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活动丰富幼儿生活

2022-03-27 10:35张鑫月
求知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区域活动幼儿教育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育;社会性发展

作者简介:张鑫月(1994.11—),女,吉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幼儿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要求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重视采取多种区域活动设计策略,以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借助集体性区域活动的设计,除可增进幼儿间了解外,对幼儿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一、区域活动创建原则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为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教师应在区域活动中遵循如下几项原则:首先为自主性原则,即指在区域活动指导过程中,教师需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作为依据,以自身实际需求及兴趣作为主要出发点,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活动,自愿并自主地展开所喜爱的行为及活动,对自身行为加以控制及支配,推动自身行为发展;其次为实践性原则,即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需确保自身对幼儿所提出的要求合理、科学,对幼儿行为还应予以科学示范,并要求幼儿认真展开实践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引导,推动幼儿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最后为体验性原则,即指在区域过程中,教师需重视体验环境的创设,向幼儿提供多种材料,为幼儿自主开展活动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促使幼儿将多种感官应用至区域活动中,借助自身的积极探索,完成问题答案的找寻,丰富幼儿生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也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区域活动应用策略

(一)科学合理开展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开展的一项常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可实现多种运动技能的掌握,还可获取丰富的生活经验,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性意识时,为将区域活动作用充分发挥,需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重视区域活动主题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须以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合理预估幼儿能力,避免布置过高难度的主题内容,以免对幼儿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区域活动所确定的主题内容需结合幼儿兴趣爱好,联系生活经验,增添活动趣味性,并同幼儿年龄特点相符。

其次,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所布置的材料需充分满足幼儿区域活动的需求,并确保数量足够为幼儿自由选择提供空间,教师还应以区域活动主题为依据,对区域活动材料适当更换,并注意适当增减材料数量,结合主题内容差异,对区域活动场地适当调整,并对每位幼儿的实际需求加以满足。

最后,区域活动数量、模式应以班级人数、班级数量为依据展开适当调整,若条件允许,还应重视活动模式的多样化,为幼儿充分展示自身潜能提供空间,全面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如教师设置计算区域活动数量时,應有机结合小区域、大区域,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教师还可将室外、室内区域二者有机合,为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提供充足空间;教师还可将非主题活动区域、主题活动区域二者有机合,为幼儿展示自身才艺及展开合作交流提供充足空间,实现幼儿“小社会”的打造。如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参与“最爱吃的美食”活动时,教师可让幼儿挑选自身所喜爱的美食,科普偏食对幼儿自身的危害以及在饮食过程中重视荤素搭配等知识,渗透科学配比的知识,推动幼儿科学营养饮食观念的形成。为帮助幼儿完成此活动任务,教师可利用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完成超市的组建,共同开展购物活动。在购物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幼儿以准备晚餐食材作为主题,采购食材,随后由幼儿及教师评价所搭配食材的合理性。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需重视所涉及区域活动主题同生活相贴近,激发幼儿参与兴趣。如上述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分别扮演服务员、顾客、收银员等诸多角色,借助角色的互换丰富幼儿生活体验。教师还可结合实际生活增加外卖员角色,借此推动区域活动社会性意义的提升,帮助幼儿深刻感悟生活。通过区域活动,还可推动幼儿形成团结互助及礼貌待人等良好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深化社会意识。

(二)设计混班区域游戏活动

教师借助混班游戏的设计,可为幼儿开展区域化游戏活动营造真实、趣味的活动氛围,处于多个年龄层次的幼儿均可借助互相的交往、交流,丰富自身生活体验,推动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混班区域游戏活动中,虽幼儿处于不同分班,但年龄相差无几,思维方式较为接近,理解能力也并未相差较多,因此,即便处于不同年龄层次,在合作、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障碍微乎其微,幼儿间的合作也更易达成。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设计混班游戏,还可对不同班级间的界限加以突破,有机融合不同班级建构区域,促使不同班级幼儿可活动于同一区域中。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互相结交,了解各自性格特点。开展此类混班区域活动对性格内向且不善言谈的幼儿而言具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对此部分幼儿予以充分重视,借助特定区域空间的建构,专门训练此部分幼儿,逐步推动其社交能力的提升。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充当指导者的同时还需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如,在投掷区域,教师可以同幼儿共同参与游戏,并故意输给同伴,带领整个活动达到高潮。在此期间,教师的“玩伴”身份能够被幼儿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幼儿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升,并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语言或行动的暗示与明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游戏的意义,以提升幼儿的参与能力与探究欲望。活动开始初期,幼儿间互不相识,因此部分幼儿无法积极主动同他人展开沟通,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便可设计多座“黑河大桥”。教师不必平均分配每组材料,如部分小组“钢梁”较多,而部分小组“石墩”较多,幼儿在“建设大桥”的过程中,将会发现部分材料过多,而部分材料缺失的问题。此时,幼儿便会主动同其他小组展开沟通,借助交换多余材料完成大桥的建设。建设过程中,幼儿还会遇到诸多困难,而为解决困难,幼儿则需主动向他人请教或观看其他小组如何解决困难,询问问题处理方式,而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幼儿间将会逐渐熟悉。在此过程中,幼儿除可推动自身思维能力转化外,还可掌握同他人交流的方式、方法,并深化自身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借助此种区域活动的设计,除可帮助幼儿展开深入交流外,还可丰富幼儿社会交往经验及生活知识,全面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

