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少年体验的图书馆阅读场景构建

2022-03-22 09:09战令琦
出版广角 2022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图书馆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媒体的涌现,碎片化、流动化的时空观念成为构筑阅读场景的基本逻辑,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年龄、时空、环境、技术都是影响青少年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公共图书馆依托智能化信息技术,可以搭建智能化媒体传播平台,以中华民俗传统节日、动物、植物、科技等为主题,将文化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青少年阅读场景,让青少年获得互动体验。

【关  键  词】智能化阅读场景;图书馆;场景体验

【作者单位】战令琦,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智能时代可穿戴设备的场景应用对纺织服装院校传媒类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2021BKJGLX548);河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G时代新媒体营销传播的场景化与智能化研究”(2022ZZJH463);中原工学院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基金项目“智媒时代虚拟社交场景中青少年的自我建构研究”(K2020QN02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3.020

近年来,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青少年正处于形成正确阅读观念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注重青少年阅读有助于提高全民阅读素质。图书馆承载着社会教育职能[1],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为青少年提供阅读资源的主战场,是指导青少年阅读的重要场所和获取知识的服务机构。图书馆应利用专业知识和场馆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做好图书推荐[2],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开阔青少年的认知视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镌刻在青少年心中,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支柱[3]。

一、阅读场景的形态特质

场景由“场”与“景”组成,构成场景的基本元素,分别对应“场所”与“情境”,两者在阅读场景建构中形成伴生关系。其中,“场所”侧重于环境物理层面,指场所、场域、空间和环境等客观存在,承载人们活动的物理空间和地理位置,如餐厅、商场、电影院、图书馆等。“情景”侧重于读者心理层面,是景观、情景、情境、意境等精神产物,指人们主观上的感知体验,即人们受到场景物质刺激后产生的心理变化与情绪波动,是其在特定场景中的心理感知体验。

时空的碎片化导致传播的碎片化,传播的碎片化导致阅读场景的碎片化。碎片化的场景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现代信息技术使读者的生活状态和阅读习惯被切割成零碎的状态,随着场景时空碎片化趋势愈演愈烈,曾经完整的时空单元被打散成时空碎片,完整的时空资源越来越稀缺。时间的碎片化带来空间的位移、重叠,呈现流动化趋势。如今,青少年的阅读方式从阅读纸质书籍转变为阅读电子化资源,生活和学习状态呈现碎片化趋势。传统的视听习惯和阅读方式被改变,青少年利用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实现多屏整合。

场景是超越空间而存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场景应用使青少年的阅读活动摆脱了地点的束缚,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化场景形成多维、并置的虚拟空间,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无限接近,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可自由转换。便携式的移动终端赋予固定场景时空流动的可能性,让媒介信息的传播场景从室内固定场所延伸至室外移动场景,青少年携带移动设备在不同的场景中自由切换,使阅读场景的流动性更强。

二、青少年阅读场景的影响因素

新兴媒介技术改变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海量信息涌现促使青少年养成读图和读屏的习惯,青少年阅读场景呈现数字化、移动化、视频化的特征。影响青少年阅读的因素有:年龄因素,如年龄层次、识字量、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读者所处的阅读场景的空间因素;环境因素,如色彩、光线、音乐、气味、温度等物理因素;新媒体、虚拟影像和智能感知等技术因素。

1.年龄因素

《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14—17岁青少年的閱读率为90%,青少年阅读呈现数字化倾向[4]。青少年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电脑的信息种类繁多,内容良莠不齐,给青少年阅读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数字媒介技术为青少年在网络世界建构新型的、动态的、理想化的身份[5],使青少年形成轻阅读、浅阅读的习惯,这种阅读模式影响了青少年理性思维的训练和对知识整体性的获取。众所周知,阅读是学习知识、传承文化和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方式,是吸收知识、获取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6]。有深度的阅读能够帮助青少年疏解负面情绪,化解认同危机,培养完整人格。图书馆应以不同的方式使青少年回归深层次、个性化、精细化阅读。对于10岁以下的读者,游戏是最好的互动形式。图书馆应针对低幼年龄段读者开展舞台剧、情景剧、角色扮演、故事会、小游戏、手工课等互动性强的活动,调动读者兴趣。例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在二十四节气中推荐相应文章,在小寒节气推出主题为“岁初寒尚小家和人正安”的文章,向读者介绍小寒的三候、习俗(探梅、腊祭、冰戏)、时令养生方法。对于11—16岁阅读量较大的读者,他们对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交互、知识丰富的科普活动更有兴趣,图书馆可相应举办书画展、知识讲座,设置虚拟主播间、虚拟实验室等[7]。

