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拉人文交流研究:现状、挑战与应对*

2022-04-15 21:44陈倩文薛力
克拉玛依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拉拉美人文

陈倩文 薛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 100000)

自2013 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截至2021 年底,中国已同147 个国家和32 个国际组织签署200 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2 年2 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的33 个国家中先后已经有20 个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备忘录等文件。拉美事实上已成为了该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各领域工作中,以人文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民心相通”被认为是“五通”的基础。学界对中国与拉美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交流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可以总结梳理为以下三个视角。一是公共外交、软实力的视角,认为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尚存欠缺,中国有必要通过教育、传媒、卫生等领域的公共外交形式与拉美积极开展交流,为双方深化关系奠定良好基础。[1]二是国家形象的视角,认为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拉间依然存在着对对方的“误解误读”等情况,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形象与中拉交往的密切程度并不匹配,需要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改善。[2]三是传播学的视角,提出中拉交往中存在传播中的“认知错配”等问题,交流渠道不够多元等问题,从长远来看这将成为双方进一步深化互信和深入合作的瓶颈。[3]上述研究各有侧重,展现了中拉人文交流日益走深走实的发展趋势,但也提出了对其进行更具学理性研究的要求。本文意在从人文交流的视角出发,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拉双方交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与天文、地理相对而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辞海》认为人文既可指人类的礼乐教化,也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交流”一词,汉代班昭的《东征赋》有“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本义指江河合流。《周易》“兑卦”象辞则以两水交流之象比喻“君子以朋友讲习”,象征朋友间通过交流切磋来互相学习。[4]“人文交流”的涵义主要有三个层面,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目的是“促进国家之间人民的相互了解认识,从而塑造区域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最后达成区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5]“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同其它外交交流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6]

人文交流也被认为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公共外交相比,人文交流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集中于实施主体、交流层次和主要目的。一般认为,公共外交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要实施者,方式偏向一国对另一国的单向输出文化和价值观,最终以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服务国家利益为主要目的。而人文交流的实施主体偏重民间(people to people),政府部门只在幕后起到规划引导作用。交流层次上,人文交流更侧重双向自发的交流,有着输入和输出同时进行的过程。在实施目的上,人文交流促进在世界范围内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促进共识达成。人文交流被认为具有直接性、便利性和柔性的特色,有利于直接在人民间开展交流,比一般政治宣传更易被接受。

一、中拉交往的历史

尽管地理距离遥远,中拉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6 世纪,中国与拉美便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进行贸易,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了中国泉州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7]墨西哥普埃布拉等地有着“中国公主”(China Poblana)随商船而来的传说。秘鲁拥有300 万华人移民及后代,占该国总人口的12%。几个世纪以来,中拉间的人文交流通过各种渠道一直持续不断。

20 世纪的中拉关系经历了“60 年代官方关系的突破与曲折发展,70 年代的建交高潮、80 年代的关系调整和90 年代的相互借重。”[8]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拉政治互动不断提升,经贸合作也日益密切。中国多年位居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拉美也成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中拉双方的政治、经贸交往呈爆发式增长趋势。然而中国在拉美的国家影响力与中拉交往的密切度并不匹配,有学者指出“中国在拉美存在软实力赤字”[9]。拉美对中国存在“威胁论”等种种误解,而中国对拉美的认识也存在片面、滞后和“标签化”的情况,这对中拉关系持续深入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鉴于“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就是以和平的方式,推动各国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繁荣,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10],中拉间的人文交流构成了双方持续增进互信的必要纽带。

随着拉美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日益提升,中国先后于2008、2016 年发布了两版《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不但提到“互鉴共进,密切交流。积极开展人文交流,相互学习有益经验”,还明确了“坚持交流互鉴、巩固世代友好,是中拉关系发展的坚实支撑。”[11]习近平主席先后五次访问拉美,提出了中拉“五位一体”关系新格局以及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拉美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从观望逐渐转向积极参与。2014 年,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利亚出席中拉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中拉要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中拉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三届中拉论坛的议程中也得到了体现。2015 年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将“人文交流”加入未来发展中拉关系中,使得“人文上互学互鉴”成为构建五位一体中拉关系新格局的关键支撑。2018年在智利举行的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的《“一带一路”特别声明》,正式确认“拉美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参与方”,并将“人文交流”列为中拉合作的八大板块之一。[12]2021 年12 月,中拉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上“社会人文合作”部分得到了大幅扩展,覆盖领域和交流对象都更加多样化。[13]同政治往来和经贸合作相比,中拉间的人文交流越来越得到各方重视,总体水平不断提升。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拉合作在政策、贸易、资金、设施、民心等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一带一路”倡议不但为双方提供了互利共赢的机会,也为促进南南合作作出了贡献。

