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浸润式法治课堂的构建

2022-04-02 05:22朱莉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6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

朱莉

[摘要] 当前法治教育已经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法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发挥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浸润式的法治课堂,通过情境式浸润、聚焦式浸润、发散式浸润、提升式浸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将法治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进入、逐渐融入、全心投入,让法治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浸润式课堂;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以法治专册的形式,层层渐进地安排了体系化的法治教育内容。整册内容以“生活与法”“公民与法”“国家与法”“社会与法”为学习领域,以“法律在哪里”“我们是谁”“公权力从哪里来”“法律有什么用”为学习思路,安排了“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公民”“我们的国家机构”“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四个单元。

六年级学生的法治认识不是零起点,学生基于以往的公共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在过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以纪律和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意识,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既容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又不了解怎样正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将法治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呢?这需要构建浸润式的法治课堂,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进入、逐渐融入、全心投入,让法治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

一、情境式浸润:以生活为主线

笔者曾做过调查,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法”的固有印象就是理解起来难,離自己生活远。因此,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架起生活与课堂链接的桥梁,能够拉近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同时,大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沿着较为完整的生活情境场,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在“随风潜入夜”中追求“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

比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第一框“法律是什么”,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内涵,认识法律的权威、强制力。这部分比较生活化,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杂。课堂上,教师以“到老年大学参加法律手拉手活动”为生活大情境贯穿全课。第一步,在“活动行程单”中介入“苏康码”“乘车”“升旗仪式”“超市购物”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讨论补充相关法律知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步,在“情境交流台”中聚焦典型案例“因为没有完成作业,妈妈不允许小宇到校参加活动”,探讨有关权利的话题;第三步,到达老年大学接受“生活小测试”,认识到法律规定了公民应尽的义务;最后通过“法治小课堂”在生活案例中进行思辨,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知道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整堂课环节清晰流畅,层层递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的第二框“责任在肩 人民在心”,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认识人大代表构成的广泛性,了解人大代表应该履行的职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以“儿童”的视角,先期组织学生寻访身边的人大代表,课堂上以“我的人大代表寻访手记”为大情境,设计了“童心聚大会”“童眼观数据”“童言议提案”“童语商国事”四个环节,通过现场交流、电话采访、视频补充等多种方式,始终让学生浸润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生活化。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关注学生全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全景式地浸润在情境中获得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形成法律认识,树立法治观念。

二、聚焦式浸润:以案例为路径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因此,在法治课堂中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选择本班学生生活的热点、关注点,聚焦鲜活的生活案例进行价值引导。

以《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为例,教材上基本是知识性的内容,尤其是第二框“专门法律来保护”。本课设定的一个目标是“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理解其重要意义,学习相关法律规则”。那么,如何将抽象、平面的法律知识以生动具体的形式,润物无声地呈现给学生呢?显然,最佳路径就是以案例来导学。课堂上,教师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为路径,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不同法律的内容、特点和价值。

真实的案例才是法治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通过“提取信息”“经验判断”“法律引领”,在案例聚焦中生成认识,建构相关的法律素养,让法治精神浸润在学生的心中。而这种案例学习的路径也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选取的案例要贴近生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第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第二要有真实性,要符合客观现实,要有利于生活的迁移,起到可持续的效果;第三要有典型性,要能够揭示生活中常见法律问题的普遍规律,具有通用的意义[1]。

三、发散式浸润:以问题为驱动

法治课堂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案例中体验,但从目前体验的效果来看,有些时候学生的体验过程是简单的,对法律的认识是肤浅的,这源于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能够达到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法治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就要专注于教材的关键点、思辨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发问、互动、思辨,以问题为驱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方向、角度、途径去设想并探求答案。

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回顾了2020年初的武汉疫情,以环球网的一则报道引导学生质疑:

据环球网1月26日报道,美国一家权威媒体《纽约时报》刊载了一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卫生专家的言论,称“武汉封城”侵犯人权,是中国方面“反应过度”。

什么是人权?我们国家的人权事业发展得怎么样?中国方面有没有“反应过度”?

接着抓住主问题进行探究,首先通过《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了解什么是人权以及人权类型的广泛;然后聚焦中国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钟南山院士对于人权问题的阐释,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明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最后模拟和《纽约时报》记者面对面的场景,就“中国人权问题”答记者问。

这样突破传统的任务驱动为问题驱动,变“老师带着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心,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螺旋层进”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同时,问题的提出还要具有思辨性,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学的突破点,设置生长性辩论话题,[2]开展互动思辨活动。以《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珍惜公民身份时,设计了一个思辨点:

一部分学生认为孩子是外国国籍,不具备中国公民的身份,没有权利回到中国;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孩子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应该让他们回来。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要回到中国,可以根据《国籍法》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在本环节中,教师结合生活实际问题找准思辨点“有没有权利回到中国”进行分析判断,进一步明晰公民身份与国籍的关系,初步感知公民的基本权利,感受公民身份的来之不易,激发珍惜公民身份的情感,遵循道德价值判断螺旋式推进原则,实现学生思维的生长性,在发散式的浸润中提高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起探索欲,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四、提升式浸润:以实践为根本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发展。所谓知先行重,法治教育要将知识获取和行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践为根本,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主体参与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

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在认识民法的相关知识时,带领学生读《民法典》相关条款,尝试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开展宪法诵读和知识竞赛,模拟宪法宣誓;聚焦“压岁钱归谁所有”展开课堂辩论,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登录政府网站,了解不同国家机关的职权;前往政务中心,亲历办事流程;邀请律师、法官、人大代表等进行课堂交流;情景表演学会面对校园欺凌应该怎样做……

如果说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纵向的沉淀,那么实践活动的开展则是横向的延伸。[3]这种延伸包括课前调查、走访、参观类的实践活动,课堂的情景表演、价值辨析、研究学习的实践探索,以及课后的实践作业,将法治实践落到实处,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4]可见,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联结学生的全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情境式浸润、聚焦式浸润、发散式浸润、提升式浸润,构建浸润式的法治课堂,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黄思敏.案例精选取 情境巧设置 生成细无声——浅谈“一例到底”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实际运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02):69-72,57.

[2]赵幼明.道德与法治课思辨力培养三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25-27.

[3][4]姚建涛,牟昱凝.青少年法治教育:现实考察与理性回归[J].社科纵横,2020(03):131-135.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