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中的度量量词[nar214]

2022-03-18 07:02周远航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观性量词度量

周远航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我国度量衡起源很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活动的需要,度量衡也在不断演变,由粗到精,由繁到简,逐渐趋于完善。根据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在《说文解字》中就收录了许多的长度单位量词,如:寸、咫、尺、丈、寻、仭等。到了新世纪,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与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国际政策的影响下,现代社会要求各种语言对度量衡量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常用的标准单位改为“米”。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有:光年、拍米、兆米、公里(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度量衡量词依旧被人们在口语中广泛使用。比如,人们更愿意使用“斤”“两”来代替“千克”“克”,更愿意使用“里”“公里”代替“米”“千米”。传统的度量衡量词也大量出现于成语和俗语中,被人们接受使用,这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丰富的度量衡量词同样也表现在不同的方言中,各地方言对于度量衡量词的使用总是由于地方特色而有着各自的偏向性。

[nar214]是东北方言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表示较短长度的量词单位,其表量是以成年人张开手掌,拇指与其他四指向相反方向延伸后,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为标准。该量词在东北口语中属于较为老派的说法。通过对于字典、词典和语料库的筛查与检索,并未发现与[nar214]这个发音相对应的汉字书写形式,但这种使用依然活跃在人们日常口语中,属于东北较有地方特色的说法。因此本文旨在考察东北方言中量词[nar214]的使用,语音来源、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

一、量词[nar214]在东北方言中的使用

普通话中用于表示长度和高度的计量单位都偏书面化,在口语中,不同的言语社团会过滤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且更具特色的说法。在表示较小距离时,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说法,东北方言中常用[nar214]来表现较小的长度和高度,主要表现在日常的口语中。例如:

(1)“麻烦您帮我把裤脚边裁短点儿,裁掉一[nar214]就行。”

(2)“这本词典有一小[nar214]厚。”

(3)“他递给我一把两[nar214]长的西瓜刀。”

(4)“你半年没见她,估计都认不出来了,她头发又长长半[nar214]。”

(5)“这缸里的水有两[nar214]高。”

根据例(1-5)可以发现,即便[nar214]只是存于口语中的语音形式,人们并不清楚与之对应的书写形式,但这种使用在言语沟通中却并不会出现分歧或模糊。可见[nar214]这一量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具体量评估的差异性,即不同人的手掌长度不同,但是用“一[nar214]”“半[nar214]”的表达也不会带去太大的分歧。另一方面表现在其中插在数词和量词中的形容词“大”“小”上。

沈家煊(2001)指出,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李善熙(2003)指出,语言的主观性表现在量的范畴上,就形成了“主观量”这一概念。“主观量”是语言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体现。梁晓玲(2010)也提到了,黑龙江方言中的一些量词具有明显的主观评价意义,在使用时必须或经常在数词和量词之间插入“大”和“小”,数词多为“一”或表示小量的词语。而[nar214]也具备这一特点,为了深入研究这一度量衡量词,还要考察该量词的来源。

二、量词[nar214]的发音来源

通过对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行考察,发现“拃”字与东北方言中的[nar214]有着相同的语义内涵。“拃,木也,从木乍聲,在各切。”在作动词时表示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来量长度,如例(6)。作量词表示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如例(7)。

(6)“把桌子拃一拃。”

(7)“这块布有三拃宽”

“拃”虽然与[nar214]表示同样的语义内涵,但是发音却完全不同。为进一步考证[nar214]的来源以确定其对应的汉字书写形式。在对各地的方言词典进行查询后,发现“拃”字的音变非常多。在客家话中就有不同的读法:[客英字典]zan3(cok7),[台湾四县腔]zan3cok7(ngiam5),[梅县腔]zak7,[海陆腔]zan3cok7(ngiam5)。在粤语中则读作:zaa6,在潮州话中读作za2。可见“拃”的语音演变非常复杂,最具可考性的是“拃”在天津话中读作[har214],由于“拃”字在语料库中并不活跃,而是大量出现在交际口语中,所以这对于东北方言[nar214]的考察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的演变总是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语言的分化、融合、更替、双语现象的出现及兴亡都属于宏观变化。而方言的词汇、语音、语法系统中的更新、交换和替代则属于微观变化。胡明扬先生(1987)曾指出:一个地区的语言变化是和居民成分的变化分不开的。根据移民史记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华北地区及其他地区进入东三省的移民总人口约有600万左右,其中至少一半以上在东三省定居,且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和铁路沿线上,从事流动性较大的劳动工作。正是这样背景,移民语言与东北本地土话进行密切接触,同时以词汇扩散的方式对东北方言音系的特点产生了影响,导致其语音变异的形成。由此基本可以确定东北方言中的[nar214]是“拃”的一种音变形式,这种音变目前为止在词典中并未记载。

