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译研究看新闻话语英译:国际化与对外传播

2022-04-08 00:02李稳敏李睿琪
关键词:英译译者话语

李稳敏,李睿琪

(陕西科技大学 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成为中国国际化和对外传播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对外新闻作为中国国际传播领头羊,一直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肩负着让国际受众了解中国的重要使命。在对外新闻传播中,翻译是促进对外新闻信息流形成的有效途径。通过翻译,信息跨越语言疆界得以传播。一国对另一国声明的回应实际是对翻译所提供的信息的回应[1]。由此可见,对外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对外新闻报道的英译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树立良好国家形象,为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的使命。目前,我国许多主流的新闻网站都有双语新闻,为研究对外新闻宣传的有效性提供了权威资料。分析发现,尽管增译、缩译等变译策略在对外新闻英译实践中的运用十分普遍,但从变译角度研究新闻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与对外传播的国内相关文献数量不多。本文分析对外新闻英译案例,总结新闻英译中的变译现象,探索变译理论在新闻话语国际化表达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变译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我国黄忠廉于1998 年首次提出“变译”这一概念,即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受众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等8 种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它与全译合称为翻译范畴中一对新的翻译策略。事实上,变译思想和变译现象在中国翻译实践史上由来已久。我国翻译历史悠久,早期翻译始于对佛经的翻译,在僧睿所撰的《大品经序》中介绍了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案例,鸠摩罗什认为“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即无需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形式,当增则增,当削则削,以达其要旨为归[2]。近代严复主张信达雅的翻译策略,但其译本《天演论》对原语文本却有所取舍,甚至改变,这种取舍和改变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原则性变通,但并未影响翻译的效果。由此可见变译的翻译思想和现象从早期到近代存在已久。在中国进入新时期对外传播空前发展的背景下,黄忠廉通过大量分析国内外变译翻译实践现象,逐步创立了科学的变译理论体系,在国家“九五”社会规划项目“变译理论研究”中概括出了以变通为理论核心的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8 大变通手段和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等12 种变译方法,完成了变译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黄忠廉的《翻译变体研究》和《变译理论》出版后,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变译理论的关注。刘重德力主对全译和变译的理论及其方法的研究予以同等重视[3];郭著章认为变译理论的创立使中国对翻译标准等翻译理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4];许钧认为变译理论深化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变译概念为全面而客观地界定翻译活动范畴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5]。方梦之指出:“信息是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信息化时代节奏快,各种实用信息和专业信息面广量大、瞬息更新,人们需要阅读简练的、有针对性的文字以节约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因此,从社会需求来看,变译是翻译工作之重。”[6]焦鹏帅认为:“变译理论扭转了当时国内‘言必称奈达,必引严复’的单调的语言文本全译研究局面,从众多的翻译现象入手,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翻译变体研究体系。”[7]

在中国知网输入主题词“变译理论”进行检索,查阅2015 年至2019 年的学术论文共计294 篇,包括197 篇硕士论文及翻译实践报告、95 篇期刊论文、2 篇学术辑刊,其中硕士与期刊论文多从变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其在不同文本翻译中的适用性与指导性。变译的研究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如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等,而新闻传播方向的相关研究论文只有1 篇,其以变译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对手机新闻即用户借助网络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拟通过案例分析法,研究变译理论对新闻话语英译在国际化和对外传播中的指导作用。

二、我国新闻话语特征及其英译现状

(一)我国新闻话语特征

《辞海》认为:话语是言语交际中运用语言成分建构而成的具有传递信息效用的言语作品。新闻话语不同于其他话语,具有话语设置的特征,旨在主导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甚至报道角度,以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对外实现有效交际。新时代语境下,我国对外新闻话语构建的总目标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传播好中国新时代声音,讲述好中国新征程故事。我国新闻话语体系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

1. 中国声音,国际表达

用中国的内容元素、国际的表达形式构建中国新闻话语体系,提升我国新闻话语国际传播的时效性。比如“一带一路”这个由中国定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词语,为进行广泛的国际传播与应用,将其意译为The Belt and Road 而不是Yidaiyilu,既采纳了中文擅长使用的引申义表达了中国特色,又避免了全汉语拼音带给国际受众的生疏感,拉近了与国际受众的距离,也实现了新闻表达国际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总体上就是向世界讲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体系和中国文化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应加强传播中国声音的新闻话语体系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我国新闻话语英译受众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国际受众,了解和掌握目标受众的语言特征及文化习惯是实现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由此可见,中国声音,国际表达是我国新闻话语的鲜明特点。

