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统与守正创新:新时代的科技哲学学科建设

2022-04-02 13:19潘龙飞周程
民主与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佐佐木科学技术哲学

潘龙飞 周程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在积极呼吁将科技哲学升级为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因为科技哲学学科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远远不是一个二级学科所能够概括的。孕育出科技哲学学科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界曾经走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引领风气和时尚。但进入90年代后,自然辩证法传统和科学哲学传统的对峙与融合贯穿了科技哲学学科发展的始终。为探讨新时代科技哲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以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科技哲学一级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并纪念日本著名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著名左翼学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佐佐木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于2021年12月4日暨佐佐木力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集贤厅召开了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研讨会暨佐佐木力教授学术追思会。在京现职科技哲学学科点和研究会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并进行了深度讨论。

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主持。周程说明了在这一时间点召开本次学科建设会的两重意义:一方面,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调整中,科技哲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申请已经提交。无论结果如何,至少都说明了现有的哲学二级学科建制与科技哲学学科的发展存在张力,未来科技哲学学科的建设需要学界同仁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佐佐木力教授在一周年前去世,作为著名的国际左翼学者,他对中国的自然辩证法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希望能通过积极的学科建设和中国科技哲学学科的新发展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法人刘孝廷致辞。刘孝廷指出,这次讨论会是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于科技哲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希腊开始,哲学的主流基本就是自然范式的哲学,后来的其他领域的哲学建设大体上也都是模仿自然哲学。但18世纪以后,由于科学完成对自然哲学的革命而独立并确立了自身的话语权,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依托形式就被切割了,自然的哲学就跃进为科学的哲学。中国哲学一个世纪以来在国际上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这和中国偏向科学一侧的哲学发展长期处于弱势有关。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大部分都是交叉性的工作,在哲学自身的原理论方面的突破还太少。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科技哲学学科的发展对于国家发展乃至中国参与世界格局的对话价值都很大,在未来大有可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40多年以来,科学技术哲学一直是学科和学会主流,可谓人才济济、成果卓著,为中国的“两科”联盟和哲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研讨会的第一项议程围绕科技哲学学科的问题域和范式进行探讨,由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夏钊主持。主要关注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知识体系的独特性、科技哲学学科建设经验和科技哲学如何建设一流学科等问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广岭回忆了1987年自然辩证法学科更名为科技哲学的过程,并坦诚在更名之后学科的研究范围一定程度上变窄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内大量学者的工作并不是哲学,部分学者划入马院之后同样要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没有自然辩证法二级学科的尴尬。他认为曾国屏教授生前提议的建设“科学技术论”学科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伯鲁回忆,他在博士学习阶段听说过学科更名的一些信息。当时更名主要考虑与国际接轨,因为国外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比较成型的研究领域。北京化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张明国回忆,他和曾国屏教授都曾为建设“科学技术学”学科做过多次呼吁,并就相关问题发表过文章《从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基于促进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第二次调整》。作为教育部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反映过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问题。目前,科学技术哲学工作者无论是在现有的哲学院或哲学体系内找位置,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找位置,都处于尴尬状态,因为科技哲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并不是这两个学科所能够涵盖的。过去,科技哲学界在学科建设层面忽略了学科建设方向性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和学科性问题(没有考虑把自然辩证法或者科学技术哲学建设成一级学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也曾或在召开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期间,或在单独召开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会议期间,多次讨论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但都只是“坐而论道”,很少考虑将其付诸实践。目前,建设科学技术哲学一级学科被纳入到实际操作阶段,这样做非常必要,必将推动科学技术哲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新庆教授认为,科技哲学的发展应当顺应时代发展。以医学为例,科技哲学需要回应医学在这个时代的哲学问题和伦理问题,最终让医学家与科技哲学家形成合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徐治立认为,从历史眼光看,我们很难苛求学科建设的完美。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們强调与国际接轨,现在则强调自信,这并不冲突,自然辩证法应当同时具有人文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进行学科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自己的研究工作,必须超越自身的研究领域,考虑整个学科的发展建设。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尚智丛认为,学科建设要考虑具体的社会条件。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方法而发展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就参加于光远先生主持的自然辩证法小组的讨论。自然辩证法这个学科最初就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任何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形态首先必须具有一套严谨的知识体系,这两者是必须统一的。新中国成立后,自然辩证法在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60年代的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培训班,还是1978年后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都发挥着这一作用。当然,反过来,这些做法也大大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今天我们搞学科建设,其实面对的历史条件是类似的。任何国家、社会都是有意识形态的,我们也一样,在引进一些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成果的同时,需要建设中国特色自然辩证法学科。关于自然辩证法与STS的关系,欧美STS学科逐渐走向成熟,未来很可能发展为关于工业化社会中科学技术现象的专门学科,类似经济学。即使中国人参与的少,在欧美这个势头也不会减弱。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张培富认为,自然辩证法学科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走过一段去意识形态化的路,那时学界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后来我们自己发现,我们过去的传统可能更好,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要建设科学,需要重视学科性、功能性和重要性。从学科性上,科技哲学的研究内容与现有的哲学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学理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学科關系显然需要厘清。功能性上,人才培养需要有具体价值,在高校里需要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重要性上,我们的队伍需要对国家的科技决策和科技发展有贡献,也需要对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有贡献。教育部的学科规划是行政性的,没有考虑到一些学科的具体情况,而针对科技哲学学科,显然还要争取中宣部和科学家群体的支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认为,哲学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是可以共同推动科技哲学学科发展的。如果科技哲学在哲学学科内成长为一级学科,也不能忽视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培养人才。目前看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就业前景较好,去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科技哲学学科毕业生比较好的就业选择。

