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院士:雷达科研领域的金牌作者

2022-03-26 02:26王京涛
科技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前沿技术预警机书稿

■文/王京涛

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先后主持研制过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仰望天空,一架雄鹰般的预警机在八架拉着绚丽彩带的歼-10战斗机护卫下,分秒不差地飞过了天安门广场。至此,预警机一下子跃入了大众的视野。每当提到“中国预警机之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个响亮的名字——王小谟。

王小谟院士从事雷达科研工作数十年,主持设计研制了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主导研制预警机20余年,带领团队研发出空警-2000预警机,它创下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国家重大发明专利近30项,空警-2000被誉为当时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多项空白,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王小谟院士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举摘得中国科学界的桂冠。

金牌作者兼优秀推荐人

王小谟院士与图书出版行业相交近30年,先后主编出版了《监视雷达技术》《雷达与探测——信息化战争的火眼金睛》《雷达与探测前沿技术丛书》等一批经典作品,是国防工业出版社的金牌作者;王小谟院士不仅自己策划、主编图书,还为出版社举荐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和优质的选题,出版界亲切地称王院士为雷达出版领域的伯乐。

作为国防科技出版人,我一直有收集整理国防科技领域先进事迹的习惯,对王小谟院士的事迹格外关注。王小谟院士团队倡导的“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正是始终坚持这一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才终获成功——研制的预警机多项核心技术的相关参数世界排名第一。那时的我一直有一个想法,能为王院士出版一部著作。

正如出版前辈所言:越是行业大家,越是谦虚谨慎。与王小谟院士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还是在十年前的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评审会,会上我有幸聆听王小谟院士点评无线电探测领域的一些基金申请项目。他给出的建议高屋建瓴,所点出的问题一针见血;但他语气平和,面带微笑,温文尔雅,娓娓道来,令聆听者无不心服口服,暗竖大拇指。在会议休息间隙,我与王小谟院士短暂交谈了十分钟。他对国防科技的新动向,对雷达前沿技术的剖析,对人工智能在无线电探测领域的应用前景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领略到了王院士深厚的知识储备、宽广的学术视野、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交谈的最后,我不失时机地向王院士提出约稿:邀请他作为主编组织策划一套反映我国雷达探测领域前沿技术的丛书。王小谟院士既没有直接拒绝,也没有马上答应,他沉吟半晌,说道:雷达探测领域的新技术越来越多,出版一套书传承下去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但做丛书可是个大工程。

事后我与王小谟院士的秘书提到了这次的谈话,他听后一脸认真地对我说:王小谟院士不轻易答应事情的,但凡答应了,即使有困难也会想办法做到。王小谟院士对军工出版行业是有感情的,他曾经提到在大学读书时,看的很多无线电探测技术方面的书都是出自国防工业出版社。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编辑团队开展了深入的选题论证工作:前后收集了数百页的国内外雷达探测领域的选题和图书的信息,去粗取精,整理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出版情况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丛书选题策划报告提交给王小谟院士。随后就是焦急而忐忑地等待王小谟院士的回复。

主编担当,实现力作起航

图为王小谟院士出席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评审会时与编辑合影(中间是王小谟院士,左边为王晓光编审,右边为王京涛主任)。

时隔近一年再次见到了王小谟院士,他开门见山:“策划方案我看了,很丰富,不容易,你们下功夫了,雷达领域的有些方向我们国家是领先的,丛书中要体现出来,能胜任写这几个方向的作者团队我也大致想了一下。”听到他的肯定,编辑团队备受鼓舞,一年的付出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王小谟院士答应了担任丛书的主编。王小谟院士对国内雷达各分支领域的作者团队如数家珍,对他们的科研领域一清二楚,对他们的写作能力可谓了如指掌。王小谟院士无愧为雷达行业大家,对全行业发展情况掌握得如此全面细致。此时的王小谟院士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开始对打造《雷达与探测前沿技术丛书》进行排兵布阵;更像一位高瞻远瞩的元帅,全方位设计了丛书的特色、定位和发展脉络。

王小谟院士最后总结:做这套丛书的动力是源于我们对国防科技领域的责任感、使命感。把一些新体制雷达的原理说明白,前沿技术讲清楚,一定要有别于同类书,要拿出写作团队自己科研攻关出的干货来。这套书是要让后面的雷达人能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看世界,尽可能让他们少走些弯路。