政策沟通是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中国提出了“1+3+6”,即“一个规划”《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三大引擎”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以及“六大领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中拉政策沟通有力地推动了经贸合作。智利、巴拿马等根据自身发展规划主动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提出了“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等概念。[14]除原有的双边对话机制外,中国也不断完善与拉美的多边对话机制。中拉积极推进论坛框架下各领域合作,如发挥论坛部长级会议、中国—拉共体“四驾马车”外长对话、国家协调员会议等机制作用,办好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不断完善中拉论坛机制建设。

贸易畅通是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中拉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贸易总额从2001 年的150 亿美元跃升至2021 年的超4 000 亿美元。[15]中国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三国签订了双边自贸区协议,其中与智利的自贸协议已升级,与秘鲁的自贸协议升级正在谈判中。中拉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高,政府间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资金融通是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撑。在“一带一路”延伸到拉美之前,中拉间的资金融通便已初见成效。中国投向拉美地区的金融资源不少于1380 亿美元,包括如中拉合作基金、中拉产能合作基金等。[16]还设有产能专项贷款和“丝路基金”等专项投资。中国人民银行已和巴西、阿根廷、智利和苏里南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在拉美主要国家开设了十多家分支机构。[17]2019年4 月,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下,中拉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在北京建立,成为中拉间首个多边金融合作机制。

设施联通是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抓手。基础设施落后是拉美的发展难点之一。除部分非洲国家外,拉美国家基础设施占GDP 比重在世界上位居倒数。“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积极推动向拉美转移优势产能,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业。中国在拉美的基建典型有中国国家电网在巴西的美丽山项目,葛洲坝集团在阿根廷的孔拉水电站项目等,不但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当地就业。

民心相通是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根基。依靠中拉论坛下设相关子论坛、孔子学院、中拉文化交流年等机制和项目,中拉在人文领域定期进行交流互动。特别是自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中拉积极合作抗疫,相互支持分享防疫物资和抗疫经验,进一步拉近了中拉人民间的感情。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向拉美多国捐赠了医疗物资并举办视频交流会,还应邀向多个拉美国家派出了医疗专家组。[18]2020 年7 月,中国与拉美13国举行了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外长视频会议并通过了联合声明。[19]

二、中拉人文交流的现状

实践表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拉人文交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中拉间的双边、多边人文交流覆盖了教育、文化、体育、青年、卫生、旅游和地方合作等多个领域。

(一)教育交流不断拓展

“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受援国的教育条件,也是援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20]2018 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孔子学院改革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自2006 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墨西哥城开设以来,截至2020 年中国在拉美23 国共设立了44家孔子学院和12 家孔子课堂,学员人数超6 万人,培养的大量汉语人才在中拉关系中发挥了桥梁作用。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孔子学院还参与各类大型活动和国际会议的筹备接待工作。孔院师生们扮演着“民间大使”的角色,促进中拉间人文交流。2014 年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这是继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之外的全球第二个地区中心,标志着拉美正式加入中国文化的传播重点领域。拉美近年来发展孔院最多的国家当数巴西,境内10 所孔院累计注册学员2 万多人。孔院打造的一些文化项目如“汉语桥”等已成为国际品牌。此外,一批拉美本土华文学校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中心,共同构成了中拉文化交流的关键纽带。迄今,中拉间的教育交流逐步形成机制化、规模化效应,派出的对外教育人才和培养的知华人士也在逐步成长,未来能为中拉关系深入发展提供更多人才保障。

(二)文艺交流持续深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拉美也是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阿兹特克、玛雅和印加三大古文明。中拉文化都具有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开放包容等共性,同时又都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咖啡、探戈等“拉美文化”在中国成为时尚,中国的影视艺术、传统医学也在拉美不少国家流行。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数据,2018 年有约30 万中国游客前往拉美旅游,首要目的地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21]2016 年“中拉文化交流年”在北京开幕,举办“拉美及加勒比艺术节”,以及“中国文化拉美行”等活动,涉及近30 个拉美国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拉美地区首次,也是最大规模的年度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中拉文明交流的资源之一。由中宣部和国新办共同推动打造的“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文化活动,调动政府与市场、官方与民间的积极性,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其中“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项目由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组织中国艺术团组赴海外开展慰侨演出,被称为“海外春晚”。自2008 年起每年都到访拉美各大主要城市,成为拉美主流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中国文化中心也是中拉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首个在拉美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于2012 年成立于墨西哥。2016 年,南美首家中国图书中心在秘鲁首都利马成立,由中国外文局与秘鲁国家图书馆合作建设。此外还有一些通过民间渠道成立的中拉文化中心,如2013 年在巴西成立的伯南布哥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同年设立的中智文化艺术中心等。拉美也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加强与中国的文艺交流。2019 年阿根廷国立艺术大学在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后,与中央音乐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中国首家探戈艺术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由中阿合作培养人才。文化艺术交流是沟通民心的桥梁,而探戈作为阿根廷的国粹在中国被介绍、研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拉艺术交流的经典案例,表明中拉人文交流进入了新阶段,由“相互认知”到了“深入了解”。