(三)发展幼儿实践能力

教师在区域活动设计过程中,需重视所设计主题内容同幼儿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生活元素同主题内容有机融合,如此方可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添内容趣味性,使幼儿积极参与至区域主题活动中,发展自身社会能力。在设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并敏锐地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和情况,对于危险的动作,教师要及时制止与引导。特别是当幼儿在表现出参与意识时,教师要充分满足其需求,并与之配合,肯定幼儿的行为,以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探险”区,部分幼儿想做出跳跃的举动,但由于其胆小,迟迟不能跨出那一步,所以此时教师需要及时鼓励幼儿,增强幼儿的勇气,或者主动为幼儿伸出一只手、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等,都可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信心。

社会生活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教材,其中蕴含着诸多可应用于培养幼儿能力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为幼儿体验生活构建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提高幼儿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若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仅向幼儿告知,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零食不能吃等,幼儿非但无法理解,甚至会在生活中感受到束手束脚,无法充分开展活动,致使幼儿行为规范模糊,自身社会性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针对此现象,教师可设计具体的活动帮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真切地了解日常行为规范等,以推动幼儿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可设计邮局寄信的区域活动,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对邮政标志加以熟知,对寄信程序加以了解,还可学习到日常生活中信件的重要作用等知识;又如教师可设计车站乘车的区域活动,帮助幼儿先对安检程序加以了解,深化幼儿安全意识,其次了解乘车所需证件、购票程序,依次购买车票,乘车时注意排队秩序等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意识。在幼儿区域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上述活动的展开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精心设计活动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针对义务教育以上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实施教育评价具备双向性,可同时满足师生双方所提出的教学及学习要求。而学前教育中的活动评价,则是幼儿发展的最好推动力。幼儿教师可在结束每个区域活动后,对幼儿活动予以积极肯定,以此强化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信心。如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参与穿珠子游戏时,小明穿珠子速度很快,小红则在穿好自己的珠子后,帮助其他小朋友穿珠子。教师在结束游戏活动后,应对小红、小明两名幼儿予以鼓励并对两名幼儿的做法及能力加以肯定,教师可评价:“观察每位小朋友的完成情况发现,在此次活动中,每位小朋友表现得都很优秀,因此奖励你们每人一朵小红花,希望你们继续加油!小明在此次活动中穿的珠子既好看又迅速,小红也很棒,在活动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帮助其他伙伴完成穿珠子游戏,小红做得很好,大家也要向小红学习。”一朵看似简单的小红花,对小朋友而言却是最好的礼物,几句简单的表扬却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再遇到同伴摔倒时,幼儿就会主动上前搀扶。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积极的活动评价,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五)培养幼儿分享意识

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是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实现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时,需以幼儿自身意愿及认知水平为依据,虚拟社会人际交往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社会化交往活动形成感知,并对角色意识及角色规范初步认知,在此过程中进行分享与交流,幼儿分享意识得以培养。“过家家”是幼儿喜爱的一种角色扮演游戏,为幼儿分享行为提供场景及机会,幼儿在游戏中可扮演多种角色。由于幼儿人际交往水平受限,扮演角色易产生重复问题。此时,教师应结合幼儿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指导,为幼儿提供平等的机会,以此推动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

结 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阶段需重视幼儿区域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幼儿积极参与至区域活动中。为此,要求幼儿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需对区域活动创建原则形成认知,并借助科学合理建设区域活动、设计混班区域游戏活动、发展幼儿实践能力等策略的采取,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王丽.在本土化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行為的发展[J].文渊(中学版),2019(04):325.

吴欣宇.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启迪与智慧(下半月.儿童版),2020(03):55.

余东检.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策略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9(10):42.

孙昕璐.小小区角作用大,你帮我忙共成长——浅谈在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120.

王静.浅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J].明日,2019(17):224.

马金虎.利用“矛盾规律”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英文),2019(02):11-14.

猜你喜欢
社会性发展区域活动幼儿教育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品三口而知味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