9],这大鱼或许就是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4]668,蔡梦弼解为“甫志在于致君泽民,其志甚大”[10],何焯则认为“鲸生于海,公之志则然。”[11]虽解法不同,但救国活民和泛波江海都是伟大的志向。在《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中,杜甫说“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4]5948,以乘鲸为喻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对表侄的祝愿。当看到朝廷官员争相巴结受宠的鱼朝恩时,诗人虽然境况困顿,仍自称“长鱼无损鳞”“困鱼鱼有神”[4]3381。虽不是鲸,但其中寄托的壮志却是一样。

从反面看,鲸又是危险与怖惧的象征。人们在海上远航时才会遇到鲸,鲸会对航程中的人造成巨大的威胁。李白说“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无渡河》),就是人面对鲸鱼时恐惧的表达。杜甫与岑参兄弟同游渼陂时,也以“鼍作鲸吞”比喻风涛惊险。因此,在政治上,鲸鱼也代指恶人与奸佞。“燕蓟奔封豕,周秦触骇鲸”[4]875中,鲸指的是安史叛军,在《观兵》中,杜甫也用“斩鲸辽海波”比喻官兵对叛军的打击[4]1243。此外,《沙苑行》“泉出巨鱼长比人”[4]541和《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鼎鱼犹假息”[4]972中的鱼亦代指恶臣。

二、美食、窘境与书信

唐代鱼文化的发达还体现在饮食上。比杜甫稍晚的段成式,就在《酉阳杂俎》中记录了“宁去累世宅,不去鯯鱼额。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等与食鱼相关的谚语[12]。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很多都赞赏过鱼的美味,如李颀在《赠张旭》中写到“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李白说“呼儿拂几霜刀挥,红肥花落白雪霏”(《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杜甫也爱吃鱼,《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详细记录了他与少府一起吃鱼的过程[4]1216。诗写于乾元元年杜甫从华州至东都的路上。时值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鲜鱼难得,少府仍热情款待。厨艺高超的饔人将鱼肉切成薄片,“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珍贵的“腹腴”部分和特意煮软的米饭让杜甫大饱口福。“落砧何曾白纸湿”说明了杜甫对于吃鱼肉颇有心得。《齐民要术》记载“切脍任虽讫,亦不得洗手,洗手则脍湿。要待食罢,然后洗也。”[13]即吃脍时手不能湿,杜甫说白纸未湿显然是深谙吃鱼之道。杜甫在其余的诗中,同样表达过对鱼肉,尤其是脍的喜爱:

鲜鲫银丝鲙,香芹碧涧羹。(《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二)[4]359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其二)[4]2674

豉化莼丝熟,刀鸣鲙缕飞。(《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4]2830

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4]2870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4]3124

鱼作为食物,在杜诗中还是诗人困顿生活的缩影。大历二年,杜甫居夔州瀼西,因友人至而作《过客相寻》[4]4533:

穷老真无事,江山已定居。地幽忘盥栉,客至罢琴书。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时闻系舟楫,及此问吾庐。

杜甫穷老无事、闲居许久,住在狭小的茅庐里,为了腾出招待客人的地方,要移动墙上的木筐。款待客人时,没有仆人可供驱遣,只能让儿子煮鱼。可想而知,此时的鱼定不是由厨师制作的精美的脍,只是最普通的鱼肉。同年早些时候,杜甫在《寄薛三郎中》说“虽为尚书郎,不及村野人”“子尚客荆州,我亦滞江滨。”[4]4489滞留村野,对于“穷年忧黎元”的诗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只能“林居看蚁穴,野食行鱼罾”[4]4892,通过看蚁、吃鱼来排遣忧闷。在《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中,杜甫的苦闷情绪更加高涨,“卧病识山鬼,为农知地形。谁矜坐锦帐,苦厌食鱼腥”[4]4786,王嗣奭认为“ 三峡鱼多,故厌食之,盖厌作客之久也。”[1]324只有饱腹之用的鱼,代表着诗人窘迫的生存处境。如《奉赠李八丈判官》所言,“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4]5871。

在一些诗中,杜甫还以潜鱼自称。潜鱼代表诗人的幽居之心,如《早行》[4]5755:

歌哭俱在晓,行迈有期程。孤舟似昨日,闻见同一声。飞鸟数求食,潜鱼亦独惊。前王作网罟,设法害生成。碧藻非不茂,高帆终日征。干戈未揖让,崩迫开其情。

这首诗写于大历四年,由潭州赴衡州投附韦之晋时。黄生认为“鱼虽安居于水,而又有网罟之患。人在故乡,尤鱼在碧藻,其迫于干戈,尤困于网罟也。今此挂帆行迈……深叹宁静之无日也。”[14]77杜甫自比受惊的潜鱼,由于畏乱,不得不离开碧藻,随帆漂流。这种心境,在大约同时写的《咏怀二首》中也有体现:“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皦皦幽旷心,拳拳异平素。”[4]5767本有幽旷之心,本想如鱼般深潜的诗人,却只能避难奔走,皦皦幽旷之心得不到实现,拳拳救世之志更不能伸张。这两首诗里的潜鱼,相比三年前与贾至惜别时所说的“白鹤久同林,潜鱼本同河”[4]3304,由于境遇,增添了凄凉的色彩。

《过客相寻》中的“呼儿问煮鱼”,与《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呼儿烹鲤鱼”相近,后诗中的鲤鱼意指书信。实际上,杜诗中也常以鱼代指书信。如《酬韦韶州见寄》[4]5824:

养拙江湖外,朝廷记忆疏。深惭长者辙,重得故人书。白发丝难理,新诗锦不如。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

杜甫在野去朝久矣,朝廷也不复记忆,满鬓斑白,却于此时被老友拜访,还收到了似锦新诗。即使雁至衡阳不过,亦可凭借鱼来传书,虽已暮年,但诗人对未来仍心怀期待。以鱼指信,同样见于《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4]2614。在有些诗中,杜甫还以鱼雁并举,如《寄高三十五詹事》“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4]1135,《得家书》“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4]868。鱼作为书信,寄托的是诗人对故人、家人深沉的思念。

三、游鱼之乐与垂钓之乐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有“心微傍鱼鸟,肉瘦怯豺狼”一联,杨德周认为“必身经忧患,才晓斯语”[15]。事实上,鱼鸟对于杜甫的意义不仅仅是忧患时的依傍,还是自由与自然美的载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根据诗人在诗境中不同的显隐程度,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杜甫对鱼之美的发现亦是如此。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16],如《秋野五首》其二[4]4923:

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

这首诗写于夔州,诗人生活安稳,笔调亦从容。谢榛认为颔联“适会物情,殊有天趣”[17]。对天趣的描述,实为借物兴己。鱼鸟藏身自然,故知自然之乐,诗人在安贫乐志间,其乐不减鱼鸟。再如《白露》“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4]4704,诗人因为陶醉于看鱼,不知黄昏已悄悄来临。《五盘》中,诗人见到“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的民风,因鱼鸟的安然自在而“坦然心神舒”[4]1853。在“清源多众鱼,远岸富乔木”[4]2925“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4]5475等游鱼构成的佳景中,安放的是杜甫闲适愉悦的心情。

在无我之境中,诗人“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鱼之美包含在境界美中,如《漫成一绝》[4]3535: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诗人深夜未眠,夜色沉重,孤灯与江月交相辉映。宿鹭安睡,连鱼儿越出水面都未能察觉,在鱼的动与宿鹭的静的对立中,夜的静谧更加深沉。浦起龙认为此景“画不能到”[18]859,跳鱼发出的声音就是不能画出的关键。再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4]2177,叶梦得认为“此十字,殆无虚设”“有天然之妙”[19]。在细雨微风中,诗人抓住鱼儿上浮的一霎,却不点明具体的情状是越过水面溅起水花,还是轻轻的吐出水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虽无一字抒情,但诗人远眺时,悠然明媚的心情又溢于言表。

杜甫对鱼之美的感受,除了观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垂钓。垂钓历史悠久,文化内涵相比捕鱼丰富的多。《卫风·竹竿》就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之句[20],而《吕氏春秋》中“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的姜子牙、《后汉书》中“披羊裘钓泽中”的隐士严光都是唐人常在诗中运用的典故。杜甫也是如此,“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4]557和“几时陪羽猎,应指钓璜溪”[4]506寄予着被汲引的渴望。两位友人同因房琯被贬,他在诗中写到“长沙才子远,钓濑客星悬”[4]1642,在夔州时,杜甫自述自己的闲隐生活是“钓濑疏坟籍,耕岩进弈棋”[4]4161,这都是以严光自比。

