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战略管理,全面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2022-03-19 01:27任杰
经济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岗位管理学科建设

任杰

摘 要: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逐步维护建立医院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关爱,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各方面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了战略性的作用。

关键词:人才梯队建设 岗位管理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261-02

人才一词出于古老的《易经》“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人才又分为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逐步维护建立医院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新机制,形成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关爱,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家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医院领导的睿智领导下,各方面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医院的发展起到了战略性的作用。

一、强化政治素质,加强主题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和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卫生健康大会的工作部署,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以国内一流强院建设为抓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科学谋划医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为主体、教学科研为两翼,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奋力夺取疫情常态化防控和高质量发展的“双胜利”,助力“健康中原”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医院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二、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了加快发展,缩小与国内第一方阵医院的差距,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必须实施人才强院战略。2017年医院坚持“做细做优、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方针,强化三个院区的优势化发展、同质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行,突出不同优势和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三、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一)人力资源储备

根据国际国内形式,结合医院、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以满足临床工作为第一原则,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制定详细的招聘方案,有计划地为医院储备各类人才。

(二)引进高层次人才

医院采取了引培并重、引培并举,大胆引进各类人才,包括院士、高级临床技术、科研人才、海外学科特聘教授和拔尖人才、国家杰青、千人百人计划专家、中华医学会常委以上人员和其他国家级学会副主委以上职务人员,并且遵循了“一人一议、一事一议、一团队一议”“给职位、给待遇、给平台”,为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引进带头人物、引进团队填补医院空白。院领导亲自带队积极参加省市人社部门组织的赴外省知名院校组织的现场公开招聘、专项招聘急需人才会议,加强了多学科的交叉与借鉴,为医院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医院赢得了多项全国荣誉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与科研素质,医院注重人才的引进与管理,如聘请汪钟镐教授为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聘请杰青、泰山者海外特聘专家、黄河三角洲特聘专家、加拿大杰出青年研究员以及中国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2016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杨教授;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择优资助的康教授、夏教授等優秀人才,建立多组学大数据成果和基础科研在个体化医疗实践中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示范,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提高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使我国在蛋白质水平上的个体化理论和临床应用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品牌之一,拓宽了全院的科研思维,同时有了更加明确的动力与努力方向。其次招收专职科研“三无人员”,目前全院专职科研人员86人;广泛引进优秀的博士、博士后人才,五类博士后,3年分别进站博士后50、100、200;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目前,全院拥有博士学历人才1866人。

(三)加强医院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医学是关乎人类性命的大事,因此不断更新、学习医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抓好院内培训,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岗位资质培训、“三基、三严”培训,提升人员基本素质,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知识。为加强医院继续教育,医院制定了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学分制、学习任务。建立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出国研修访学进修和参加境外学术交流与讲学;赴国内高水平医院进修学习;举办参加国家省级继续教育;组织承办高层次学术会议,邀请知名专家参加指导,提高医院知名度的同时,也拓宽了医务人员眼界。利用多方式多渠道促进人才成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增强了临床和科研能力,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推动了医院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进步,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鼓励开创科研创新,积极承担重大课题研究

医院以心、脑、肺、肾、耳鼻喉、眼、妇产科等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大器官疾病综合诊治技术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随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在我院得以应用。生殖医学、神经内外科、肝移植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肾脏活检与肾脏病理居于国内医院第一,肝肾移植数量分别为医院第三第四位,3d打印技术已在临床多个临床学科中成功实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3台,肥厚型心肌病子代遗传阻断与内镜下胃成形术填补国内空白。新技术新项目。全年顺利开展新技术新业务53项,其中填补国际空白4项、国内空白5项、省内空白39项。

(五)成立国际医学部,挂牌名医工作室

根据省政府的号召,落实国内顶级医院对口帮扶的举措,与国内知名专家建立工作室,柔性引进外院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对科室管理、学科建设、科研水平进行指导培养,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

(六)打造名科名院,筑牢学科建设“品牌线”

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临床医学“双一流”ESI全球排名从2017年9月的2.16‰提高至目前的1.32‰,全院临床医学专业贡献度超过50%。重大慢性代谢性疾病综合防控和生殖及遗传性疾病防治成为全省特色骨干学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抓住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机遇,加快推进“136”工程,提升科研、医疗、教学水平。明确定位,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积极创建神经病学、呼吸病、传染病、创伤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获批承担建设全省医学中心7个。

(七)聚力自主创新,筑牢科技成果“转化线”

新增各級各类科研平台共22个,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国家发改委评审验收全年共获资助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80项,总经费8650.14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项,居全国第7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项。获批省市及院内新冠肺炎课题18项,完成专家共识科普手册17项。荣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62项。

四、建议与思考

(一)做好人才梯队建设规划

人才梯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有前瞻性、发展性、系统性,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围绕医院的战略目标,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措施,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做好退休与引进双措施,保证人才梯队建设的完整性。

(二)完善人才考评机制,优化人才结构

医院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完善人才考评机制,设置岗位管理,优化人才结构。设置岗位聘任制度,改变终身制,坚持“科学设岗、合理配置”,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与管理,逐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为医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根据科学发展观原则,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为构建德、能、勤、绩为主要考核标准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律性,利用各种机会,推荐选拔培养各种优秀人才,使每个人才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实现的自身价值。按照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做好定期考核,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在重要的岗位担当,滚动培养,打造出高效率、高素质、高执行力的团队,促进人才梯队建设的合理化,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

医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教育工作方针。人才战略管理任重而道远,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营造和谐团结、公平的人才环境,实现医院人才高质量发展,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丁胜.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开创医院发展新局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8,12(21)

[2] 孙文.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机制的探讨.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5,21(1):44-47

[3] 刘君逸.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医院发展.经济师,2018,3(349)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52)

(责编:贾伟)

3724501908296

猜你喜欢
岗位管理学科建设
企业岗位管理体系构建浅析
探析医院岗位管理与绩效工资分配
滨州市出台《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管理暂行办法》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现状以及改善措施
岗位管理技术在医院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