2. 内外有别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些内容在中国语境下合适,但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文化语境下则会是敏感话语主题。新闻话语英译的最终目的是宣传中国概念,避免因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引起观念冲突,甚至引起目的语受众的反感情绪,从而极大影响新闻对外传播效果。比如一则原语为中文的新闻标题为“非法闯入我军事演习区域采访,三名香港记者被遣送出境”,其编译后标题为Mainland Expels HK Journalists。英语语言具有形合的特点,英语新闻标题一般为表达新闻中最核心内容的小句或短语,用一般现在时态表示新闻内容的时效性。相比英语新闻标题,汉语新闻标题常常是表达新闻内容因果偏正关系的句子。成功的对外传播建立在被受众理解并吸收的基础上,因此我国新闻话语特别强调内外有别,要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国界,让新时代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

3. 政治敏感性

我国新闻话语体系的建设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利益服务,强调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特点和明确的政治方向。比如“中国大陆”和“宝岛台湾”这一对表达,外国媒体常译作mainland China 和 mainland island,表明了外媒在意识形态上的某种企图和误导。我国新闻话语英译中将其分别译为the mainland of China 或 Chinese mainland 以及the island of China 或Chinese island,以避免造成两个中国的误读。可见,新闻话语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性,对于涉及中国内政问题而又不影响他国利益的意识形态表达,我们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绝不能因迁就受众习惯而随意借用,实现中国概念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

(二)我国新闻话语英译现状

在全球化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下,我国不乏对新闻话语的英译,国内权威的新闻网站都提供双语新闻阅读。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体裁的翻译,对外新闻英译时效性的客观要求让新闻翻译成为了一项“必须要出速度”的工作。借用金勇和崔玉娇的研究结论,新闻翻译是一个“时效强、责任重、要求高”的特殊工作[8]。可见对外新闻英译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注重变通,关注受众,要求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最佳国际社会效应。这就对新闻话语英译这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有力的对外传播手段提出了许多要求。目前,我国对外新闻话语英译,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首先,译者对中西方语言修辞表达差异缺乏全面了解,在对外新闻话语英译中,硬搬汉语大词,造成信息冗余,影响传播效果;其次,对外新闻英译忽视文化差异,呈现出单向交际的现象,如纯粹汉语拼音法,不顾受众感受,自说自话,与国外受众的互动较少,无法让受众在情感或文化上达到共鸣,影响对外新闻英译的传播效果和国际影响力;最后,缺乏国内外意识形态差别意识,没有把握立场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导致丢失国家尊严或造成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无小事,对外报道新闻英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新闻话语英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

(一)变译策略与新闻话语对外传播效果

新闻英译对外传播的过程比较复杂,更加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更加关注目标受众的接受性,因为对外新闻英译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传播,译者需要对原语信息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有效传播新闻信息的目的。黄忠廉指出,变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以满足受众特定需求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9]。可见,变译理论适用于新闻翻译。在对外新闻英译中,特定受众是国外目标语受众群体,特定需求是目标语受众对了解国际客观事实的需要,特定条件是目的语新闻受众与新闻原语受众所处的文化语言的差异性环境。在对外新闻翻译传播中,通过变译理论的运用,译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因为新闻翻译国际传播的基本属性,译者用译语对原语新闻信息进行摄取,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使信息传递的实效性最优化。构建符合国际化规范的新闻话语,在融合原语文本视野和国际受众期待视野的同时,提升英译质量,真正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二)新时代新闻话语体系构建要素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新时代新闻话语体系构建主要有三点要素,即关注文化语境、增强问题意识和聚焦受众接受度。新闻话语国际化,要跳出从文本到文本的局限,关注文化语境,消除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新闻传播有效性的制约。中国的“以正面报道为主”弱化了媒介的监督功能,这样的报道不符合西方受众的心理,很难让西方受众相信中国的报道。因此要掌握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可见,我国新闻话语体系建设应增强问题意识,凸显新闻的真实感,提高受众认可度。同时,在新闻话语体系构建中,实现以主体为本到以受众为本的转变,以受众习惯的文化形式,增强新闻的国际接受性,从而促进与国外受众的交流沟通。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新时代新闻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注意两点,即翻译方法和传播的多模态渠道。为了促进信息的对外传播,译者需要以译入语受众为中心,对有些新闻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新闻英语的变译,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变通手段,用变译策略构建符合国际化规范的新闻话语体系,如此有利于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新闻译者在长期的传播实践活动中, 为了让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不再只通过传统的语言文字这种“单模态”传播渠道,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多模态传播渠道来传播信息。新时代新闻多模态话语构建形式越来越多样,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渠道刺激受众的感官系统,促进话语传播效度最大化。新时代新闻话语体系构建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实现新闻话语体系的国际化与对外传播的目的。

