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外国文学“金课”建设教学模式探索

2022-04-08 06:26张海燕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金课教学内容

张海燕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自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要建设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以来,关于“金课”建设的讨论一直是课程建设领域的话题。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将“金课”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这是打造外国文学金课的目标。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打造外国文学“金课”?笔者认为应立足校情和学情,探索合理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回归高等教育的根本,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回归高等教育的初心,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回到文学本体,创新开放、对话等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着力实现塑造品行、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拓宽学生视野的育人目标。

一、回归根本: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一流课程的建设重视内涵式发展,而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根本。长期以来,高校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属于低阶性,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能力培养意识不足。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如何转变观念,打造外国文学高阶课堂,是外国文学课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宣言》首次把“以学生为中心”写进文件中,强调高等教育要“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2]。2019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即OBE 理念)[3],这为打造外国文学“金课”指明了方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OBE 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学生这个根本,强调高校教育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根本原则。外国文学课程立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和《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时刻树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近年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结合外国文学课程的基本特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课堂教学,明确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外国文学的性质、特点,系统掌握外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包括外国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鉴赏研究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外国文学教学还注意充分发掘课程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而较好实现了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高阶性。

二、“回归初心”: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2020年5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并明确了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重点,强调课程思政“自然融入,协同前行,相得益彰”的策略。[4]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讨论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各门课程也都在进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位置,新疆高校处于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这就对新疆高校教学科研等各环节都必须筑牢阵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外国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学作为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外国文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回归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一“初心”的要求,更是实现新疆“文化润疆”的目标,筑牢反分裂反渗透的阵地的现实需要。

(一)将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放在课程目标之首,立足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本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外国文学作家、作品中无论是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还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奋斗等内容,都是可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维系传统和参与当代民族文化建设,这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是任何本土学术都应有的责任。[6]这就提醒我们,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是,在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要批判地学习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学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外国文学教学要充分发挥文学的育人功能,通过“显性”传授和“隐性”“滴灌”的浸润相结合的方式,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中外文学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中树牢本土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祖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认同,最大限度突显外国文学课程的当代社会人文关怀,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积极实现课程“文化润疆”的价值引领作用。另外,由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人生问题,也需要充分运用外国文学中丰富的思政内容,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塑造健全的人格。

要认真梳理教材,充分挖掘每章节中的思政元素和内容,建设完备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将课程思政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夯实学校思政育人的根基。

(二)结合本课程特点,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0 年5 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外国文学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工程《外国文学史》教材在编写原则和课程说明中明确指出:要树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明确指出: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7]。外国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现象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要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研究的指导思想。

三、“回归文学”: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高校压缩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外国文学课程受到挤压,存在教学内容多但课时紧而不得不压缩教学内容的问题。如何转变课程思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效果最大化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凝练

面对教学内容多但课时压缩且文学史与作品比例欠合理,年代久远的外国文学经典如何焕发新的活力等问题,在课程内容上必须解决文学史与作品讲授课时的比例分配问题,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外国文学史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学两部分创作构成,其“本体”和核心应该是文学创作。但以往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是,过多将重点和精力放在关于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国别文学概述等这些文学史内容的讲授上。由于外国文学时空跨度大,文学史部分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体量很大,以至于文学史的讲授往往挤占了教学时间,但又不能充分展开,流于蜻蜓点水。这样做的结果是,外国文学教学偏离了文学创作的这个“本体”,文学作品分析被淡化、削弱,流于浮泛。这样的外国文学教学显然不符合“金课”的要求和目标。因此学界关于文学课程创新的研究都一无例外地强调要回归文学作品这个本体。①山东师范大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如何打造“金课”》(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应从“本体化”和“经典化”两方面进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建设,所谓“本体化”即强调要回到文学本体(第101页)。

外国文学课程也不例外。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凝练的一个原则是,回归文学的本体,将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主体,将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作品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教会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感悟能力。当然回归文学创作的本体并非完全抛开文学史,而是给文学史“瘦身”。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背景,都与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流派有密切的表里关系,因此,外国文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应立足于文学作品这一本体,优选那些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以经典作品的分析讲解带动起学生对文学思潮流派的认识理解;同时将文学思潮、流派、文学社团等文学史要素穿插其中,又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令人信服的基础,从而实现外国文学课程内容“点”与“面”的有机统一,既帮助学生获得宏阔的文学史视野,又能培养提升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创新能力,实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及价值塑造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追求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外国文学课程时刻注意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关注学科前沿问题研究,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纳入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基于教授和学习知识的存量,使学生从通晓某些知识的存量到创造出知识的增量,即创造出新知识,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卓越功能。”[8]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讲授中,注意通过及时给学生发放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前沿研究动态,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新的学科专业发展动态,获得教学内容的增值,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课程的高阶性与创新性。

