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探源*

2022-04-08 02:20
高校辅导员 2022年5期
关键词:动力高质量机制

赵 浚 毕 琳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1]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从实践来看,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被窄化为由各门学科课程主体从事的日常教学活动,割裂了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理念的一致性与贯通性,制约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探源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既是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现实问题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践基础。

一、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科学内涵

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是指基于课程思政前期良好的建设基础,纵深推动立德树人元素以不同的方式融入高校各学科门类课程,使教师队伍建优建强、人才培养目标走深走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以全课程育人助力建设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系统总结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一年来的进展,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3]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提出不是对“高质量发展”一词的生搬硬套,而是遵循课程思政建设规律的结果。在课程思政建设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会有迈向更高阶段的发展需要。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过程。作为过程性存在,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实现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系统的机制保障。因此,厘清动力机制的科学内涵成为研究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前提。

动力,原指使机器做功的作用力,在现代意义上指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动力是具有方向性的空间矢量,当作用于事物上的力与其发展方向一致时,事物呈前进状态。如何将原本独立存在的动力要素有机结合并产生相互关系使之与事物发展方向一致,就涉及机制这一基本范畴。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行原理,后来引申为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在运动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机制的形成需要诸要素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机制的运行是协调各要素间联系方式的发生过程。动力机制是指“事物赖以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同层级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4]动力机制反映事物运动、变化、演进中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方式,抓住了动力机制就等于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质。

课程思政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进,从全方位部署到高质量建设的转变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供给。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是指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持续地激发、引领、约束着各主体组织行为,使课程思政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的关键要素。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要素具有动态性品质,各个动力要素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其发展的完备程度决定着课程思政能否达到高质量建设水平并不断取得新进展。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要素也具有加和性品质,各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如何保证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各个动力要素间的协同运作,就涉及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要素的作用机制。作为动力机制的特殊类型,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是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过程中,各动力因子间基于某种运行机理所产生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方式,是潜藏于社会表象之下的内在逻辑和作用机理。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生成,使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各个动力要素间的联系从无序走向有序,进而形成共同指向高质量建设目标的合力,对于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系统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起到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要素构成

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原生力、以教育主体的发展需要为驱动力、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力。各层次动力要素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并以不同方式作用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这个复杂系统之中,成为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主要发力点。

(一)原生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指蕴含在各学科门类课程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多元立德树人元素。”[5]课程思政建设是否达到高质量标准,判断指标之一是融入各学科门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否具有深厚的价值意旨和强烈的实践指向。思政元素以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等内在属性成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原生动力。

一是科学性。“一种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一方面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即它反映、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6]思政元素是在深化对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的认识中不断发展的,涵盖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的发展期待及国家赋予的使命责任,是高度概括总结而成的科学思想成果。二是时代性。“问题是时代的格言”,[7]思政元素在回应时代根本问题、解决学生现实问题中完成自我更新。思政元素的时代性赋予课程思政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为课程思政在经历一定发展时期后实现高质量建设提供现实可能。三是实践性。思政元素的实践性体现在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思政元素不是凭空的理论抽象,而是根植于社会实践的经验性总结,是深刻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实践逻辑的思想成果。思政元素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思政元素得以外化并为学生的行为活动提供价值规范,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构建精神秩序。

(二)驱动力:教育主体的发展需要

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级,其中发展需要指人类以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需求,在需要序列中居于最高层次。随着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教育主体的发展需要逐渐表现为教师对自我意识和能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教师自我意识提高的需求驱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认知的产生。人的需要是客观的、历史的、具体的,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教师基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会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产生新的认知即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意识。牢固树立高质量建设意识,能够使教师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实践活动中从精神被动走向精神主动,从理论自发走向理论自觉。另一方面,教师自我能力发展的需求驱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加速实现。据调查显示,“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不同任教学科的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存在显著差异。”[8]部分专业课教师对知识的提炼与处理能力不足,在教学活动中将思政元素作为外在符号赋予课程之中,形成外铄型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简单移植到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类型。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致使课程思政的建设始终停留于初级阶段,难以向高质量建设阶段迈进。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的践行中存在育人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使其产生自我能力进一步提升的迫切需要,这种需要是驱动课程思政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三)引导力: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是个体基于不同价值取向对社会实践活动预期结果做出的主观设想,对实践行为发挥引领作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党、国家、社会依据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形成的关于人才培养的共同理想,追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提供最高层次的引领动力。

