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历史、问题与优化*

2022-04-08 02:20
高校辅导员 2022年5期
关键词:辅导员创作政治

刘 灿

(1.安徽农业大学 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当前,互联网对大学生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愈发深刻,“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已经成为描摹大学生现实状况的生动镜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辅导员积极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不仅是优化日常事务管理、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也是在大学生中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渠道。立足历史、现实与未来三重视角,探究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源起与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与策略,有助于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实效。

一、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历史考察

1994年,我国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轨。自那时起,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的依赖开始形成并愈加强烈。相应地,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消极被动”逐步转向“主动引领”,推动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从“萌芽探索”逐步转向“融合发展”。以时间为轴线来看,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以BBS论坛为平台的萌芽阶段

1995年,中国内地第一个高校BBS论坛“水木清华”建立并对外开放,其站点位于清华大学内部网络讨论区。随后几年,国内高校纷纷效仿,建立并开放了自己的BBS论坛。BBS论坛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互动、交流和表达方式,给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各高校开始逐步重视本校BBS论坛的管理、监测和引导,部分高校辅导员也主动加入本校BBS论坛,通过发文、跟帖、留言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向,合理引导学生诉求。这可以看作高校辅导员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阶段。

(二)以博客为平台的探索阶段

2005年起,基于Web2.0技术的博客逐渐成为国内新兴交流载体,新浪、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相继开通博客平台。博客的社会化、自主性和草根性特点,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生产者,都能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特别是2005年腾讯公司推出的“QQ空间”这一个性化博客平台,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至今仍风靡大学校园。为适应新形势,2006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1]2007年,基于学生网络互动的综合性社区“易班”平台诞生,并逐步在高校推广开来。2008年,在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中,首次设立了“十佳辅导员博客”奖。2011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牵头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网络评选活动。2012年起,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开始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网文写作成为笔试重要组成部分。在平台吸引、政策指引、活动牵引下,高校辅导员开始依托易班、博客等平台,主动设置议题、积极撰写博文,开展网上思想引领。

(三)以移动互联为平台的拓展阶段

在经历了BBS论坛、博客火爆之后,2011年以来,基于移动互联的微博、微信、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异军突起。青年大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可以将所思、所见、所闻随时随地与朋友进行分享、讨论,即便不发声“默默潜水”,也可以通过“关注”的方式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此外,微博囊括的娱乐资讯、明星八卦等内容,微信不断翻新的“小程序”“视频号”等功能,B站悬浮视频上方的“实时互动”弹幕,迅速聚拢了猎奇心旺盛的大学生。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2017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加以强调,并提出“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专职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4]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成为其中重要内容。[5]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强网络育人,“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6]在实践层面,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联合开展的“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和高校辅导员参与。部分高校辅导员开通了公众号、视频号,建立了网络育人工作室,创作推出了一批导向正、质量高、人气旺的网络文化产品。这一阶段,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有了更有利的政策支持、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二、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现实问题

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经过前期探索与积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现实来看,还存在着功利化、同质化、封闭化和放任化等问题。

(一)终极目标缺失,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存在功利化倾向

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辅导员缺乏对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意志的深度思考,把日常工作重心放在了网络文化产品包装和自我推广上,忽视了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忽视了深入细致地做好线下思想政治工作,甚至产生了“宁肯花半天‘键对键’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却不肯花半小时‘面对面’与学生线下交心”的怪象。当然,我们并不否定高校辅导员追求与劳动付出同等的回报,而是反对简单以功利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化产品创作。高校辅导员在进行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时,应当突出“工作作用的辅”“工作方法的导”“岗位身份的员”三重角色定位,将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结合起来,真正发挥网络文化产品在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二)优质内容缺乏,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存在同质化倾向

有效运用网络话语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校辅导员创作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通过创作网络文化产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工作的有益探索。然而,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参与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高校辅导员越来越多,网络文化产品内容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部分内容缺乏特色,点击量不高,关注度偏低,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创作网络文化产品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青年学生接受规律,在具体内容上“新瓶装旧酒”,缺乏契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创造性阐释。如此创作出的网络文化产品很难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甚至有反感情绪。还有的高校辅导员创作的网络文化产品更新频率低、原创精品少,没能很好地把握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时、效、度,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间节点上存在“网络失语”“网上缺位”现象,丧失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最佳时机。

(三)创新手段缺乏,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存在封闭化倾向

互联网世界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自由而又相对独立的。高校辅导员若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必须营造活泼、轻松、愉悦的接受情境,有效调动阅读者的思维,使之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令人遗憾的是,部分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存在封闭化倾向。一些高校辅导员创作的网络文化产品仅发挥着新闻报道、信息发布作用,内容不丰富、表达不生动、手段不新颖;也有高校辅导员将自己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进行简单加工上传,产品以文字形式为主,缺乏图片、微视频等资源的有效整合。面对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短视频载体的迅速崛起,这种略显呆板、单调和沉闷的纯文字内容,无法有效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亦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多样的网络文化需求。长此以往,高校辅导员辛苦创作出来的网络文化产品,最终可能沦为网络空间里的“自娱自乐”。此外,还有的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跟帖评论、后台留言等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回复,缺乏基于网络文化产品内容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实效。