天津话中的[har214]与东北话中的[nar214]只有声母的不同,是言语接触使得声母h脱落。但是为何东北方言在声母选择上选择了n,还需要进一步考据。通过对于东北地区人们的采访,从微观的词汇角度来看,选择n作为声母与语义有关。大多数成年人认为[nar214]是由“拿”语音演变而来的。“拃”是用手来丈量物体,而“拿”是用手来拾取物体,并且都是要张开手掌,语义上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可以推测,“拃”字进入东北地区后,一方面受天津话读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当地人民对于语义的理解而做出了语音选择,最后形成了[nar214]的读音。[nar214]作为东北方言中的度量衡量词,为细致的研究其使用还要对它的语法和语义功能进行考察。

三、量词[nar214]的语法功能

上文我们推测出[nar214]字源于“拃”,但是却与“拃”有着不同的语法功能,即[nar214]只能作度量衡量词使用,不能用作动词。在东北方言中,[nar214]只表示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并不能表示动作。当地人并不会说“把桌子[nar214]一[nar214]”。可见“拃”在东北方言中不仅在语音上产生改变,语法功能上同样有所变化。

[nar214]作为方言口语中的度量衡量词,与“尺”“寸”等传统的量词不同,[nar214]在使用中一般不直接修饰名词,反而常用于修饰“量度形容词”。这里的“量度形容词”是指陆俭明先生所说的“长、短、高、矮、宽、厚、深、粗”等。量词[nar214]在东北方言口语中可以出现在“数+[nar214]+形”的格式中用来表示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这一句法格式中,数词一般选用表示小量的词如“一”“两”“半”。而形容词则选用单音节的“量度形容词”,不能修饰双音节形容词。如:一[nar214]长、半[nar214]厚、两[nar214]高等。

在句法成分方面,“数+[nar214]+形”结构主要充当定语,修饰中心语,对中心语的长度或高度进行限定描写。如:

(8)“他拿了一本一[nar214]厚的字典给我,让我帮他找这个词条。”

例(8)是东北方言中较为常见的用法,这一用法也是度量量词较为普遍的用法,[nar214]保留了这一语法功能。这一结构还可以做宾语。例如:

(9)“外面的雪有两[nar214]厚。”

(10)“那小猫长得可快了,现在有两[nar214]长了。”

除此之外,数词与[nar214]连用时还可以做补语,这在口语中十分常见。例如:

(11)“听说炸油条的筷子比一般的筷子长一[nar214]。”

(12)“她的裤子比我的裤子长半[nar214]呢,我穿不了。”

(13)“你把这布再多裁出一[nar214]。”

例(11-13)中,“数词+[nar214]”作动词的补语,[nar214]虽然是度量量词,但与常见的度量量词相比,在句法格局中的分布更加狭窄。但在东北方言口语中却更愿意使用[nar214]作为表示小量的长度单位,这与[nar214]所具有的语用特点密不可分。

四、量词[nar214]的语用特点

与现代标准的度量衡单位厘米不同,方言中的度量量词有着特殊的语用特点。由于方言量词主要是传统度量量词的延续使用,所以其语用特点也继承了传统度量量词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上古汉语中的长度单位量词,大多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动作作为命名的依据,即量词的创造从一开始就具有描绘和拟人功能。如: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咫: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度:从又,庶省声。于手取法,故从又。度就是用手度量长度,俗谓“拃”。而东北方言中的量词[nar214]也取“拿”的谐音,表示用手度量长度。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创制各种规章制度时,往往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度量常数,手更是能够成为度量标准的天然条件,因此[nar214]之所以能够在东北口语中高频使用,与其本身具有的描摹象似性密不可分。量词[nar214]比之常见的度量单位有着更加强烈的形象色彩。上文提到过,[nar214]后主要修饰“量度形容词”,这类形容词具有抽象性和不可感知性。[nar214]这一量词的出现使得“量度形容词”拥有了具体的外部形态,使其更加具体和生动。[nar214]本身所具有的形体特征,使得事物的长度性状有了二维平面上的形态特征,这样的形态手段在口语表达上更加生动传神。

量词[nar214]的语用特点还表现在意义评价的主观性上,一方面是[nar214]本身在东北地区的高频使用,使人们对于它的主观量非常明确。即使在生理方面,人身体具有个体差异性,但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一[nar214]就是指一个较为具体的长度。人们在使用中可以插入“大”“小”,这常常在使用中与之同现,体现出[nar214]具有明显的主观评价意义。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语义选择的不平衡性上,这种选择也是受到人们的主观评价影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可以说“一[nar214]长”“半[nar214]厚”“两[nar214]高”,却不会说“一[nar214]短”“半[nar214]薄”“两[nar214]矮”。这是由于在语言习惯上人们经常用强度大的积极形容词去概括某种性状,这种习惯同样源于人们的主观选择。

最后一点就是量词[nar214]的使用有特殊的经济性。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具体采用哪种表达方式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往往取决于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喜欢用简洁的词语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最理想的表达效果。量词[nar214]有着其他量词所没有的描绘性,这使得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与话者能更快地接收到具体的话语信息,不用再一点点测量就知道大概的长度。可见[nar214]之所以留用至今还没脱落,与这样的经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对东北方言口语中的度量量词[nar214]进行考察,旨在分析其来源和使用中的特点,并未对其与标准的度量衡量词进行对比分析,所以在句法方面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地细致考察。

猜你喜欢
主观性量词度量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量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