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主旋律文艺作品提升高校廉政教育质效

2022-03-31 02:19乔金霞
江西教育C 2022年2期
关键词:廉政教育主旋律文艺作品

乔金霞

摘   要:主旋律文艺作品是加强廉政文化传播、培育和发展的有效载体,具有人民性、时代性、价值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传播价值和道德教化的功能,使主旋律文艺作品与高校廉政教育融合发展,能提升高校廉政教育的质效。

关键词:主旋律   文艺作品   廉政教育   融合发展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内容提纲挈领,为高校文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兴盛的不竭动力,而主旋律文艺作品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也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主旋律文艺作品能够代表时代的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具有独特的廉政教育价值。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主旋律文艺作品运用到高校廉政教育中,有助于提升高校廉政教育的质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内涵解构

(一)主旋律文艺作品

本研究所指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是指在文艺领域,以文字、口述、艺术、网络传播、民间文艺等方式存在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和文艺评论等门类,能够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具有人民性、时代性、价值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二)主旋律文艺作品的特征

一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人民,反映人民的心声,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如2021年春节档上映的《你好,李焕英》,这是一部拍给妈妈的电影,将现实生活融入电影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主旋律文艺作品为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体现了中国精神,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文艺作品的根本特征。

二是时代性。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践是文艺作品创作和产生的源泉。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来势汹汹,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应运而生一批抗疫电影、纪录片,如2021年1月22日上映的《武汉日夜》是国内首部抗疫记录电影,记录了波澜壮阔的武汉抗疫斗争。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时代需求紧密相关,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主旋律文艺作品在于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和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主旋律文艺作品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回应时代现实的诉求,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价值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改变了以往通过电视剧获得精神需求的习惯,转变为借助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碎片化”追剧,在年轻观众群体中成为热潮。主旋律文艺作品是一个时代创作者精神寄托的物化产物,也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彰显了正面的价值观,其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能够改变人们“碎片化”追剧的现状,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创新性。学者李昕揆认为,判定一部文艺作品的优秀与否,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实现了思想标准、审美标准和質量标准的统一。主旋律文艺作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在于其创新性,在继承传统优秀文艺作品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吸收优秀作品长久不衰的价值精髓。近年来,文艺工作者秉承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精准把握观众现实需求,让人物形象走进当代受众内心深处,借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二、主旋律文艺作品在廉政教育中的功能

(一)示范引导的功能

主旋律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艺术形象具有可感性、真实性、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特征,能够给大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历史证明,艺术作品中的典型艺术形象以其突出的工作业绩、高尚的道德形象和巨大的人格感召力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航标,运用典型艺术形象进行廉政教育,比单纯讲道理更富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将主旋律文艺作品运用到廉政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廉政教育实效。

(二)传播价值的功能

主旋律文艺作品作为上层建筑,体现了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是廉政教育的载体,具有传播价值的功能。在新时代,主旋律文艺作品聚焦社会主要矛盾,在文艺工作者真诚与耐心的打磨下,创作出满足大众需求的文艺作品。主旋律文艺作品根植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沃土,立足时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文艺创作,能够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道德教化的功能

道德教化,是指社会有意识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通过一定的形式、途径向人们传授,寻求广泛普遍的主体认同,以培养道德主体“应然”的道德选择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主旋律文艺作品具有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重要作用。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将道德性与娱乐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真正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没有简单地把人民挂在嘴上,却处处透露出对民间疾苦的真诚关切,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社会变革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使之成为一部典型的、水准较高的文艺作品。

三、主旋律文艺作品与廉政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国家支持和引导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

主旋律文艺作品和廉政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国家政策保障、支持和引导。2015年10月15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文艺作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前进道路。首先,国家需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更好地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廉政教育功能。其次,国家应发挥公权力的保障执行作用。国家利用公共权力,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保证主旋律作品的发行、宣传和广泛传播,通过掌握各种媒介力量加强对主旋律作品的宣传和传播力度。再次,国家应与时俱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大对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市场,形成适应时代特征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在对主旋律文艺作品进行组织生产、培育扶持的同时,还要坚决打击、取缔不健康的反主旋律文艺作品,包括个别非主旋律文艺作品。

(二)政府建设和投入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当前社会上的文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政府从文艺工作者、政策帮扶和监管等方面着手,呈现给青少年更多优秀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更好地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廉政教育价值。一是提升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文艺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优秀文艺工作者能够带动文艺圈风气的转变,并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因此,政府应要求文艺工作者严格遵守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积极引导其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思想水平,自觉将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凌驾于艺术性之上,成为“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为大学生树立好榜样。二是加大对文艺作品的帮扶力度。政府应为主旋律文艺作品提供规范的渠道,从而获得权威地位和极大影响力。既可以正面鼓励主旋律文艺作品创作者,也可以调动各级宣传、出版、发行机构的积极性,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文艺作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得到有效发展,更好地发挥主流文艺作品的廉政教育功能。三是加强文艺作品的监管。政府应加大对文艺作品的监管力度,紧跟时代的发展,严格审查,有效约束低级文艺作品对大众价值观的误导,为主旋律文艺作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加速其与廉政教育的融合。

(三)建构和传播融合发展的知识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的价值传播功能。高校要在廉政教育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文艺作品的作用,将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广泛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话剧、红色情景剧、微电影等创作和表演,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主旋律文艺作品的价值传播能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21世纪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视频APP应运而生,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时期,缺乏对作品的鉴别能力,教师应加强宣传引导,将优秀文艺作品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鉴别能力。二是创造性地运用主旋律文艺作品的示范引导功能。示范引導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事物是发展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也要有所发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坚持“换位”和“换角”,了解大学生的追捧对象,将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人物为榜样,融入课堂教学,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受教育者吸收和内化融合的理论知识

主旋律文艺作品与廉政教育的融合发展,除了国家的支持和引导、政府的建设和投入、教育者的建构和传播,还需要受教育者的积极配合,自觉选择主旋律文艺作品,抵制不良文艺作品的侵袭。一方面,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黑格尔曾说,文学艺术的美在于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的感动,从它那里得到某种满足。现代网络社会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艺作品,但大学生自身鉴别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抵制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感受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主旋律文艺作品自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内容、题材、人物大都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将生动的现实生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吸收和内化是学知识最根本的途径,大学生自觉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有助于主旋律文艺作品道德教化功能的发挥。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上正向的引导,能给大学生的选择提供指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践、讨论交流等方式注重对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吸收,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提高廉政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雅琳.文艺作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功能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3]李昕揆.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3):99-105.

[4]杜建萍.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5]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0-20(2).

[6]孙世一.文艺作品应弘扬主流价值[N].吉林日报,2014-12-16(5).

[7][德]黑格尔·美学[M].1卷.朱光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旋律文艺作品驱动提升党风廉政教育效能研究)”(编号:19DJ03)。

猜你喜欢
廉政教育主旋律文艺作品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刍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腐败行为的产生及预防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三级”党风廉政督查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以国学经典为支点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创新廉政教育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