研讨会的第二项议程主要关注科技哲学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潘龙飞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繁荣和自然辩证法必修课的课程建制密不可分,本项议程主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教育的关系、科学家精神传播与自然辩证法课程建设、科技哲学学科开拓其他必修课可能性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认为,不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思想对立起来。自然辩证法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温和而非极端的科学观,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建设。当今时代的学术道德、工程伦理问题都很重要,讲授相关学术思想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要将其妖魔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认为,科技哲学本身作为一门思政课是没有问题的,思政课本身的目的就在于指导科技实践,当代社会存在的大量的科技和工程实践都需要科技哲学指导。在未来可以开拓科技政策哲学、科技战略哲学、科技伦理、科学精神和工程伦理等专业必修课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认为,要突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多功能性,不能只是“在马言马”,在哲学系只谈哲学专业性。自然辩证法既有思政课的功能,也有通识课的功能,还有能为政策提供咨询的功能,要突出综合性学科的优势。同时,科学家精神在理论层面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对价值观引领的价值明显,值得认真探索。而必修课的建设,需要与科学家多沟通,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建设与科技实践高度相关的必修课程,比如农业和食品安全伦理。不能制造意识形态与专业性的对立,学科本来就具有多功能性的特点,把学科的专业基础、学科体系、学科范式建构清楚,学科前途才能一片光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认为,思政类课程本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是广泛存在的,也客观促进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美国大学的“ethic courses”本质上就是构建意识形态的思政课,日本大学里也有很多类似必修课,这种课程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也是必要的。完全没必要将思政与学术对立起来。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大洲认为,要重视学科传统,在学科建设中也没必要“钻牛角尖”。不能因为学科名字中有“哲学”二字就否定了其他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也并未拘泥于某种研究范式。科技哲学如果能作为一级学科发展,也一定是跨学科的,那就是回归学科传统。即使学科叫科技科学,也可以进行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讨论,甚至有时候要超出人文学科这个藩篱,形成和科学家的跨学科对话。要在更大的跨文化视野中,在全球视野中思考人类命运的问题。我们的优势是可以围绕科学技术进行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思考人类命运,这是科技哲学的学科优势。而讲好思政课就要从自身的学科优势出发,站在科技哲学高度来认识科学技术,才能凸显我们的课程优势。

