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2-03-30 11:41马瑞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启示

马瑞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梳理马克思主义,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桥梁、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统一这三个方面的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中国应倡导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没有单独的著作讨论他的生态观点,但从马克思其他的著作中能大致探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与发展路径。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已经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中展现了他关于自然生态的思考。马克思认为,动物在面对自然时大多表现得较为被动,它们安分地守在自然为其划分的生活范围内,从不逾越。人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人能够根据神的指引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通过这条途径使自己的状况变得更好。由此,人相较动物,不仅能够适应自然,而且人还具备进一步探索甚至改造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研究了伊壁鸠鲁对于原子论的解释,随后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表达了对伊壁鸠鲁的赞同。马克思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自然界则具有客观性,人能够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完成,他的生态思想也在逐步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人无法单独与自然而存在,人一切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都依赖自然的供给。人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从自然中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境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与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马克思对资本家的贪婪造成人和自然的异化这一现象进行批判。他認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人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对自然环境进行无休止的破坏,利用各种手段对自然进行破坏性开采,同时对生产带来的污染毫不在乎。长此以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无法得到缓解,而只有进入共产主义,人和环境的异化才能得到改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对人与自然生态的关键作用。马克思在这一阶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的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实践的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揭发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榨取和对自然的无度索取。他认为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发展,自然资源影响着生产中的生产率,从而也会影响人的发展。他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劳动发生的,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打破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均衡状态,造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所以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改变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方式,也就是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的物质交换。并且应当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保持并传递给子孙后代。马克思在这一阶段已经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纵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伴随着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思想完善日趋成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总结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并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路径——马克思认为进入共产主义,生态危机即可化解,同时传达了人与自然应有的和谐统一的理念。

(一)资本主义制度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对自然的破坏较少。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私有制,资本家毫无对自然和工人生命的敬畏之心,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迅速膨胀。资本家砍伐树木、随意将污水甚至粪便排入河流、开采矿产资源,使铁矿、煤矿面临枯竭。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的生产力不是人类所能想象的强大,在这期间甚至没有一百年时间,而他所创造的物质资源却比过去社会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人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过度开采和肆意污染的行径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科技的进步使得科学家们发明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机器,为资本家索取生产材料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工具,改善了工人工作的客观条件,提升了他们的开采效率,而这些机器的应用也加快了对自然的破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破坏自然的一把利刃。

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发生失衡的根本原因。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桥梁

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下长期的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自然界”的概念,由此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也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实践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重要概念,贯穿于人类的一切活动当中,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也通过实践得以发生。人想要在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中保持双方的平衡,必须从改变人的实践活动开始,人的实践活动的改变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进步,要改变人的意识,则需要改变人的生产方式,即改变现有的经济制度。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如果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则会达到平衡。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生产者们联合起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谁也无法自私而枉顾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因为那时人的目标是共同生活下去。

(三)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统一

马克思以辩证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诞生于自然,也进化生长于自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自然界并不依赖任何事物而存在,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人类身为自然界的一员,生活时时处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供给和自然环境的适宜。而一旦人类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则,超出限度地索取,必定会遭受自然地惩罚,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另一方面,人类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控制自己的实践活动,由此,人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若人类秉持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发展的理念进行实践,则会合理节约自然资源,科学适宜地治理污染,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人决定着实践活动,而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主要依赖于人的生态思想观念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实践者,中国共产党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不断结合,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传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也自然而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和路径指引。

(一)倡导正确生态文明观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们指明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发展。马克思发现十九世纪的欧洲发达国家只注重经济工业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由此认为人类应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历代领导集体也秉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20世纪开始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一系列适应当下国情的环境保护政策,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都具体地体现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核心是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与之高度契合的是习近平同志也指出我们必须立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避免在开采资源、依赖自然的时候走弯路。

(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国家,改善生态环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我国应当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进行科技创新,走出我国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路。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将生态循环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引导各产业逐步向绿色循环转型。在农业方面,针对不同自然环境提出科学合理的种植养殖方案,优化生产要素结构,提升投入产出比率,加强已污染土壤、水源的管控治理,同时注重科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使之最大限度实现绿色循环。在工业方面,应扶持新型清洁能源产业,如用天然气供暖代替煤炭供暖,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各行业的排污标准,设置监管部门,增大奖惩力度。在服务业方面,应注重顶层设计的导向性,引导规范企业的经营理念,降低各环节资源浪费。如近年新兴的物流业和外卖业,企业应尽力减少资源浪费,此外还应设置奖惩措施,积极引導消费者绿色消费。鼓励各企业各研究机构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实现。

(三)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还应健全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必须遵循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立法方面,应当注重法律法规的完善性和有效性。我国已经出台多项相关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但在实际应用时仍不足为所有问题提供参考,因此要加快立法进程,实现有法可依。同时设立严厉的惩罚措施,以实际处罚条例约束不法分子,形成法律威慑。在执法方面,相关部门应做到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协调合作,提升执法效率,同时应对执法各环节实行监督。法律部门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生态意识培养,增强其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维”实践向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1-5.

[3]陈彦超,程嘉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06):567-571.

[4]王蓉,渠彦超.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导刊,2019(08):76-81.

[5]张成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

[6]张艺冉.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7]韩晓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9.

[8]张建光.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9]张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27(05):47-51.

[10]郑胜男,张儒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40-42.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