随着对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教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指向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需要——使人成人。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德为首位。充分发挥德育要求对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形塑价值,必须触及课程育人的本质,即激发课程内生的道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品质。靶向激活课程中深蕴的思政元素,是在扎实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指向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需要——使人成才。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在对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进行追寻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专业课本身具有的培养高阶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强健身体机能、获取劳动技能等工具价值的追求。锚定以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导向的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目标,有助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支撑力: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凭借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主要动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除了向自身问询外,还应到社会实践中探寻深层动力。因此,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课程思政之中,成为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重塑我国教育技术样态的同时,也为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动能。一方面,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9]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离不开现代技术构建的智能化、虚拟化的教学空间。另一方面,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向着精准化方向发展。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建的过程中,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对课程思政数据资源进行挖掘,通过算法对教师自动呈现的教育规律及教学行为等“数据流”进行精算,实现课程思政优质资源的精准输出与个性化推荐。人工智能应用于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实践,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和教学案例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指向性和价值性。

三、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作为复杂系统,其高效运行既取决于单个动力因子的发力,也取决于各动力因子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合力。系统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运行机理,不仅要明确系统中诸动力要素的内在关联,还要进一步理清内外动力间的相互关系。

(一)原生力和驱动力构成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本源性动力

本源性动力作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内生动力,指源于事物内部能够引起事物发展状态发生改变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原生力和教育主体发展需要驱动力耦合而成本源性动力,对其他动力要素起决定作用。失去本源性动力,运行性动力将无法生成。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在实践中表现为,专业课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深入、精准挖掘课程内生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化合式融入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思政元素是客体。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既需要主体与客体单独发挥作用,也需要主体与客体相互发生作用。

与主体和客体相对应,教师发展需要驱动力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主体动力。教育主体践行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能力越强,其发展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就越高。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的加工处理、对教学活动的开发设计等能力,满足教师自身育人能力发展的需要,能够激发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主体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原生力则是客体动力。保持客体的先进性和丰富性是充分发挥客体动力育人功能的关键。“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需要在课程中实现从获得学生浅层次思想认知转向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10]教育主体育人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能够在对课程内生的多元思政元素进行挖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懂“政理”、弄通“学理”、做实“事理”。主体与客体动力相互作用构成本源性动力“推动外铄型课程思政转向内生型课程思政”,[11]这一转型是课程思政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引导力和支撑力构成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运行性动力

运行性动力作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外生动力,指源于事物外部的引起事物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力量。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力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力耦合而成运行性动力,对其他动力起到助推作用,能够进一步激活本源性动力的动力基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力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精神力量也发挥重要影响。因此,作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组成要件的运行性动力既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力这一精神性动力,也包含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力这一物质性动力,两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指向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

一方面,精神性动力功能的发挥需要物质性动力提供保障。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中为保证精神性动力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中持续提供近期的精神滋养与长期的精神支撑,物质性动力需要在精神性动力出现动力弱化的情况下给予动力支持,进一步激发精神性动力的内在活力,进而为运行性动力在整个机制的运作中实现效能最大化提供根本性保障。另一方面,物质性动力的有效发挥需要精神性动力及时补位。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危”“机”并存,为保证课程教学育人育德,资源共享向善向好,精神性动力需要在物质性动力出现动力偏差的情况下及时补位,促使人工驱动智能,规避人工智能风险,防止技术异化产生。因此,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过程中,践行主体既要认识到精神性动力和物质性动力有机结合的创造性,又要看到精神性动力和物质性动力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只有两种动力实现深度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共同指向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巨大合力。

(三)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合力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原生力和教育主体发展需要驱动力两者相互联系,作为内生的本源性动力从根源上推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力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力两者相互配合,作为外生的运行性动力在运动中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便是以上四种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原生力和驱动力作为内生的本源性动力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动力来源;引导力决定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运行方向;支撑力影响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动力强弱。四种动力各司其职又相互影响,任何动力的阻滞都会干扰整个系统的运行,只有形成各层次动力的协同效应,才能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高效运转。

全面释放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的系统合力,既需要动力机制单要素的分散性发力,也需要动力机制全要素的结构性聚合。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作为有机联系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间彼此制约又互为条件。科学把握内生的本源性动力与外生的运行性动力的运作张力,能够进一步释放加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合力。内生的本源性动力作为实践主体自生成、自发展的核心动力离不开外生的运行性动力的支撑。当仅依靠内生的本源性动力推动整个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系统前进时,缺少外生的运行性动力,会引起系统自身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动力效果;当仅依靠外生的运行性动力推动整个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系统前进时,会失去动力根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就无从谈起。本源性动力是动力机制运作的根据,运行性动力是动力机制运作的条件,只有内生的本源性动力和外生的运行性动力两个子系统内外联动、双向赋能,才能保证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始终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在四种动力和双向动力系统的独立作用及相互作用间生成,成为全面开启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的源头活水。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生成深刻揭示了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成因和运行机理,保障着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与有序性。但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动力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实践的深入及主体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因子并产生新的相互关系,需要在不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发掘,进而保证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动力机制的持续优化,以推动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动力高质量机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