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融合 展望

2022-03-29 12:41崔学荣朱灵
人民音乐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学跨学科话语

崔学荣 朱灵

进一步推进中国音乐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深入挖掘中国音乐教育的传统资源和民族精神,积极推动中国音乐教育话语与世界音乐教育理念的交流和对话,2021年12月4—5日浙江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音乐教育学院成功举办了“中国音乐教育学视域下的比较音乐教育研究”高端论坛,会议就“中国音乐教学的自我辨识”“跨学科研究对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启发”“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思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中国音乐教育的美育反思”等议题展开研讨。

一、传统与当下——

中国音乐教育学话语的古今反思

近年来,中国教育学话语的失语,学术话语的西方化,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是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中国传统“乐教”思想,可视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先声。音乐教育学发端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历经了“音乐(唱歌)教授法、音乐教学法、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教学论到音乐教育学”的演变过程。从开始的学科建设及话语体系构成来看,大多受西方科学理性思维和话语体系的影响,让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黯然失色,建构中国特色音乐教育话语体系的呼声日趋高涨。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话语失语与重塑

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下,中国音乐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深刻反思西方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生态。福建师大教授陈新凤以《中国民间音乐术语的多元特征》为题,针对中国当下民间音乐术语“失语”状况,借鉴已有成果,挖掘、整理中国民间音乐术语理论体系,重塑民间音乐原始的传承生态,凸显中华民族音乐母语符号所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厘清其与西方音乐术语之间的本质区别,建构符合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音乐术语理论体系。浙江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伯瑜的《中国传统音乐乐感的丢失与重塑》,回顾了百余年间西方化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中国传统音乐乐感丢失这一过程,并思考其回归的方法。

(二)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构建

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背景下,要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学术体系和音乐教育的中国范式,首先要树立中国立场,凸显中华民族音乐母语的本土核心概念、民间传统音乐术语,以及符合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于音乐教育活动与对外文化交流中。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崔学荣的《论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术自觉与话语体系构建——兼谈“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设》,从中国音乐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诉求、价值论证、构建路径以及《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进行论述。

中国有着丰富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深厚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教育学人必须以文化自觉的态度,改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并深入学习研究。浙江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序的《“科学无国界”,但人文学科有民族有祖国——中国音乐教育学科建构问题刍议》强调音乐教育学作为“人文学科”需要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学研究者,立足音乐教育学科的人文本性,立足中国音乐教育悠久而辉煌的优秀历史传统,才能够建构真正完善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杭州师大副教授邓晴南的《论当代浙地古琴文化传承模式对学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启示》。浙音研究生邢思雨的《先秦儒家传统乐教中“和”的审美意蕴表达》,“浙音”研究生蔡李琪的《汉语成语对中国音乐教育的當下启示》。这些研究反映了学者们所具有的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意识、文化价值认同以及为当下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话语体系所付出的努力。

(三)比较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范式转向

随着19世纪以来比较主义学科的兴起,“比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众多学科和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由此产生了比较文化学、比较音乐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哲学、比较美学、比较心理学等学科。比较音乐教育学,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音乐教育进行多元比较和全方位研究。从研究现状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音乐教育学更加凸显“音乐教育学本土化”“音乐教育学中国化”到“中国音乐教育学”的主体建构,体现了当代音乐教育发展走向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民族性自觉与话语体系构建新征程。

本次论坛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展开比较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如安徽师大教授朱玉江以《当代比较音乐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向》为主题,指出随着当今人文科学发展及比较教育学研究的转向,比较音乐教育研究需从“书斋”转向“田野”、从“宏大叙事”转向“教育生活”、从“拿来主义”转向“本土化”,最后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刘学梁的《音乐教育政策:问题、挑战与可能性》,提出音乐教育学研究应始终与教育学、音乐学紧密结合进行实践,音乐教育政策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山东师大副教授夏云的《中法“艺术家进课堂”相关问题比较研究》,对中法两国在“艺术家进课堂”政策的出台背景、实践方式、行动观念三个方面的比较中,得出我国学校美育和文化传承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杭州师大余鑫的《从“私家园林”到“公共空间”——文化传统视域下的“南京乐社”空间变迁》,以“南京乐社”为个案,分析了跨学科视角下中国音乐文化传统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坚守和调适。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教育学话语体系,既是中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学走向世界舞台进行互动交流时发出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

二、跨界与融合——中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多维视域

“跨学科”“核心素养”“五育融合”等成为本次会议的关键词和热议点,是落实素养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要素。

(一)关键词一:“跨学科”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今科学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的重要研究范式。“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通常是指通过整合两个及以上学科的概念、方法及理论来促进理解或解决单一学科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余丹红的《音乐教育与跨学科研究》中谈到,世界经合组织(OECD)颁布的《教育2030学习指南》,提出未来教育期望学生需具备的跨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她聚焦音乐教育中的跨学科研究问题,分析了音乐教育中如何进行跨学科活动与跨学科思维的引领,并从宏观概念(元音乐教育);

嵌入式——主题学习与不同学科的联系;拓式——合并与创建新学科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杜永寿以《跨学科研究对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启发》为题,分析了音乐教育学该“跨什么”“怎么跨”的问题以及如何从区分跨专业与跨学科之间的差异,解决好“桥梁”两端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在《情境、共识与行动:对音乐教育的多参数探讨》中指出,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具有区域区别与特色。音乐的意义可能围绕一个“主导意识形态”联合起来产生丰富的群体共识。音乐教育能改善人的音乐生活,并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关键和中心角色。

(二)关键词二:“核心素养”

