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让“每一个”看见可能

2022-04-03 12:15祁星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3期
关键词:看见学生成长

【摘 要】“有教无类”是伟大教育家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多年来坚守孔子教育思想,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赋予“有教无类”思想新的时代内涵,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看见每一个学生,看见每一个学生不同方面的成长,看见推动学生成长的每一种教育力量。

【关键词】有教无类;看见“每一个”;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2-0012-04

【作者简介】祁星,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南京,210001)教师,一级教师。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让当时的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公平思想照耀至今。2000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有教无类”思想,它依然充盈着教育的力量,启发着教师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同方面的成长,关注每一种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

一、“有教无类”的当代解读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流传至今。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现,有些学生是得不到教师关注的,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关注,是夫子庙小学教师多年来坚定的信念。

(一)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现实中,很多学生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课堂上有些学生被冷落在一边,他们很少有发言或表现的机会;有些学生的学习需求常常是被教师忽视或否定的。我们要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在场,关注学生的诉求,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瑰宝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经过雕琢会成材。每个人都可以成长,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如某些学生也许在语文、数学学科方面不够突出,但在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方面却可能有着惊人的天赋。我们要重视扬长教育,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每个人身上的潜在能量,让学生的长处得到尽情展示。

(三)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就教育的美好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成长。教师要给学生赋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赋能,就是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成长。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支持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独立思考和尝试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既丰富了情感,又锤炼了意志,最终实现个人质的飞跃,成就人生的美好。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行动

在夫子庙小学,“有教无类”思想启发着教师去关注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一)每个人都被看见

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这是夫子庙小学教师的教育信念,每位教师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

1.让课堂没有“孤岛”。

课堂上的“孤岛”是指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不受重视而无心向学并选择逃避的一类学生。小明就是这类学生的代表,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学习缺乏自信和兴趣。面对小明这样的学生,我们坚持不放弃、多鼓励,给他设置和其他学生不同的合格线。例如:英语课上小明不能用英语说出完整的句子,但可以在对话中说出一个或几个单词,这时教师给予他热烈的掌声;数学课中小明只能做出一两道算式,教师依然表扬他。适当降低要求,采用赏识教育,让小明“踮起脚尖”就能“够到”,让他更好地融入这个集体,不再成为课堂的“孤岛”。

2.让学生不再“孤单”。

“孤单”指的是已经全部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觉得學习任务没有挑战性,得不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学习上“吃不饱”的学生。小优就属于这类起点较高的学生。我们对他采用自我思维建构的学习模式:我已经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又学到了什么。首先,让小优暴露出自己的前认知;其次,让小优明确接下来学习的重点;最后,让小优当“小老师”,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完成学习的进阶挑战。这样的学习模式既挑战了自己,又可以帮扶别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小优能在自我思维建构的过程中找到向上提升的动力,不再感到“孤单”。

3.让群体“手可摘星辰”。

“手可摘星辰”是指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突破,在原有水平上“更上一层楼”。小凡在课堂上不爱表现自己,喜欢窝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内心有在学习上名列前茅的意识,但自身能力又达不到。我们面对小凡这类学生运用梯度推进策略,带领和帮助他们以多种方式加工所学知识,由易而难,拾级而上。既要避免“加工”过于简单,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要避免“加工”过于繁难,使他们产生沮丧情绪。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经常开展演讲、操作、演算等活动,搭建展示平台,让小凡在活动中展示本领与才华,提高综合素质,坚定“我也能很快进步,我很优秀”的信心,突破安于“中游”的思想,让自己变得不平凡。

(二)每个人的成长都被看见

当每一个学生都在我们的视野中,都能感受到教师关切、期待、欣赏、鼓励的目光时,学生就能获得成长的动力。

1.让知识与能力并重。

小学阶段,学生知识的累积固然重要,但是能力的提升同样不可或缺。夫子庙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车工坊”,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汽车模型为载体,从车文化、车智造、车生活三大板块展开探究与学习。学生首先通过车文化的学习,了解汽车的构造和原理。然后通过各种动力形式的小车设计加工、人工智能小车的设计、编程的学习,借助3D打印机、切割机、曲线锯以及汽车工程专业的手动工具等完成工程实践。学生在此过程中先积累了与汽车相关的知识,再通过动手实践提升了自身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发展能力。

2.让过程与方法共振。

我们要懂得慢下脚步,学会等待,和学生一起开启学习之旅。在途中,当学生的学习一路顺畅时,教师做赞赏者,鼓励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协助学生走出“舒适区”;当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冲突时,教师做引导者,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点,主动进入“学习区”,学习具有挑战性的东西;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时,教师做合作者,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开拓视野,消除学习的“恐慌区”。学生在不同学习区域中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获得不断进步。