(三)体育交流多元进展

“体育作为一种世界性通俗文化活动,具有超越意识形态和文明的中性色彩,可以越过国际政治的障碍,为国家间相互理解和联系创造条件。”[22]中拉间体育交流涵盖较广。2013 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墨西哥期间指出中墨应加强双边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合作,并签署中墨体育合作执行计划,以加强中墨在民间体育交流方面的合作。[23]2017 年5 月马克里总统访华参加“一带一路”峰会期间,中阿两国签署了关于足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互派人员进行交流训练。[24]

中国、巴西企业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推出“足球幼苗计划”,在华建立足球学校,并推广留学活动。2014 年山东鲁能集团收购的“鲁能巴西体育中心”在圣保罗州开始运营。该基地不但是鲁能体育文化交流的海外平台,还是国家电网南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阿根廷作为南美的体育强国也与中国启动了足球合作项目,接受中国青年队赴阿集训。自2003 年以来,中国已派出百余人的教练团队对拉美运动员进行长期培训,仅在墨西哥便培养出了多名世界冠军和拉美地区冠军。中国跳水教练马进在墨西哥培养出了该国历史上首位跳水世界冠军,获得了该国政府向外国人授予的最高荣誉“阿兹特克雄鹰勋章”。[25]2021 年,中国围棋协会和拉美围棋联盟联合创办的拉美最大规模的洲级围棋大赛—拉美围棋巡回赛举行,并举办了首届中拉美Z 世代少年儿童网络围棋赛。可见的趋势是,中拉体育交流从双方的传统强势项目扩展到了各个领域,且越来越重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形成实体基地与网络平台结合的“虚实并举”多元渠道。

(四)媒体交流深化务实

“媒体是传播信息、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平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他国人民的重要窗口,是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认知的重要来源之一。”【5】中国与拉美国家媒体的交流是减少双方误解误读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自2009 年以来,中国启动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加速推动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化。目前中国和拉美三大传媒强国: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都达成了合作协议。

2016 年G20 杭州峰会期间,拉美主流媒体如巴西《环球报》、阿根廷《号角报》、墨西哥《太阳报》等参与报道,并与多家中国媒体广泛协作并逐步达成机制化。中国外文局属下的《今日中国》等杂志在拉美墨西哥、秘鲁等地设有多个分社,于2015 年与巴西出版机构进行合作,增设葡萄牙语版。通过与拉美本土媒体的全面合作,《今日中国》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发行量最大的西班牙语期刊。拉美也存在一批致力中拉交流的本土杂志,如成立于2011 年的阿根廷著名文化类刊物《当代》,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项目,也是首份专门介绍中国和中阿关系的西班牙语季刊。中拉媒体的交流合作,增进了中拉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为双方关系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自2014 年以来,人民日报社每年都举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企业、媒体搭建对话与合作平台。历年前来参会的拉美媒体有阿根廷《号角报》、阿根廷美洲通讯社、巴西《巴西经济杂志》等。自2017 年始,中方增加了论坛议题设置中的文化因素,分论坛除了“媒体合作论坛对话”,还加入了“丝路文化发展对话”,邀请中方作家、艺术家群体参与外方交流,取得了良好反响。

自2016 年开始,中拉每年举办中拉媒体领袖峰会。首届峰会在智利举行,以“媒体携手助力中拉务实合作”为主题。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并发表《开创中拉媒体合作新局面》的致辞,指出“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媒体交流是中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6]同时宣布将设立中拉新闻交流中心,邀请拉美媒体记者赴华工作学习。首期的五年规划中,中方将为拉方培训500名媒体从业人员。之后论坛每年都如期举办。2018 年中拉媒体论坛在阿根廷举行,发布《2018年中拉媒体论坛公报》,指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有助于加强相互了解和有助于提升媒体合作交流水平。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发表演讲指出“中拉双方要相互借力,携手提升中拉媒体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鲜活的中国和拉美,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共同发出声音,并推动中拉媒体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2020 年“拉美伙伴”媒体合作云峰会在线上举行,围绕“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开展对话。在信息时代,网络的作用使得各国人民间的交流更加“扁平化”和“多样化”。中拉媒体合作向长期化、网络化发展,有利于拉美媒体获得中国的一手信息,减轻对欧美媒体信息的传统依赖,令拉美人民认识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五)公共卫生交流以民为本