2.空间因素

为满足读者对阅读环境场景体验的需求,图书馆可将自身打造成集阅读、交流、分享、社交于一体的休闲场所。如采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多功能、多载体的图书信息服务,提升青少年在图书馆阅读场景的交互性,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图书馆作为公共领域空间,拥有大量藏书,为读者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和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为读者提检索图书、挑选图书的便利性,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如图书馆为青少年创建公共阅读区,在小方桌上加隔板,使读者可以在明亮、宽敞的书桌前阅读图书;设置私密的阅读场景空间,如趣味阅览室有矮凳、圆桌,可围成半封闭的讨论区,形成良好的私密空间。这些讨论区域能够满足青少年读者的互动需求。

3.环境因素

图书馆阅读场景的环境可对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产生多维度刺激,形成多層次的场景感知体验。

以视觉符号为主的色彩与光线。色彩心理学指出,眼睛对颜色的感知源于大脑神经系统[8],色彩能唤醒读者强烈的情感选择。适当的色彩搭配对阅读场景的符号设计至关重要。红色代表活力、热烈、喜庆、火焰;橙色代表欢快、活泼、阳光、快乐、幸福;黄色代表明亮、灿烂、辉煌、醒目;绿色代表恬静、清爽、理想、希望、生长;蓝色代表宁静、博大、优雅、理智;紫色代表成熟、豪华、雅致、神秘。因此,在青少年阅读专区,图书馆可以采用色彩作为不同阅读区域的划分。此外,灯光也是营造场景氛围的绝佳工具,不同光源能营造不同的阅读场景氛围。闪烁的灯光营造喧嚣、动感、躁动的氛围,让人的身体和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沉浸式阅读。因此,图书馆的阅读区域通常使用明亮稳定的灯光,使人感到振奋、爽朗、充满干劲,拥有清晰的视野。

以听觉符号为主的背景音乐。图书馆不仅是借阅书籍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图书馆可采用欢快的儿歌、铃声来提醒读者,用不同的音乐表示开门、闭馆、活动即将开始等时间点。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的“童梦剧场”面向低幼年龄的读者群体,为读者提供以听觉符号为主的沉浸式阅读。其通过环境设计、灯光变化、讲述者的服装营造故事氛围,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

以触觉符号为主的书籍质地。对青少年读者来说,触觉是图书馆阅读场景建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同触感的图书能够提升读者的专注力,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当读者触碰到翻翻书中用棉花做成的云朵、用水晶亮片做成的台灯、用羽毛做成的棉被、用沙粒做成的海滩时,就会被该物体吸引。

4.技术因素

图书馆通过创建微信、微博、抖音账号,搭建新媒体平台传播矩阵。新媒体技术对传统阅读场景产生巨大冲击,也为新型阅读场景的搭建开辟了新的路径。疫情期间,图书馆为保证读者的健康安全,限制进出场馆的人流量。而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不能断,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为主的新媒体平台,成为读者了解图书信息的最佳渠道。如图书馆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各类丰富的互动活动,在抖音号推出系列节目,使读者感受穿越时空的魅力。

图书馆引进VR/AR等虚拟影像技术,为读者呈现虚拟化、互动性强的图书信息,优化读者的场景阅读感官体验。多感官融合媒介解决了现场观看的有限性和异地观看仿真度低等缺点。AR技术不受时空、屏幕和设备的限制,可以将虚拟的物体影像叠加到真实的空间环境,个性化的交互场景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平面书籍和拼图在AR技术的赋能下变成立体、多维、会发声、会变色的超级智能教育读本,炫酷的虚拟场景激发了少儿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虚拟影像技术为儿童读者打造了一个生动的绘本世界,可加深其对自然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深化其对知识点的记忆。

