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路径研究

2022-03-24 20:58吕彦瑶
克拉玛依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理论魅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历久弥新。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要善于挖掘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宝贵经验,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要善于把握“两个大局”、新的历史方位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中寻找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依据;要立足新时代,为永葆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提供制度保障、主体力量、实践基础和重要方法。

关键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2.01.0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吕彦瑶.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路径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22(1)3-10.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总结了“守正”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指明了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紧紧围绕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社会矛盾变化而展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过时。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就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的原则,在坚守和创新中让一切焕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在“守正”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从文本中寻找真理、在坚守中运用真理、用真理解决现实问题。一方面,“守正”意味着我们要读原著、悟原理、信原理、传原理,准确把握“读悟信传”的精髓。读原著就是用好学习教材,“身入”原著中学习,身体力行而不搞形式主义,最大可能地将原著的原貌呈现出来;悟原理就是在争取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原著的基本内容,领悟原著的基本原理;信原理就是坚守原理而不背叛,在读原著、悟原理的基础上信原理,使原理进头脑、内化于心;传原理就是在信原理基础上将原理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循循善诱地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拉入到支持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来,并始终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1]。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历史过程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鲜明体现“守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取得成功。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而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1],使中国赶上时代变化,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团结奋斗、共同见证中国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时刻,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鲜活而生动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党的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守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创新,也是党希冀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理论成果。

(二)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创新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动力源泉。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根本要求。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不可分割,离开实践,理论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理论,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将“无能为力”。因此,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始终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一方面,立足实际,促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先导和前提,决定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只有持续丰富和发展理论,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应“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形成新时代的理论特色和优势”[2]。我们应善于把握时代发展和实际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发展和解决问题,将积累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理论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创新的核心位置,大力促进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需要多方面的创新作为支撑,其中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保障作用,重点突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内在协同作用,始终坚持创新在制度发展完善中的核心地位,以更大的底气不断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文化,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以多种途径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社会发展,“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3]由此可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可分离,两者紧密相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注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现实依据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质。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历史方位以及发展目标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活力提出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时代课题。因此,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需要统筹“两个大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4]。

(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为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提供新素材

进入新时代,我国踏上了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制定了新目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国外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两个大局”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重要现实条件,只有直面“两个大局”,才能为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提供新素材。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形势是重大进展与重大矛盾并存,光明前景与风险隐患并存,发展动力与发展阻力并存等”[5],这些新的机遇前景和风险考验为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提出了时代新课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实践和理论回答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提出了党的领导和执政方面等时代新内容,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勇于自我革命,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同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健全党内监督的体制机制,纠正不良之风,不断加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二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提出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时代新内容。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阶层结构及利益关系等复杂多变。例如,经济领域出现的生产与分配、资本与劳动、公有与非公有等问题,这些都要求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提到日程上来。三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时代新内容,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6],“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快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7]。面对这些国际冲击和发展环境的挑战,我们应当正确评估国际大环境对中国发展的风险和可能性冲击,保持战略定力,对内继续深化改革,稳步提高综合国力,对外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同时,还要深刻把握“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与影响的利害关系,时刻关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积极塑造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进而推动两者之间的良性发展。

总之,面对困难、阻力和挑战,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谋求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

(二)新的历史方位为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提供新的历史起点

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仍然属于初級阶段这个范畴,但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其总体框架和目标的明确,使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有了“定海神针”。因此,党和人民为了提高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走出初级阶段,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新的历史变革和时代内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需注意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之中,既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有必要搞清楚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对国家社会的重大意义。首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持两个“不走”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力求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在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复兴中国的方向上不断深化。其次,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它占据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制高点,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人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以创新着的理论指导变化着的实践,进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具体制度组成的内容丰富、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制度体系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协调统一,共同作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国内政治清明的根本保障。最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彰显中国软实力的显著标识,影响着社会长期稳定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筑牢信仰之基,以文化建设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内在机理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为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创造动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前进的动力,是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显著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也是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内在动力。它的转变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实现发展的历史起点问题,为新时代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与鲜明特色。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显著转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8],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提出新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了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因此,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状况及特点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作为新时代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在解决社会矛盾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够、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文明有待提高等方面。面对这些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我们应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正视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并凝结、升华、上升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是从主体需要来看,人民的需要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已经从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上升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对民主、法治、医疗、教育、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创新方面增添加快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教育与医疗卫生水平、创造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等重要內容。

因此,只有在解决社会矛盾中前进,才能将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上升为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此循环往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在发展阶段、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动力等方面的创新贡献,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内在动力。