研讨会的第三项议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和鸿鹏主持,主要关注中国科技哲学学科的国际化,围绕中国科技哲学与西方STS等相关学科的关系、科技哲学学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和建设科技哲学国际期刊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崔伟奇认为,科技哲学学科遭遇了一个悖论: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哲学学科越来越成为显学,本专业学者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本年度的北京市社科基金也有接近40%被科技哲学学者斩获。另一方面,本专业学者承担了很多表面上属于其他专业的工作,这显然是学科建设和划分上出了问题。我们今天所遭遇的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托马克·库恩在哲学界内被排斥,在整个人文社科学术界则备受推崇,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这个问题需要学科建设的不断成熟来化解。同时,在国际上,科技哲学也有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性。我们中国的于光远先生、龚育之先生和美国的万尼瓦尔·布什、柯南特很相似,都是科技政策的制定者。无论中美,相关学科都有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这是不可否认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董春雨认为,要重视学术实力。虽然学科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但依然有学者能从其他学科申请到基金项目,这就是学术实力。思政课程方面,也要重视实力和特色,医学伦理、农业伦理、工程伦理这些内容就是其他学科的学者难以讲授的。无论学科建制是否合理,对于学者而言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国际期刊建设层面,北京师范大学现在正在做一些尝试,也面临了一些困难。不过,如果有实力,同样可以在海外的期刊发表,为中国学者发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巍认为,要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坚定走国际化道路。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言,“没有中国哲学,只有哲学在中国”。有世界一流人才,才有中国一流学科。谢宇、赵鼎新等世界一流学者就带动了国内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立认为,青年学者有必要在国际期刊上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骏指出,中外的学科建制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国语境下的话,科技哲学是一个学科;在欧美,STS则是一个学科群。这是在中国语境下搞学科建设的主要难点。海外并没有我们这种以学科划分资源的有强烈计划色彩的学科目录,所以在海外这并不是问题。目前的STS研究更多还是偏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和跨文化研究,相对来说和哲学的路径不太一样。但以我们目前的学科规划,进行STS这种交叉研究是存在局限和难点的。而当今时代,科学与社会相关话题的重要性显然越来越强,这是目前的学科建制难以涵盖的。能在海外期刊发文固然好,但也有必要建设中国的STS期刊,可以先办国内期刊,再办国际期刊。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孙永平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有两个核心问题值得重视。第一是科技哲学与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关系,即使科技哲学成为哲学的一级学科,这个问题也并不能自动解决。目前思政课程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如何处理好科技哲学与自然辩证法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于科技哲学学科的未来和出路都相当重要,是学界同仁都需要考虑的严肃问题。第二是科技哲学与哲学的关系。科技哲学学者的工作未必都是哲学的,很多是社会学的,甚至是战略研究,所以在哲学系他们在成果评估方面是受歧视的。现在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哲学学科都向狭义的科学哲学发展也与此相关。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科技哲学是于光远先生提出的“大口袋”传统,里面什么都有。科技哲学即使成为哲学学科下的一级学科,这也还是一个问题。曾国屏先生生前提出的“科学技术学”或“科学技术论”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案,让“科学技术学”成为一个单独的、不在哲学学科下的一级学科,而狭义的科学哲学则可以留在哲学系,招生人数少或者出路少没关系,至少在哲学系是合理的、有合法地位的。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学者开展了佐佐木力教授学术追思活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介绍了佐佐木力教授文库建设的进展情况。文库建设从2021年3月7日开始启动,日本的三位华裔教授陈力卫、李梁和陈继东积极参与了佐佐木力教授图书收集工作。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了由主管校长兼图书馆馆长牛晓莉和图书馆副馆长张杰龙牵头的文库工作组,目前收集了87箱、2869种图书。佐佐木力教授的藏书围绕数学史、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三个核心领域,建设文库既是对佐佐木力教授的纪念,也是对国内学术界开展跨文化科技哲学研究的支撑。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张明国回忆了他和佐佐木力教授的学术交往历程。他于1992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初识佐佐木力教授,2007年在日本参加国际会议期间拜访佐佐木力教授并和他进行了学术交流,2016年再次邀请他来北京化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做了题为“文化相关的科学哲学”、“日本科学史研究”和“日本马克思主义发展考察”的学术报告(并聘请他为北京化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兼职教授)。其间,张明国教授被他严谨、勤奋的学风以及所取得的丰硕的研究成果所感动,并打算和他進行合作研究。佐佐木力教授除了研究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外,还从事日本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三个途径:欧洲、苏联和日本。张明国教授计划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与佐佐木力教授进行学术合作,却没有想到佐佐木力教授溘然长逝。今后,张明国教授打算把佐佐木力教授在北京化工大学所做的三篇讲演稿翻译成中文,拟在《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还打算把他撰著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著作翻译出版,以此纪念佐佐木力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介绍了佐佐木力教授专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目前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进展情况。在中日两国学者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周程教授和日本弘前大学李梁教授的大力推动下,佐佐木力教授的代表作《近代学问理念の诞生》的中文译本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本书涉及语种较多,翻译难度很大,目前由李梁教授翻译,后期将由周程教授介入。这本书由佐佐木力教授的继承人奥田美宝女士授权翻译,东京大学竹中俊先生协助沟通,预计会在2022年面世。在追思结束之后,会议主办方向与会学者颁发了佐佐木力教授纪念章。

会议的最后,潘龙飞宣读了成立科技哲学学科点联席会的倡议。该倡议分为五点:第一,联合全国兄弟院校,建设科技哲学学科联席会,定期交流学科建设新思想;第二,为青年学者搭建发展平台,积极发展学科后备力量;第三,融合自然辩证法传统与科学哲学传统,扩大科技哲学学科研究范围,增强学科影响力;第四,重视自然辩证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理工农医专业思政课新方向;第五,发挥学科的国际化特色,构建学科的中国化优势,共同创建中国科技哲学学派,向国际学术界传播中国科技哲学研究成果。

科技哲学学科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在我国的建设、改革和思想解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下,科技哲学学科持续壮大和发展,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注定会大有作为。与会学者希望通过联席会制度齐心协力、凝聚共识、融合传统、守正创新,共同把中国科技哲学学科做大做强。

(潘龙飞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周程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马莉莎

猜你喜欢
佐佐木科学技术哲学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女神之“宅男女神”佐佐木希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