辛勤付出,成就精品佳作

图为王小谟院士主编的《雷达与探测前沿技术丛书》

《雷达与探测前沿技术丛书》共计40余个分册,涉及数百位作者,他们都来自雷达科研一线,写作风格、对书稿内容颗粒度的把握各不相同,如何做到丛书整体风格统一,内容粗细均匀,互相不重复不矛盾,就要依靠丛书主编的把控能力了。王小谟院士先后参加了多次丛书、各分系列的编审会,在认真听取了各分册主编的汇报后,对分册进行逐个点评:《机载分布式相参射频探测系统》特色鲜明,把团队项目的成果写出来了,很不错。但要注意几点:首先,不要只有一家之言,要在不重复的前提下融入同行单位的一些新成果,比较各自的特点;其次,要和斯普林格出版社、约翰·威利出版社的几本相参射频探测类图书做一个比较,共性的大路货要少写。

王小谟院士的精准点评让每一位参会者无不佩服。很多人认为王小谟院士才思敏捷,反应快,现场就可以随听随想地即兴高质量点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王小谟院士在每次开编审会前都会做精心准备:他要求至少提前一周将要参加评审的书稿提交上来,他要逐句逐段地审核。一次会议通常评审5到8本书,每一本书的初稿都有30余万字,在短短几天要审核150万到200万字的材料谈何容易,出版社几次收到王小谟院士发送的书稿审核意见的邮件,邮件的发送时间都是凌晨时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全身心地审核书稿。审核意见如此具体而翔实,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对各分册内容的准确把控,对丛书的精心布局。

书稿审核过程中,王小谟院士始终坚持严把内容质量关,宁缺毋滥,对最初设计好的选题方向,当分册主编提交的初稿没有达到选题预期,能改出来的,王小谟院士会将详尽的修改意见会同出版社的修改意见一并转给作者,并明确再次提交的截止时间;对内容差距过大的,则直接退稿,毫不留情。在丛书的撰写过程中,几位分册主编登门向王小谟院士请教写作内容,王院士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接待,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详细解答疑惑。遇到两个分册内容相近,一时难以取舍时,王小谟院士作为丛书主编再次站了出来,第一时间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两家单位都参与了同一个大项目,基于此写书很有意义,但这个项目严格来说是分成两部分的,两个分册只要按照各自单位承担的那部分项目成果写,不要写到自己不熟悉、没做的那部分去;其次,要和2014年美国雷达年会上的那几篇主题报告进行比对来写,几篇报告的内容我还记得,那几个报告就各有特色并分割得很有章法,学习学习,但不要照搬,务必要突出我们的特点。王小谟院士的几句话点醒了两位分册主编,他们回去后各自严格落实了这个建议,在随后的审查书稿中,再未发现内容相近的现象。

王小谟院士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治学严谨的崇高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他身边的人。《雷达与探测前沿技术丛书》的分册《机载远程红外预警雷达系统》的作者曹晨在与编辑团队交流时,曾感慨写书的艰辛,多次想要放弃,但在王小谟院士一次次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写作。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陆军研究员也按照王小谟院士的建议,负责丛书的分册《机载分布式相参探测系统》的各项工作,2017年陆军研究员获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饱含深情地说:王小谟院士总是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人家更远,新点子特别多,就像大江之水一样,滔滔不绝。

编辑团队也始终被王小谟院士和丛书写作团队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所感动。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丛书的出版进度,王小谟院士和他的写作团队这么认真仔细地把书稿完成了。在近两年的时间中,项目出版团队通过这次出版社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套丛书出版的历练,编辑团队在大型项目的把控能力、策划视野、出版站位等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雷达与探测前沿技术丛书》最终获得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立项,同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于2017年顺利出版。

王小谟院士曾经提到,他在大学时代就树立了献身国防的理想和为国防工业添砖加瓦的人生目标。不论是他带队成功研制三坐标雷达,还是主导研制预警机,再到主编出版了一系列国防科技领域的单行本、丛书,无不是在实现着他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作为科技战线的榜样,民族振兴的楷模,王小谟院士甘愿为国防科技成果的推广传播无私奉献的精神必将为世人所传承。

猜你喜欢
前沿技术预警机书稿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眼底成像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空中指挥所——预警机
全球纺机前沿技术集结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60大战略前沿技术方向市场规模预测(一)
炼铁领域前沿技术减排CO2效果综述及分析
“罗斯福”号航母首次弹射并回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