中拉间的公共卫生交流一直持续不断,但尚未形成机制化。自2020 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后,中拉在提供抗疫物资和分享医疗经验等方面积极合作,成为国际抗疫合作的典范。2020 年初在中国抗击疫情最艰难时刻,拉美新闻联盟旗下17 家媒体联合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来慰问视频,给予声援与支持。[27]2020 年7 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新冠感染人数剧增,一度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中拉双方积极就抗疫进行经验分享与医疗合作。中拉抗疫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同拉加国家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外长视频会议的召开。2020 年2 月,来自智利、阿根廷等10 多个拉美国家的儿童通过分享绘画在互联网表达对中国人民抗疫的支持,成为疫情期间的一段佳话。通过网络,中拉民众实现互动以表达相互支持。

截至2021 年3 月,中国已通过各种渠道向拉美地区30 国捐赠医疗物资设备3 400 多万件,举办经验交流视频会议40 余场。中拉之间开展了“元首外交”“云外交”合作抗疫。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与拉美多国国家领导人多次通话或致函致电。[28]中国的国药、科兴等疫苗在拉美多国的接种率过半,有效降低了重症死亡率。泛美卫生组织对于中国疫苗助力拉美缓和疫情给予了高度肯定。2021 年中国科兴公司宣布将在智利投资建造疫苗研发中心和疫苗生产工厂。新华社拉美总分社开设了“每日全球疫情”、“防疫ABC”等栏目,直接面向拉美民众介绍中国的防疫经验,普及卫生知识,以当地受众为导向,取得了良好效果。[29]中拉间的公共卫生交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精神,在增进中拉民众健康中促进了民心相通。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拉人文交流面临的挑战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拉人文交流在各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面临着文化差异、第三方因素、人才队伍等各方面的挑战,需要在开展过程中高度重视。

(一)文化因素:中拉文化存在异质性

中国与拉美之间的阻隔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有文化差异。中国拥有儒家文明价值观下的家国文化,强调对集体利益的个人服从,为了长期目标的忍耐付出,褒扬“卧薪尝胆”“十年寒窗”之类的价值观。拉美深受天主教文明的影响,反对过度贪恋财富和追求物质。拉美人并不过度看重工作,而具有及时行乐的生活观念,在消费观念上也较为超前,这种工作和生活观的差异往往代表文化群体的隔阂。[30]

拉美的民族史观,部分媒体涉华宣传的态度也会影响民众对中国的态度。由于拉美几个世纪的被殖民历史,“外来者”往往与“侵略”和“殖民”联系起来,唤起民众的警惕心理。在拉美社会对于“外来者”的不信任心态是普遍而隐藏的。拉美媒体在涉华报道上经常受到西方媒体的立场影响,常会加深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中国对拉美的了解也存在“标签化”“片面化”的情况,民间对拉美文化的了解大多限于“足球”“贫民窟”等刻板印象。中国学界经常有“拉美资源诅咒”“拉美中等收入陷阱”等提法,往往经媒体报道予以夸大,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对拉美国家的误解误读。

(二)域外因素:各大国在拉美多方布局

美国作为拉美的近邻,一直没有放弃过对美洲事务的干预。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31],对中国在拉美的存在保持持续关注。在拉美事务上,美国时任国务卿蒂勒森指中国“以经济手段将拉美纳入势力范围”[32],告诫拉美国家要对中国保持警惕。2019 年美国公布了“美洲增长倡议”,鼓励美国企业积极参与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33]被外界解读为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

另外,其它大国也在拉美多方布局,不断深化合作。作为拉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来源地,欧盟与拉美在经济、文化、安全等各领域均有全面合作。日本对拉美开展投资较早,凭借日裔侨民等联系在公共外交方面的投入也领先中国。俄罗斯、印度对拉美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大,在自然资源、科技等方面与拉美深化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国在拉美推进“一带一路”需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三)人才队伍:复合型人才培养处于起步阶段