21世纪之初,国际组织与先进国家都重视“核心素养”,相继提出各自的研究成果。2016年中国颁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分别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音乐学科凝练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2021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仍然强化核心素养导向,实现课程综合育人。

首都师大教授蔡梦的《音乐教育达成美育目标的理念与实践——基于国家美育文件精神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一致性思考》,提出美育文件与核心素养应聚焦于审美和陶冶两方面,艺术教育应自律与他律融通,审美与陶冶对接。她通过一部经典作品、从教育实施层面阐释了践行音乐教育达成美育目标的理念与路径。

核心素养时代,STEAM教育(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教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观和创新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培养其适应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澳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吴佳妮的《以艺术为核心的STEAM教育的当代议题与趋势》总结了“A(Art)”艺术的定义及未来教学实践、评价方式、STEAM教师的未来角色和STEAM中艺术教育中文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

(三)关键词三:“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融通、缺一不可,这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更高实践要求,是新时代“学科融合”的教育观念和“全人培养”的动态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方式的重要转型和发展趋势。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郭彪的《基于“五育融合”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从国内外音乐教师培养主体、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及学制学位、课程结构等情况,探究国内外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差异,提出教师培养应坚持“五育融合”,积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开放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广西师大张璟的《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美育反思与实践》,提出“五育融合”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四项美育实践策略:多维内涵共存、多门学科共融、多重方法共用、多元文化共生。

三、探究与展望——中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展望

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专业特色和学科定位,从行动上树立自己学科的独立意识与中国文化的自觉性,从培养理念、目标、课程体系、内容领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策略、评价体系等,全方位构建具有中国智慧的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体系,为未来的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一)音乐教育专业特色发展与音乐师范专业科学定位

针对音乐师范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南京师大教授徐元勇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学(师范)两个本科专业之比较研究》强调“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任务应该是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进行整体、全面的设计和高层布局,其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应该是谋划中国音乐教育话语权的体系建构;而“音乐学(师范)”专业,应以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为目标的专业。

针对当下如何突破音乐教育“职业教育”的桎梏,澳门理工学院教授代百生的《中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尴尬现实与突围前景》中指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专业”经历了长期的尴尬:专业名称很混乱、课程设置无特色与人才培养乏力、学科形象被矮化与学生归属感淡漠,分析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师教育”这几个概念的混淆是造成尴尬的重要原因。

(二)音乐教师素养培养及国际比较研究

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因此,音乐教师素养培养及国际比较研究,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东北师大教授尹爱青带领其博士团队展开了系列研究,如尹爱青的《音乐教师素养国际比较研究》,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音乐教师素养框架以及教学关键能力基本框架,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音乐教师提供参考依据。

(三)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关照

本次会议研究对象涵盖了大、中、小、幼各学段,研究领域涉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

有关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周为民的《特殊儿童教育领域中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从多个角度对音乐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与治疗这两个领域者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介绍了特殊教育领域中常用的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柯达伊音乐治疗模式。

基础音乐教育的研究,海南师大教授张睿的《地域音乐文化高中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强调普通高中地域音乐文化课程关键是地域、音乐文化、课程三者的有机结合。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罗圣威的《桂林市中山中學音乐校本课程个案研究》,提出跨学科视域下校本课程新的研究建议及发展方向。杭州市之江实验中学张喆人的《五四前后音乐教学法著述研究》,分析五四前后音乐教学法的发展及作用,探究了其中积累的中国经验及对后世音乐教学法的启发意义。河北北方学院硕士生曹璇《小学音乐课堂中“三二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出需要深入多觉联动在小学音乐课的实践研究。

高等音乐教育的研究,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汪洋的《勾勒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研究版图——基于浙音高教所公众号2020—2021年推送论文学术面向的分析与思考》,从宏观的政策引领、中观的主题维系、微观的示范推动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问题解决思路及未来发展趋势。

(四)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促进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临沂大学庄春梅的《音乐教师对世界音乐教学的态度与实践》,以SCTM模型为研究工具,探究我国教师在世界音乐教学中对语境问题和传播模式的态度和实践,指出教师应根据自处的文化语境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香港教育大学博士生张严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实施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基于“课程实施调查(SEC)理论”,对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教学实施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宁波大学本科生罗媛予的《中国音乐教师教育有效性的调查研究:IPA模型的初步建构》,通过对中小学新手音乐教师的问卷调查的IPA模型数据分析,指出音乐教师太过关注音乐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自身实践能力。

有关数字化技术应用课堂、促进教与学方式改变的研究,四川师大李令春的《高师声乐教学可请手机进课堂》,探讨了手机作为一种现代性高科技工具,提高声乐课堂中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铜陵学院杨娟的《信息化视域下地方音乐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研究》,指出运用数字化、大数据、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相结合,构建基于信息数字化的地方音乐传承体系。湖州师大张晓星的《学前音乐教育中歌唱可视化的多感官研究》,利用Python编程语言和参考音频文件分类库开发一种能够实时矫正音频的视觉训练模拟器,为利用虚拟现实进一步促进智慧音乐教学。

(五)中国音乐教育学“三大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展望

中国音乐教育学的三大话语体系构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在音乐教育学学科中的具体回响,是全球化时代中国音乐教育学走向世界的中国表达。期望通过此次会议,秉承乐教传统,立足中国实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中国文化、阐释中国经验,坚持中国表达,发出中国声音。着眼未来发展,密切关注音乐教育学的国际发展趋势,寻求与西方音乐教育理论的有效对话,积极建构具有跨学科视野、方法论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的中国音乐教育学。

本次会议聚焦国内外音乐教育前沿,对于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新实践,指引着中国音乐教育学未来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为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三大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崔學荣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朱 灵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教育学跨学科话语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