图书馆借助3D打印、传感器技术,建构智能化阅读场景。结合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定位系统,采集声、光、热和运动的传感器,具有强大的场景感知、数据存储和分析的功能。无线射频、传感器等智能化技术能够实现智能化检索和推荐阅读书目,读者可以自助借书、还书,提高图书借阅效率[9]。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智能化阅读信息咨询与精准定位导航,为读者提供语音交互、图书信息检索和路线引导服务,还可以讲故事、唱歌、跳舞,深受读者喜爱。3D打印活动以机器人、无人机、创意手工制作、3D打印设备、乐高玩具、酷玩科学、编程等道具为载体,组织各种科技体验活动[10]。

三、图书馆为青少年搭建阅读场景的路径

1.以民俗节日为契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民俗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图书馆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可将传统民俗节日融入青少年阅读,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11]。在春节、清明节等传统佳节到来之际,图书馆馆员可扮演成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演绎经典的中华传统民俗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图书馆馆员可组织读者身穿汉服、学习汉朝礼仪、剪纸、陶艺、版画,诵读古诗,使其对“二十四孝”国学经典形象有更深刻的认知。或在图书馆的AR互动体验区举办“斗”诗词活动,将AR融入看图猜成语和诗词接龙游戏互动环节,吸引众多读者。

2.以动物植物为主题,融入生命健康教育

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动植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图书馆可以动物、植物为主题,在场馆中创设虚拟动物园,采用影像投屏技术,为读者呈现侏罗纪时代的恐龙、沙漠中的骆驼、极地的北极熊和企鹅、热带雨林里的大蟒蛇等已经灭绝或生活中不常见的动物。例如,《探索恐龙世界》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百科知识与4D场景模型有机结合,将虚拟的恐龙呈现在场馆的多个角落,实现裸眼4D互动抓捕行动,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空间创造力,与恐龙在大屏和小屏上实时互动。

3.以科技元素为主题,融入现代信息教育

步入新时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青少年的科技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培养的重要目标。图书馆可以航空航天、海洋探险、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学技术为主线,向青少年展示祖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成果。如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内的互动百科,以动画演示、AR互动和题目问答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天宫一号、火箭发射、宇宙空间站等科技知识,同时其微信公众号以《地球脉动》纪录片为例,为小读者讲解纪录片中的地理知识,进行环保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智能时代的阅读场景呈现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趋势。但信息技术终归要回归于人,形成以人为核心的阅读方式。图书馆阅读场景的搭建要以读者为中心,深入洞察青少年读者的需求,根据读者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环境刺激和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的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全面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俞蒙. 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学刊,2018(1):83-86.

[2]许志军.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策略[J]. 中国民族博览,2021(19):198-200.

[3]黄珣. 播撒阅读种子营造读书氛围:以江西省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实践为例[J]. 图书馆研究,2013(4):61-63.

[4]周子杨. 青少年数字阅读与数字出版浅论[J]. 出版广角,2019(17):34-36.

[5]马中红,杨长征. 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6]梅雪晴. 公共图书馆与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实践研究:以周口市图书馆为例[J]. 甘肃科技,2013(1):81-83.

[7]于兴晔.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少儿体验式阅读推广优化策略[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12):4-6.

[8]蒂娜·萨顿,布莱德·M. 惠兰. 国际色彩设计搭配宝典[M]. 韩侃元,杨美艳,译.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9]梁艳玲. 数字图书馆智能阅读场景的构建[J]. 出版广角,2021(15):91-93.

[10]李芳.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主题资源建设研究[J]. 甘肃科技,2021(13):96-97.

[11]田愈征. 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创新:以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国学经典诵读亲自读书班为例[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1):53-55.

3156500589299

猜你喜欢
青少年图书馆
青少年发明家
图书馆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去图书馆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