中拉间实现较好的人文交流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人才队伍。以语言类人才培养为例,1999 年中国开设西班牙语的院校仅有40 所,而目前已经达到近100 所,在校生人数2 万多人。中国已经培养出了一批素质较好的西葡语人才。然而精通语言,懂得政策且掌握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依然稀缺。更有专家指出,对于国家整体的拉美人才培养而言,需要一个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旋转门机制。[34]在拉美,老一辈“知华人士”属凤毛麟角且正在凋零。目前拉美对于汉学人才的培养也刚过起步阶段。总体而言,目前中拉间的跨文化交流人才还处于培养的初步阶段。

(四)疫情影响:多重危机深刻影响拉美各国

本次新冠疫情中,拉美的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一度高居全球之首,疫情给拉美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继而影响到社会稳定。由于拉美的经济结构,许多国家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是由非正规经济提供的,疫情致拉美就业情况恶化,加上本就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影响了疫情有效防控,助推了本土民粹主义思潮的泛起。“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周期长而收益慢,而拉美国家的政治周期存在“钟摆现象”,左右翼政府更迭频繁,往往一些政策缺乏连续性。受西方媒体“中国威胁论”等影响,部分民众对孔子学院等文化交流项目抱有疑虑,这些都增加了相关风险。

四、政策建议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拉美人文交流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改进做起。例如加强中拉人文交流的顶层设计、改进传播机制以提升“一带一路”中国形象建设、培养人才队伍并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尊重文化差异抓好重点国家合作等。

(一)做好中拉人文交流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中拉间的友好往来离不开顶层机制的合理设计。既要加强中拉间的战略合作,提升双方的政治互信,也要加强民间团体和基层的人文交流工作,实现官方合作、民间交流的并行推进。在工作中,形成政府主导,民间促进,学界建言的全方位多层次“一带一路”中拉人文交流网络。此外,可探讨建立中拉人文交流协调机制,整合当前中拉人文交流的决策机制与执行力量,协调组织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推动中拉人文交流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有专家认为“当前中拉人文交流机制仍然有着人文交流项目分散、交流设计理念落后、交流领域缺少等三个方面”[35],如主要交流机制中拉论坛下设有四大版块(部长级会议、国家协调员会议、中国—拉共体“四驾马车”外交对话会以及专业领域的分论坛),其中涉及人文交流的几个子论坛分布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略显碎片化。①

(二)改进传播机制并提升“一带一路”中国形象建设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应注重阐释和宣传本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因素,宣扬中国和平发展的价值观与追求,以应对拉美民众的疑虑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方对拉美的人文交流外宣色彩过重,理念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中国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增进中拉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流,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等议题中,不断培育新的交流渠道和开拓新的领域,打造中国负责任的和平大国形象,使得“中拉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三)培养人才并借鉴其他国家人文交流的经验

在对外文化推广上,中国应注重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英国的文化教育协会等。制定专门的人文交流传播人才培养规划,打造一批精通语言、熟悉国际规则和相关国情的人才队伍;推进中拉间的汉语交流和智库合作,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中拉文化交流;合理引导海外华侨、驻拉美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将人文交流融入到中拉民众的日常交往中。

(四)尊重中拉文化差异并做好重点国家的合作

拉美总体属于“混血”型文明,深受欧洲基督教文化、非洲黑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三种融合的影响,与主张“家国同构”“天下体系”的中华文明差异极大。[36]此外,每个拉美国家的国情各异,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也不同。因此在开展合作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型国家间的差异,并对重点国家做好工作。有研究通过量化分析后得出,在拉美有六个国家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国家,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有利于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37]

五、结论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全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合作平台。[38]新冠疫情使得拉美经济深受打击,政治与社会稳定受到影响。但中拉合作还在继续加强,政治交往与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逆势上涨。作为“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拉美在中国对外交往中越来越重要。中拉合作到了“升级提质”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加强中拉间的人文交流,作为增强互信的纽带。中拉人文交流从教育、文艺、体育、传媒、公共卫生等方面向各个领域扩展,并逐步实现长效化、机制化。尽管存在相关挑战,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助力继续提升中拉人文交流水平,拓展更多交流领域和渠道,培养复合型的相关人才并搭建梯队,做好经验借鉴参考和效果评估,都会更有利于中拉间的“民心相通”,共同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

注释:

①目前与人文交流相关的子论坛有:科技创新论坛、智库交流论坛、青年政治家论坛、民间友好论坛、传统医学交流论坛、武术交流论坛。参见:中国-拉共体论坛[EB/OL].http://infogate.fmprc.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ldmzs_673663/dqzz_673667/zglgtlt_685863/gk_685865/,2021-12-22.

猜你喜欢
中拉拉美人文
人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人文绍兴
拉美,热情奔放的神奇之地
走进拉美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人文社科
《仪器分析》课程中拉曼光谱的开放实验设计与实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