杜甫的垂钓,在传统的或仕或隐外,还增加了活泼可爱的生活乐趣。严武在《寄题杜二锦江夜亭》中描绘了杜甫罢官后,垂钓时的惬意之态:“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4]2545随意地握着鱼竿,在等鱼上钩时仿佛已经入睡,生动地勾勒出杜甫在江边垂钓时的慵懒自在。杜甫在回诗中说“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4]2542。沙苑马即官马,乘官马当供奉并非本意,幽栖钓鱼才是诗人的真性情,他只是个普通的“白水鱼竿客”[4]3276。

垂钓还是杜甫交游方式的一种,他享受与朋友一起垂钓的快乐。当朋友去外地做官,他憧憬一起游玩的场景,不提山水风景,偏偏强调“扁舟吾已就,把钓待秋风”[4]481。在梓州怀念草堂时,与朋友一起垂钓的快乐时常浮上心头,“虽有会心侣,数能同钓船。”[4]2856在草堂面对水势如海,他不表担忧和苦恼,却说“新添水槛供垂钓”,还想找到“思如陶谢手”般的朋友,一起泛舟江上[4]2165。这固然如王嗣奭所说,“水势不易描写,故止咏水槛浮舟,此避实就虚之法”[1]146。可若不是经常与朋友共享垂钓之乐,又怎会有此漫兴?

杜甫在自己的垂钓诗中,从未言及垂钓的收获如何。这是因为,求鱼并不是他垂钓的主要目的,在垂钓时享受入目的水天湖光,享受与自然的交融,享受内心的平静更加重要。

四、物理与世情

张皓认为,第一个热情细腻大量地描写天然生物,关注自然生态的诗人是杜甫[21]。将鱼置于自然界的和谐状态中,是杜甫发现鱼之美的另一视角。如“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一联[4]419,落红飘坠是因为黄莺捕蝶,溪水喧哗是因为水獭追鱼。写的虽是动物捕食,却洋溢着自然的和谐美好,刘辰翁认为此语“闲趣画景,两极自然”[22]386。类似的场景还有《阆水歌》“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4]3077,水鸡捕鱼和儿童荡桨在诗人眼里一样可爱。

对自然和谐之美的留意,源于杜甫对物理的理解和把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4]1045“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4]1717“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4]3511等句都是杜甫对物理理解的展现。王建生指出,杜甫笔下的物理、物情共有三层含义,即生命的生长荣枯,自然界的兴衰更替和人情冷暖、生途艰涩[23]。很多与鱼相关的诗都能体现诗人心中的“物理”。

对符合“物理”的现象,杜甫大力赞颂其中之美,而若人违背“物理”,杜甫往往会有猛烈的批评。宝应元年,杜甫送严武还朝,在绵州受邀观看打鱼。看到渔人捕鱼时的残忍和对物理的违背,杜甫依次写下《观打鱼歌》和《又观打鱼》[4]2621-2625。《观打鱼歌》先写鲂鱼之美,“色胜银”“如有神”,渔人一网可以捕到数百条鱼,而普通的鱼“尽却弃”,只有赤鲤和鲂鱼能被厨师做成美味的脍。虽然味美,但一想到数百条鱼的生命因一盘脍而结束,诗人“既饱欢娱亦萧瑟”。如钟惺所说,“七字说得口腹人败兴,抵得一篇戒杀文”[24]。

这种萧瑟之情经过几日的思索与发酵,在第二次受邀时,化为了《又观打鱼》中的愤怒与急呼。上一次观鱼,还仅是一位渔人“拥百鳞”,这次却是满江的渔舟,“万鱼急”。对于鱼的遭遇,诗人进行了更深刻的体悟:“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与鱼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人设宴时的欢娱,“主人罢鲙还倾杯”。诗最后一联“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既是杜甫自问,也是在向这个世界寻求一个找不到的答案。刘辰翁认为“两篇皆主爱物,此篇赋得又自在,末意不如萧瑟沉着。”[22]515其实不然,《又观打鱼》对捕鱼时的野蛮掠杀现象揭露的更为彻底,已从直觉上的怀疑,上升到认识上的判断。心怀这样沉郁的悲痛之情,诗人当然不可能沉着。

