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现状及启示

2022-03-26 02:26郑卫华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技园省市毕业

■文/郑卫华(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入到了新的热潮期,本文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建设成效等整体情况进行梳理,并重点分析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行特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新一轮大学科技园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融通创新的重要平台、构建双创生态的重要阵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科技部、教育部自2001年开始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截止到2019年,经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共115家。本文通过分析2019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关数据,发现了一些投入产出方面的规律和特点,以期对大学科技园建设有所启示。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分布

一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集中度较高,京、苏、沪三省市数量最多。截至2019年,已建成的115家大学科技园覆盖了30个省市(西藏除外),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辽宁、山东、四川、黑龙江、陕西等9个省市,占全国总数的64.3%。其中,北京和江苏各15家、上海13家(见图1)。

图1 2019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省市分布图

二是,长三角、京津冀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较多,珠三角数量较少。截至2019年,长三角地区共有3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京津冀地区19家,珠三角地区3家(见图2)。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区域科教资源有着密切关系,长三角地区除上海、南京、杭州等重点城市外,苏州、无锡、镇江、宁波等城市都拥有具备知名度和实力的高校,并且也参与到了大学科技园建设行列中来。京津冀地区79%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北京。

图2 三大区域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对比图

三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涉及“一校一园”“多校一园”“政府主导的多校共建”三类,81.7%的国家大学科技园采用“一校一园”模式。截至2019年,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94家(占总体的81.7%)采用的是“一校一园”模式,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16家(占总体的13.9%)为“多校一园”模式,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等5家采用的是“政府主导的多校共建”模式。

四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绩效在长期发展中形成梯度差异。2011年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对当时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绩效评价,合格率达到96.5%,优良率74.4%,其中良好等级较为集中,共47家,占54.7%。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再次对国家大学科技园(115家)进行绩效评价,合格率85.2%,优良率50.4%,其中,良好、合格等级的数量相当,分别为36家、40家。从三大区域角度看:珠三角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一直保持在合格以上等级;京津冀地区2011年(18家)有1家科技园被摘牌,2020年(19家)评价结果全部合格;长三角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最多(2011年27家,2020年35家),2020年的绩效评价结果等级分布较为平均,合格率为80%。

五是,部分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速度加快。2021年,科技部、教育部新认定了北京农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2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至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共有139家。(1)全国平均每省市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从3.7家增长到4.5家。超过平均拥有量的省份扩大到10个,广东(新建3家)、湖北(新建2家)跻身前列,陕西省没有新建跌至平均数以下。(2)长三角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增加较多。2021年新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长三角地区新建数量最多(9家),主要集中在江苏省(6家,其中新建5家);广东新建3家,京津冀区域仅北京新建1家。截至2021年,长三角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43家,京津冀、珠三角分别为20家、6家。(3)新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均为“一校一园”建设模式,其中,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原国家大学科技园更名,依托高校由最初的三所高校调整为南京大学一家。

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效

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高校聚集资源、转化科研成果的主要阵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资本、场地等创新要素,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创新型企业等新动能。

一是集聚了一批专业化园区管理人员。2019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共2608人。平均每省市(省均)86.93人,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最多的三个省市分别是北京(484人)、上海(322人)、江苏(280人)。全国平均每个科技园(园均)管理机构从业人员22.88人,省市园均最多的分别是安徽省(65人)、内蒙古(37人)、云南(36.5人)。

二是吸引了一批投资基金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25个省市拥有孵化基金,总额达到15.21亿元。省均拥有孵化基金0.61亿元,孵化基金总额最高的分别是江苏(4.14亿元)、浙江(2.21亿元)、上海(1.66亿元)。全国园均0.13亿元,省市园均最高的分别是安徽(0.55亿元)、浙江(0.37亿元)、湖北(0.37亿元)。

三是搭建了一定规模的成果转化空间载体。2019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场地面积总计599.6万平方米。场地面积省均20万平方米,场地面积最大的省市分别是北京(105.19万平方米)、江苏(78.82万平方米)、河南(60万平方米)。场地面积全国园均5.26万平方米,省市园均最大的分别是河南(30万平方米)、天津(17.19万平方米)、安徽(15.54万平方米)。

四是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截至2019年,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毕业12 052家。毕业企业省均401.73家,毕业企业最多的省市分别是北京(2457家)、江苏(1910家)、上海(1131家)。全国园均累计毕业企业105.72家,园均最多的省市分别是安徽(215家)、广东(192家)、江西(167.67家)。

五是发展活力逐步提升。以“当年新孵企业数/在孵企业数”表示大学科技园活跃度,2019年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整体活跃度系数为29.74%,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24个省市活跃度系数在20%~40%范围内。从三年平均活跃度数据看,山西(46.42%)、宁夏(39.32%)、广东(37.76%)三省最具活力。