三、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路径选择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服务伟大的时代。新时代、新问题的出现使得新理论的出现具有内在必然性。在新的条件下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就要加强党的领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结合时代变化和实际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多维度开辟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现实路径,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一)党的领导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根本保障

党的领导是保证马克思主义保持理论活力的根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9]这一动力从政治、思想和行动上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前进目标和历史任务,是党和人民把握理论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多变、形势严峻。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仍面临挑战,极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迷信西方“普世价值”,所以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迫在眉睫,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必然之举。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理想信念是实践主体行动的指南,没有理想信念,行动就失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10]因此,广大党员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力度,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视回应现实问题和人民关切,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练就一身的看家本领。同时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刻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主导多种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发挥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实践价值,进而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广大党员还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加入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行列中来,不断壮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力量,为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夯实根基。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要求党自身必须过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深化发展才能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光明未来。因此,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变革、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党真正成为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主心骨和领路人。同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制定科学合理的管党治党的策略方针,最大程度地避免可能诱发的腐败现象。在提高自身本领的过程中,我们党要把依靠人民、动员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发展阶段下砥砺前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

(二)人民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人民,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实现者,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

首先,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理念,一切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了人民。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保持活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为解决时代产生的问题而诞生的思想精华。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不能简单归结为理论本身的与时俱进的内在特质,而应看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理论本身的推动作用。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愿望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教育、医疗、生态等要求也随之提高。要不断满足人民的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就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一切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源泉充分涌流。

其次,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就是人民不断发挥首创精神的过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撇开人民而谈创新,正是人民的历史实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我们要永远牢记“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12]。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深入人民生活,自觉以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请教,积极征求人民意见,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实践素材。

第三,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还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理论创新成果。一切为了人民、最大程度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首要原则。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就要处理好生产与分配、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等重大关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能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一切条件。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人民,更是属于全世界人民。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走向全世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让理论创新成果更多惠及世界人民,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空间。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群众的参与将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活力的内生动力。

(三)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现实条件

“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2]。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和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越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就越多。因此,新时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聆听时代声音,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具体实际,研究与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果从理想蓝图转变为美好现实。

其一,要结合时代变化,破解时代难题。时代的深刻变革与中国的发展变化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需要首先解决这些时代课题。党和国家要善于分析社会发展局势,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理论本质和宝贵品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逻辑自洽,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深化发展的正確途径,从问题的解决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同时,要在科学认识世界发展局势的基础上,在加强研究中准确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和未来走向,进一步深化对资本主义“本质缺陷”的认识,从两种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党和人民还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是世界上有着社会主义成功经验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是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担负着永葆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的伟大使命。因此,党和国家更应高瞻远瞩,以宽广视野和长远格局积极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以大国担当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其二,要立足我国实际,探索新的实践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中国形态,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中探索新的实践课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对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判断,都是关系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变革,关系到党和国家历史任务的调整。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变化着的现实,从全局出发,正确认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科学解答实际问题,形成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合力,在新的实践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历史和实践证明,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灵魂的,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其影响力和理论魅力难以为继。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焕发活力。

总之,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焕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继续坚持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要以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激发理论活力,又要在理论中寻找解决时代和现实问题的答案。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重要方法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方法。问题是时代的先声,是理论创新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3]

新时代,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要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2]。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现实关切,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注并解决新问题。我们党领导人民正在干的大事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实践过的,只有依靠中国人民自己不断的探索、创新和总结经验才能实现的伟大事业。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主要是践行“四个伟大”,“四个伟大”相互支撑,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外化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环节中,是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掌握事物发展方向和意义。我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或本体层面,而要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义,实现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飞跃。因此,新时代我们坚持问题意识,首先,要在充分认识中国现实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旗帜鲜明而态度明确地探究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善于从发展中寻找解决的途径,进而深刻把握社会矛盾运动规律,促进理论的丰富发展。其次,要科学对待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不足等问题,围绕解决的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自身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和理论的丰富。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神圣使命,也是确保马克思主义保持理论活力的重要法宝。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和中国实践需要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焕发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激发一切产生理论成果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在把握新时代新阶段新矛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只有在党和人民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时代变化和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目标才有保证。因此,新时代,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力的路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从历时性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两个奇迹”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真理性。从共时性上看,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真理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最好回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的最好回应。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行”,而且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2、34、27.

[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5.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

[5]颜晓峰.重大时代课题与科学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21-24.

[6]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39.

[7]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8]高继文.从新时代历史方位深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J].理论与改革,2020(4):78.

[9]高继文.新时代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2):43.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猜你喜欢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