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信息化团队 构建学习共同体

2022-03-25 10:36李春阳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

李春阳

摘 要: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何引导教师有意愿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一直是教师培训的难题。哈尔滨市平房区教师进修学校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团队——“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研究,开发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为全区教师服务,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能力,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中学习,在教与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应用新技术,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课程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提出,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已经从重视建设、应用的第一阶段进入了重视融合、创新的第二阶段,即“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如何落到实处,各学段、各地区的实践如何接受检验与评估,如何在现有成果上继续深化、推进教育信息化,都是我们现今需要面对的问题。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实践进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哈爾滨市平房区教师进修学校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团队——“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研究,开发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为基层教师服务,提高全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前期准备,分析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的建设需求

(一)推进私人定制转向深入研修,促进内需发展

在“共同体”建立初期,成员的选定成为了团队未来发展的关键。我们需要打造的是一支研培队伍,未来要成为推动各校、各学科信息化发展的辐射点,所以人员的选定不仅要兼顾学科、学段,还要考虑到成员本身的带动性、辐射性。团队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教育教学本职工作,有着较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内需修炼也是逐步生成的。团队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一是线上私人定制,鼓励生成内需。针对不同学校、学科、教师,一对一地交流与探讨技术应用方法、推荐学科融合创新方式学习资料,私人定制,生成内需,深入学习。二是线下提出问题,回去思考实践。线下研修在解决原始问题、浅层次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促使教师思维不断提升,内需不断升级。

“共同体”建立了三默契原则。一是反思与随笔互换。培训者定期深入成员课堂,除课后访谈与交流之外,还与授课成员交换教者的教学反思与听者的听课随笔,从不同的角度发掘课堂中融合创新的可能性。二是听课与研磨整合。“共同体”成员反复约听同一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磨,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将教学设计推翻重来,可能会在新技术介入后融合创新,可能会让执教者的视野不断迭新,形成一个理论提升与实践成长的过程。三是技术与创新融合。对于课程产生的软硬件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公益平台、软件公司提供的支持,进行软硬件融合创新尝试。

“共同体”培训者抓住不同的契机,引导成员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新视野中学习,在实践中促理论提升。

(二)搭建交流平台推进成果展示,促进合作共赢

随着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共同体”要寻找平台为成员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适时输出融合创新实践成果。“共同体”成员多次参加了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在省、市、区培训中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 “微课制作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讲座。“共同体”将学习与实践输入转变为成果展示输出,将同伴互助学习成长转化为一个团队的合作共赢。

二、实施阶段,挑战与思考教育技术课程的开发应用

在疫情期间,“共同体”召开区线上技术支撑教学课程专题研讨会,面向教师、学生、家长设计开发了系列性、实用性数字化微课程,旨在应用现有信息化设备,为基层教师教育教学服务,提高全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从2020年2月3日开始,我们每天在“妙用信息技术”公众号上发布系列课程,以“线上教学技术支撑、线上教学实践建议”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仅仅1个月时间,“共同体”共发表原创文章和微课程74篇,阅读访问量达25.9万次。课程聚焦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践中的困惑,带动教师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更有效地应用新技术,创造性地应用成熟技术,更好地服务、支撑、发展教与学的创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共同体”开发的课程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引导教师将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逐步形成混合式学习;二是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技术做适合的事情,养成技术工具使用的规则,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三是引导家长(不同的人群)认识技术在工作生活中的常态化应用,将其变为一种生活技能。“共同体”以“用技术解决问题、用技术减负增效、用技术促进学习”为宗旨提炼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最佳策略,促进教师、学生、家长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三、总结提升,对教育技术课程开发的思考

“共同体”不仅编撰开发了教育技术特色培训课程,还为基层学校提供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培训服务。线上课程,供教师随时点播学习,满足教师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需求,满足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各校可按需向“共同体”申请线下培训,可通过菜单式课程进行预约培训或一对一量身定制课程内容,从而实现教师培训课程的闭环。

1.教育技术课程分为五个维度:一是减负增效秒工作;二是解决问题巧应用;三是微课设计合理做;四是教学环节适度用;五是信息技术促学习。

2.线上课程的设计原则、流程及回访机制:设计原则:微课程从微问题入手、用微语言讲述、用微标识演示、在微时间学会,致力于帮助教师、学生运用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教与学。五阶段流程:软件与方法的寻找、测试、使用、反馈、制作。回访机制:定期对基层教师调研,听问题与反馈,逐步实现线上培训课程链的闭环。

3.线下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培训流程:线下课程设计原则是按需定制、菜单点课、量身定做。“共同体”课程围绕“五个维度”推出菜单式课程。培训流程为预约制,量身定做课程培训方案,将教育技术课程送到学校中。针对个体特殊需求,组织专题课程培训或一对一量身定做课程内容。

制订“共同体”发展计划,要求成员每学期要定期上交视频课程,举办一次创新应用能力讲座;完成一个混合式学习实践探索;讲授一节教学融合课例;发表一篇论文或案例。“共同体”还建立了不定期外出学习与交流机制,利用参加各类比赛、会议、展示等机会,组织、资助成员外出考察、学习、交流。随着团队成员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共同体”成员均被聘任为区级教育技术培训讲师。

经过三年探索,团队成员不仅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身学习,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也带动区域教师在教与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应用新技术,创造性地开展于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互联网学习“新坐标”—— 2017年互联网学习白皮书发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05).

[2]任友群,闫寒冰,李笑樱.《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