3.让学生发展与核心素养共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夫子庙小学一直把“乐学”境界作为教育教学不懈追求的目标,让学生真正进入“乐学”境界,获得心灵愉悦和意志砥砺,学习的动力系统得以彻底激活,学习成为一种生命享受。所以,在夫子庙小学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在课堂上以积极的情感学习;更期待学生在参与课堂质疑、反思、探究等获得愉悦之后,能够在课外继续保持一定的学习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享受求索的乐趣。在乐学的愉悦体验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整体生长。

(三)每一种教育力量都被看见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教育力量推动着他们前行。夫子庙小学的教师将这些教育力量视为极为重要的“宝藏”。

1.重视家校共育的力量。

我们以“文枢学堂”为家校沟通平台。“文枢”两字,取自夫子庙“天下文枢”,意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文枢学堂”是以家长为主体的课堂,每一期都有家长作为主讲人介绍育儿心得。有面向一年级家长的“幼小衔接”专题讲座,有面向六年级的“小升初衔接”讲座,还有关爱儿童心理健康的心育类讲座等。在家长开放日中,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去授课:工程师讲述高科技产品设计背后的奥秘,医生通过人体模型介绍人体器官的作用,军人通过实战经验传授书本上看不到的军事知识……这些为学生普及了各行各业的常识和专业技能。此外,家长积极进言,广泛参与,有力促进家校共育。

2.整合社会资源的力量。

夫子庙小学坐落于夫子庙景区,大成殿、科举博物馆、瞻园、王谢故居等历史古迹、人文景区、特色场馆是学校可以利用的丰富的社会资源。例如:美术学科,我们组织高年段学生到瞻园举办书画展,学生身在其中,不仅感受到奇峰叠嶂、小桥流水、四季花香的美丽画卷,接受艺术的熏陶;更能通过其中陈列的太平天国的遗迹,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和农民运动的共同发展轨迹,激发学生浓烈的爱国情怀。综合实践学科,打造“穿越古今,探秘科博”项目。科举博物馆提供现场研学的场地和设备保障,学生通过实践研究活动,了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体会科举制度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真谛,体验古代读书人的艰辛与金榜题名的喜悦。

3.聚合“能者为师”的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并不是唯一的师者,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可以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教育力量。学校的保洁师傅是教会学生扫地的老师,他们多年来坚持左手拿簸箕,右手拿扫帚,这样的分工让垃圾方便入篓,学生很快就掌握清扫要领;学校的保安是让学生锻炼意志的老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雨打风吹都坚守在护学岗位,让学生不惧困难,学会坚持;民间艺人是培养学生多才多艺的老师,剪纸、花灯、抖嗡、茶艺等秦淮民间艺人走进课后服务社团,使学生在学、玩的过程中,浸润着民俗文化的洗礼,欣赏着民俗文化的美丽;班级的同伴更是学生身边最亲近的老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把加工后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他人,让“小先生”们体验老师的角色与责任。

三、“有教无类”的时代挑战

夫子庙小学一直在践行“有教无类”思想,但如何让“有教无类”思想落地生根并发扬光大,这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一)尊重儿童的权利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方面拥有表达权、选择权、质疑权等权利。为了真正落实儿童的权利,教师会和学生一起发现,一起研究。我们建立了《夫子庙小学儿童权利公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让儿童学习的权利公开化,让课堂成为儿童充分表达、自主选择、大胆质疑的场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被关注、被肯定、被寄予希望的喜悦。

(二)读懂儿童的逻辑

儿童逻辑呈现出个体主观与直接经验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跳跃性,充盈着强烈的感性和本真色彩。但在日常教学中,成人逻辑与儿童逻辑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尝试读懂儿童逻辑,实施读懂儿童逻辑的新举措:在课堂上开发与儿童逻辑契合的素材;保护和重视儿童想象力,不粗暴地打断他们的思维;重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逻辑特点,精准把握重、难点;重视儿童逻辑关系与认知发展存在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与个别辅导,力图回归儿童立场去探索儿童逻辑背后的秘密。

(三)整合有效的资源

面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必然不能选择同一类型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绝不能“拿来主义”与“平均主义”,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甄别性和有效性两大原则。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需要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现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学情以及成长需要的有机统一,最终形成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我们建立了学科、年级、班级三维度教学资源库,即使是同一节课,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也能整合出不同的教学资源,助力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孙红.闻斯行诸:像孔子那样教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看见学生成长
“看见”的力量
思品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成长实际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Facebook:人工智能让盲人参与社交“看见”图片
重新“看见”你
一款可以帮助盲人“看见”的墨镜
“看见”声音科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