(三)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梳理课程中的跨学科内容,对文学作品进行跨学科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厚课程的含金量,实现课程内容的高阶性

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外国文学与其他文学一样,与哲学、宗教、历史、艺术、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其中渗透、浸润着上述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萨特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20 世纪现代派作品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哲学等之间的关联,罗曼·罗兰作品中的音乐性元素等等,都说明跨越性是外国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都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梳理出外国文学作品、现象中跨学科的这些要素,进行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和研究,有助于拓展教学和研究的空间,建构出课程的新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及创新思维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而这也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四)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资料和自主学习空间

21 世纪是电子信息的时代,大学慕课资源丰富。外国文学课程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除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智慧树等平台课程外,《学习强国》也推出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外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的《西方文学经典鉴赏》、武汉大学《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导读》等慕课,这些都可以作为外国文学学习的重要补充资源辅助教学。外国文学要根据课程特点,在实施线下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学情,有选择地整合和合理利用在线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同时着手完成全部课程的录课,与课件、教案等一起上传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学习,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

四、突破瓶颈:创新开放、对话的教学方式

2020 年疫情形势下线上教学全面推开,大学慕课纷纷上线,外国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冲击。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合理利用众多的线上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加强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和建设,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外国文学“金课”,是目前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及教学需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大现代化信息手段,跟上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超星尔雅、雨课堂等前沿教学资源与教学工具,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外国文学课的教学创新。通过任务驱动式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低头族”、心思和注意力被手机游戏、抖音及碎片化信息吸引的现象,引导学生发挥手机的学习功能。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学生自主在手机端学习通APP 课下学习,上传外国文学学习资料,提供慕课课程资源,布置学习任务,在平台上组织开展研讨,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随时指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线上内容由教师整合建课,利用翻转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微视频教学,方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

其次,构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读、写、说、做”结合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学者程千帆曾强调,要给学生“不断地施加友善的压力”[9],一流课程建设也提出要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难度、增加压力、增加挑战度,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外国文学课程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从读、写、说、做四方面给学生的学习适当“加压”。每学期开学初即布置外国文学阅读书目,包括作品、作家传记、外国文学史、理论著作及外国文学研究期刊,明确提出阅读及检查的要求,“逼”学生多读书。“写”是指每学期布置撰写10 篇读书笔记及一篇课程小论文,读书笔记的撰写明确阶段性要求;小论文的撰写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与毕业论文有效衔接。组织学生通过试讲与讨论、制作PPT,夯实学生师范教学技能。通过这四方面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写作、讲课、做PPT 等方面的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厚了专业基础。

最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加大互动力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者的有效参与是建设金课的主体性原则。”[10]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知识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讲授与讨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精讲重点内容,更多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一言堂”变成“多言堂”[11],在师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讨论,在每一章之后配以一定课时的讨论课,可就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或学生的疑问展开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注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分层设计,从而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动、对话关系,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除随堂实时组织外,还安排了课外分组讨论,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与学生的多元实时互动交流。一般每学期至少安排五次集中讨论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规定每组每位同学必须参加至少一次讨论课,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下一章和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讨论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宜太简单,也不宜太难,而应该把握“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原则。同时还应适当涉及文学作品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推动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以及创新思维的养成。

五、结语

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12]打造外国文学“金课”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收获,即享受到的教育服务价值程度是判断一门课程是“水课”还是“金课”的最重要标准。[13]外国文学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优化还是教学方式的创新,都是围绕“以学生中心”这一理念展开,力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课程目标。实践证明,外国文学“金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增强课程的目标性、组织性、体系性,有效提升课程含金量,实现外国文学“金课”建设的终极目标所做的探索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不仅如此,由于文学课程的相通性,决定了外国文学“金课”探索的实践对于带动其他文学课的建设也具有示范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金课教学内容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