(四)长效机制缺项,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存在放任化倾向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高校辅导员持续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主动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当前,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评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机制。不过,从现实状况来看,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疏于管理、缺少监管,对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指导不够、状况缺乏掌握,基本处于放任化的状态。部分高校辅导员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时习惯于“单打独斗”,忽视了网上引导与网下指导的有机融合,忽视了与学校其他网络平台产品的有效结合,合力育人的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机制尚未形成。从考核激励方面来看,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作为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和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范围,仅仅是作为鼓励性条件、倡导性要求。这就会导致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与自身形成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关联程度不高,难以形成长久坚持的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优化策略

激发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积极性,提升高校辅导员创作的网络文化产品影响力,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创新理念方法,着力完善保障机制。

(一)转换工作思路,科学定位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目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辅导员创作网络文化产品,首先应摒弃功利性目的和随大流想法,将其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围绕如何运用网络文化产品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围绕如何运用网络文化产品画出线上引导与线下教育最大“同心圆”进行系统谋划,确保创作出的网络文化产品能够发挥育人效力,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局面。其次,高校辅导员在创作和发表网络文化产品时,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严格执行网络文化产品发布“三审三校”制度,避免因表达不规范、不准确等引发负面网络舆情。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时,应当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与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结合起来,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大学生的关注热情。再次,高校辅导员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树立久久为功的理念,在确保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定期对网络文化产品进行更新,提高粉丝的黏合度,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关注度。网络文化产品更新后,应当主动关注反响反馈,及时回复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开思想困惑、解决实际困难。

(二)锤炼素质能力,着力提升网络文化产品创作质量

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并不只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几条通知、新闻,写几篇个人感想或贴几张活动照片那么简单。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说,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绝非“流水账目”、心灵鸡汤,应是源于学生关切,又服务学生成长的思想结晶。从这个层面来说,高校辅导员要想创作出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需要锤炼包括政治鉴别能力、网络引导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能力。首先,高校辅导员要锤炼政治鉴别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网上信息,高校辅导员必须勤于观察思考、保持清醒头脑,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话题,应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本质,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抓住主流,在对不同的观点筛选、鉴别和阐释中,把“是什么”讲清楚、把“为什么”讲明白、把“怎么办”讲透彻,教育引导大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坚定理想信念。其次,高校辅导员要锤炼网络引导能力。近年来,网络技术迭代更新步伐越来越快。高校辅导员应主动“触网”、自觉“用网”,深入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产生的广泛影响,让网络文化产品能够跟上网络技术的前进脚步,能够契合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应主动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网络技能,增强网络信息收集整理、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积极寻求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与学生关注问题解答的无缝衔接,努力做到学生在哪里,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阵地就在哪里。再次,高校辅导员要锤炼文字表达能力。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是一项苦差事、一件良心活,不仅要收集大量信息、掌握诸多素材,还要绞尽脑汁、反复揣摩,甚至加班加点、彻夜奋战。时间一长,容易使人产生倦怠。高校辅导员唯有坚持学、思、践、悟相结合,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才能摸清网络文化产品创作门道,创作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思想境界、理论水平也就逐步提高了。

(三)创新传播方式,不断增强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

高校辅导员创作的网络文化产品要想得到大学生青睐,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提高产品创作质量。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有着更为便捷和多样的阅读选择,相较于居高临下、呆板生硬的纯文字推送,学生更偏向于阅读趣味、浅化和流行的网络文化产品。目前思想引领类网络文化产品关注度、浏览量普遍较低,若要改变这一状况,高校辅导员就必须在保证网络文化产品质量基础上,推动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供给侧改革”,使网络文化产品从标题到内容,从搭配到设计更加新颖美观、引人入胜,推动“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大主题”切换为“小场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认同、接受教育。其次,高校辅导员要灵活选用创作平台。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更加丰富多样,从传统的博客、QQ空间,到近几年流行的公众号、短视频等,不同的网络平台信息传播途径有所区别,大学生对不同网络平台关注的焦点也有差异。高校辅导员在推送网络文化产品过程中,应注重不同网络平台间的分工、协同与互补,注重将不同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将网上回复讨论与网下深度交流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引导合力。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建设高水平创作团队。围绕网络文化产品选题、策划、创作和推广,高校辅导员需要组建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克服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育人品牌。另一方面,还可以借鉴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运营模式,选拔有一定文字功底和网络基础的大学生参与到网络文化产品策划、素材收集、平台维护上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主体性、亲和性,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一批校园好网民。

(四)健全保障机制,持续激发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动力

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本身就比较烦琐,高质量开展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激发高校辅导员从事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持久动力。首先,高校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网络文化产品发布“放任化”的状态,高校宣传、学工等部门应当将其纳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高校辅导员应对发布的网络文化产品内容负责,依托团队的力量明确网络文化产品审核发布、传播推广等职责,提升网络文化产品质量。其次,高校应健全培训交流机制。当前,针对高校辅导员开展的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专题培训少之又少。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网络信息传播、网络语言运用、网络舆情处置、网络法规普及等专题培训,提升高校辅导员依托网络文化产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水平。高校辅导员也可以通过主题沙龙、课题申报、考察交流等方式,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促进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水平共同提升。再次,高校应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应当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健全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制定将网络文化产品等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辅导员职务(职称)评聘的具体办法、纳入日常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创作网络文化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辅导员创作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墙之隔》创作谈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