大历二年冬,杜甫在夔州连续写成六首咏物诗:《鸥》《猿》《黄鱼》《白小》《麂》《鸡》,其中《黄鱼》和《白小》都因鱼而作。黄鱼因为体型大、数量多,被拿来饲犬,“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4]5226。银鱼体型细微,不仅被人当蔬菜食用,还遭拾卵尽取。“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4]5228在斥责之外,杜甫同样有呼吁。由潭州赴衡州时,目睹“白鱼困密网”而“黄鸟喧嘉音”[4]5774,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又激起杜甫的“恻隐仁者心”。正因为心系人与自然的仁者之心,他在目睹鱼饥饿时,才会做出“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4]4921这样类似佛教徒的举动。

杜甫对鱼以及自然的关爱,与二十世纪兴起的生态美学思想不谋而合。“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4]5732,山川是他的亲人,动植物是他的友人。中国最早将生态一词写入诗的人也是杜甫,《晓发公安》有“物色生态能几时”之句[4]5649,含义虽不等于当代的概念,但也流露出对自然物生存状态的关切。俞宁从《全唐诗》中选出一百一十五首符合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标准的唐诗,其中杜甫诗被选数量最多,共13首,《观打鱼歌》《又观打鱼》和《白小》三首满怀着对鱼的怜惜的诗都入选[25]。这三首的主旨被定为“去贪奢”,即反对竭泽而渔、暴殄天物。生态美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与物在自然面前是平等的,但对杜甫而言,人的重要性是远超过物的。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几首诗都是因人类有感而发。

汪几希评价杜甫咏物诗说:“说物理物情,即从人事世法勘入,故觉篇篇寓意,含蓄无垠。”[14]183上引四首咏鱼、怜鱼诗都有观照人事的寓意。两首《观打鱼歌》都写于徐知道叛乱时,第二首中还有“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句,感慨因反贼作乱,盛世再无。《白小》在浦起龙看来是“伤民困”“讽切时弊之言”[18]526,细小的鱼儿就是一个个百姓。《黄鱼》中有“风雷肯为神”句,汪瑗认为士人应以此为戒,不能像黄鱼一般被困在“筒桶”里,“惜黄鱼无变化之才,然则君子之耻为人役者,可不以黄鱼为戒,以神龙自奋也哉。”[26]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汤为野兽“网开三面”的故事,“汤德至矣,及禽兽。”[27]杜甫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4]27为理想,他也盼望贤君名臣能有汤一样的至德。“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4]5612,鱼饥即民困,当以“香饵”福泽百姓。但统治者们却是“渔夺百姓,侵牟万民。”[28]杜甫诗中有两处直用“渔夺”,一是《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难拒供给费,慎哀渔夺私”[4]3722,此诗寄语将入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幕的杨公,希望他能劝诫杜鸿渐,不要再让百姓陷入被渔夺的惨境。二是《遣遇》“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4]5715,因路途中见到贫民不耐重税,只能四处奔逃而作。人对鱼的伤害让杜甫怜惜,当统治者用对待鱼的方式来与百姓相处,在愤怒之外,又让他无奈。“难拒”“慎哀”“奈何”等词都是杜甫悲哀心绪的体现。

五、结语

要之,杜诗中鲸和大鱼意味着英雄豪杰或雄心壮志,亦可指权势滔天的恶臣。鱼肉作为一种食物,折射的是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窘迫的境遇,它的美味让诗人欢喜,可若流寓他乡时只能以鱼为食,它象征的便是诗人窘迫的境遇;杜甫想如潜鱼般享受江海之兴,却不能如愿;他延续了鱼的书信之意,在其中融入深沉的思念;在垂钓和欣赏鱼的生命之美时,杜甫悠然自得;目睹鱼的不幸时,又让他想到战火下的国与民。杜诗中,鱼意象有着深重的内涵。但在杜甫的诗国中,鱼只是众多意象的一种,全面探寻杜甫笔下的意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杜甫诗人
最帅的诗人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诗人”老爸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