三、重点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行情况比较分析

对三大区域重点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投入产出比较分析发现,各省市对大学科技园的投入策略各不相同,在绩效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各省市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2019年重点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表

一是,北京市人力、物力投入规模最大,累计毕业企业最多,在孵企业经济效益排全国前列。在投入方面,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园均指标,北京市国家大学科技园2019年人力(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物力(场地总面积)投入总量全国居首。在产出方面,2019年,北京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毕业企业2457家,位居全国第一;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数、总收入及上缴税金等总量指标均排在全国第二名。

二是,江苏省财力投入规模最大,在孵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全国居首。在投入方面,2019年江苏省财力投入(孵化基金、年末固定资产净值)位居全国第一;另外,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场地总面积等投入力度也较大,均在全国前三。在产出方面,2019年江苏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总收入、上缴税金等均在全国排名第一;累计毕业企业数量仅低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三是,上海市人财物投入规模均处于全国前列,相对更注重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和孵化基金的投入。2019年,上海市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3家,比北京和江苏少2家。投入方面,管理机构从业人员322人,位居全国第二;孵化基金总额1.66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而年末固定资产净值(1.40亿元)仅位居全国第七;场地面积共53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四。产出方面,在孵企业总收入、上缴税金、从业人员以及累计毕业企业数量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与北京市和江苏省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是,浙江省财力投入规模较大,企业培育较为显著。2019年,浙江省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6家,排名第四,比排名第三的上海市少7家。投入方面,孵化基金投入总量与园均孵化基金均位居全国第二,年末固定资产净值总量居全国第二,园均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居全国第一。在产出方面,累计毕业企业数量等仅次于上海市,位居全国第四,同时,浙江省毕业企业成长性较高,2019年毕业企业总收入无论是总量还是户均总收入都是全国最高。

五是,广东省投入规模相对较少,累计毕业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广东省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排名第十。在投入方面,广东省较为注重孵化基金的投入,由于广东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较少,在投入总量上,与其他四省市相比规模较少,园均孵化基金高于北京和上海。在产出方面,广东省毕业企业数量较高(全国第六),特别是园均毕业企业数以192家位居全国第二。

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一是,科研实力强、学科优势突出、具有工科背景的高校是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主力军,但是其他有特色的高校也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科技园建设需要充分挖掘科教资源潜力,调动优势学科积极性,营造大学科技园建设氛围。现有的13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有1/3左右是由非“双一流”高校建设,仅 2021年新认定的25家中就有16家科技园依托高校为非“双一流”高校,比如广东省新建的3家。北京、江苏、上海等省市,投入和效益规模全国排名靠前与其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园均排名与总量排名相差甚多。大学科技园建设,调动高校积极性是关键,与高校是否为“双一流”高校关系并不密切。

二是,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对大学科技园的经济社会效益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科技园建设需要拥有一定规模的职业化服务团队。通过对2019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整体上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与经济社会效益(在孵企业总收入、在孵企业上缴税金)呈现正相关关系。2019年,平均每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机构有23名从业人员。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前三的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其在孵企业总收入和上缴税金也都在全国前列。

三是,孵化基金的投入规模是成果转化环境的重要保障,对在孵企业数量、在孵企业从业人员和毕业企业数量的增长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大学科技园建设需要设立一定规模的孵化基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市场化运作方式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其他要素投入规模相同的条件下,孵化基金总额越大,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毕业企业数量越多。孵化基金总额排名前三的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其在孵企业数量、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毕业企业数量也均在全国前列。

四是,场地面积越大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越好,其中孵化用房面积影响力最大。大学科技园建设应充分发挥科技园孵化功能,优先保障孵化用房面积,但是其他功能用房也不宜缺失。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单从场地面积来看,整体上呈现出了场地面积越大在孵企业收入越多,孵化用房面积占比对经济效益正向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等规律。但是,也并非孵化用房面积占比越高越好,从现有数据看,孵化用房面积占比较大且生产、其他用房缺失的几个省份,其经济社会效益也不是很理想。

五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定位是促进融通创新的重要平台、构建双创生态的重要阵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学科技园对区域经济的直接带动应由毕业企业来创造,在“园区—区域经济”投资收益大循环中实现。因此,对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应注重长期效益,注重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培育。根据统计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人财物各要素投入与大学科技园社会效益的相关性大于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现阶段,国家大学科技园向区域输出的主要是创新型人才和企业。部分省市毕业企业实现了较高的收益,2019年24个省市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毕业企业总收入高于在孵企业总收入。

猜你喜欢
科技园省市毕业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季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