(三)变译在对外新闻话语中的应用

对外新闻英译关注目标语受众的接受度和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由于国内外话语体系存在差异性,新闻译者需要对原文本信息作适当的增减处理,使之易于被译入语受众接受。变译考虑了对外新闻传播中这几个重要因素,是一种有助于信息有效传播的翻译策略。对外新闻英译中常用的“变译”方法包括增译、减译、缩译、并译等。

1. 增译和减译

增译是在原作基础上对信息的增加。在对外新闻英译中,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原文本受众耳熟能详的信息,可能让译入语受众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译者就需要增加信息,给出一定的解释或定义。增译旨在补充解释目标语受众所缺失的信息,从而增强译入语受众的接受度。减译是在原作基础上对信息的删减。由于中外话语体系的差异性,中文的一些话语表达习惯可能与西方的表达习惯不符,这时,译者就可以作适当的删减。减译可以通过删减一些原文中冗长的信息,从而使主要信息突出。

例1三严三实

译文the 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 campaign (The 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 refers to the need to be strict with oneself in practicing self-cultivation, using power, and exercising self-discipline; and to be earnest in one’s thinking, work, and behavior.)

例2四个全面

译文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The“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a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 moves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deepen reform, advance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strengthen Party self-governance.)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术语属于文化负载词,英译时采用增译方法。出于新闻话语的简洁性,这里先采取直译的方法避免了信息的冗长,又考虑到目标语受众可能缺失的文化信息,通过信息的增补,提高译入语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例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何干涉中国内政、阻挡中国发展的图谋最终都将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所抛弃。

译文To quote a Chinese poem that describes the bamboo growing in rocks, “It is strong and firm though struck and beaten without rest; careless of the wind from north or south, east or west.” Any attempt to interfere in China’s internal affairs or hold back China’s development will be crushed by the wheels of history.

例3 原语共2 句,译文也为2 句。译文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采用了增译和减译的变译策略。在第一句的翻译中,译者考虑到受众可能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常识的缺失,因而并没有简单地译出这句古诗,而是补充说明了这句话的出处和简单介绍了诗句的含义(如斜体部分所示),让信息传递效果最大化。由于国内外话语体系的差异性,汉语语言的表达往往会应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以使原文更具韵味或强调情感表达,而英文表达往往直接点明主题,省去冗余修辞。不同于汉语语义表达的相对委婉柔和,英语语义表达更直接。因此在第二句的翻译中,译者考虑到中西方修辞传统的差异,删减了原文中的描述性词语“滚滚向前”,使得译文符合受众习惯的表达形式,增强了与国外受众的交流沟通。

2. 缩译和并译

缩译是对原文内容的压缩,由繁到简,用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多的信息量。在文学名著和较长的新闻报道中经常用到此类变通手段。并译是将原作中同类或有先后逻辑关系的两个及其以上的部分结合到一起的变通手段[10]。由于新闻翻译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新闻译者有时会采用缩译的变译方法,对原文内容进行浓缩提炼与压缩性翻译,保留主干内容,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获得所需信息,以提高新闻信息的时效性。

例4全地区林果业面积已达150 万亩,先后建成“千里葡萄长廊”“万亩石榴园”“万亩核桃基地”等,基本实现人均一亩果,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译文The total area of horticulture has reached 1.5 million acres,which has basically realized per acre for per farmer,which has drastically increased farmers’ income.

例4 原文中的“千里葡萄长廊”“万亩石榴园”“万亩核桃基地”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全地区林果业的面积之大,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但在新闻的翻译中,并未将这些数量词翻译出来,采用了压缩性翻译方法,省略没有明确意义的描述性词语,以较小的篇幅再现了信息的主干内容,这是因为国外的新闻报道强调言语精确,这些词如果译出并不符合译入语受众的文化习惯,会让他们不知所云,降低新闻的可读性。

例5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

译文Only with bold innovation and reform can we break the bottlenecks in global grow.

例5 原文中用了两个同类修饰词分别修饰“创新”和“变革”,而译者采用了并译的变译策略,将原文中同类的两个词放在一起译为一个词,通过并译的方法对信息作了处理,使译文简洁、有效、准确,译入语受众可以迅速获取有效信息。

四、结论

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变译理论的缘起与发展、我国新闻话语体系特征及其英译现状、变译策略对新闻话语对外传播效果的影响、新时代新闻话语体系的构建要素和变译在对外新闻话语中的应用等,认为:从传播渠道的层面看,新闻话语是国家对外传播的喉舌,是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通道;从传播形式的层面看,新时代背景下变译理论对新闻话语英译的国际传播的效度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指导作用;从实践反哺理论的层面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闻话语国际传播将会丰富变译理论。本领域研究将深化学界对新闻话语国际化和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通过指出变译策略关注国际受众,使话语传播效度最大化,同时从变译理论的角度,为构建符合国际化规范的新闻话语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从而有力推进我国新闻话语国际化与传播研究的发展。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话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