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的业余体校历史发展、生存困境与对策

2022-04-17 12:37李显国朱劲秋
体育师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发展困境对策

李显国 朱劲秋

摘 要: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存在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放大。体教融合是解决弊端的一种出路,如何融合以及如何解决融合中涉及的问题是当务之急。将青少年业余体校历史发展分为4个阶段并挖掘其历史背景与意义,分析当前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业余体校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生源,青少年业余体校萎缩的根源;成材率低,限制了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发展;业余与专业的矛盾,培训机构的竞争;训练与学习的矛盾,逃不掉青少年学习成绩差的事实;体教融合推行中组织机构协调的困境。提出如下对策:创新管理模式,部门之间通力协作打通“壁垒”;深化青少年业余体校改革,与学校资源共享;搭建比赛平台,构建比赛长效机制,打通升学通道,赛事平台常规化。

关键词:体教融合;青少年业余体校;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2.01.0021

1 问题的提出

1955年苏联培养运动员的经验模式传入我国,至此,开启了我国青少年业余体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大门。虽然在1978年,谢·德·涅维尔科奇来中国讲学时提出了少体校存在拔苗助长以及运动员文化学习差等弊端,并建议解散这种体校[1]。但是,在六十多年里,青少年业余体校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以及在奥运赛场上取得的骄人战绩、成为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成员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

在青少年业余体校开展之初以及后续发展中,对国家输送的运动员人数以及在当时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掩盖了青少年业余体校存在的弊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冠军搓澡工邹春兰、抛售奖牌的马拉松世界冠军艾冬梅以及街头卖艺的体操冠军张尚武[2]等等退役后的生存困境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体育界学者提出了解决方案,即体教结合。但是如何结合一直是这些年来困扰的问题,各地条件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结合存在单位之间的协调问题,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着业余与专业的问题,学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和青少年业余体校存在资源缺乏与生源缺乏的问题,以及训练的时间和学习的安排问题等等都是面临的实际问题。

总之,青少年业余体校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騰飞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所以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功能和价值,体教融合是其唯一出路已得到共识,但是如何融合以及如何解决融合中遇到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青少年业余体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体教融合下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出路提供参考。

2 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发展阶段

少体校即指青少年业余体校,如业余体校、少体校、体育学校,虽然名称不同,但大体都可划作为培养体育人才而生的中低等教育院校,都简称为少体校[3]。

业余体校,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源。据教育部网站公布,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共有2183所,其中体育运动学校272所,竞技体校39所,少儿体校1717所,单项体校108所,体育中学47所[4]。

2.1 1949—1955年酝酿探索体育出路阶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由于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新中国处处受到封锁和压制,中国急需寻求一个突破口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应有地位。抗美援朝实现了政治上在国际舞台上的突破,“打的一拳开,免的百拳来”让新中国有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样体育是无声的和平时期的“战争”,体育成绩在国际舞台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何况新中国更需要洗刷“东亚病夫”之耻,所以,寻求体育的崛起之路就显得非常必要。194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1952年11月,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等,这些都预示着中国体育的探索开始起步。

2.2 1955—1966年快速大量成立阶段

自1955年开始,青少年业余体校在学习苏联培养运动员经验,为推动新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背景下,结合我国国情在国家大力提倡的前提下发展起来。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3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学校。之后,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如春笋般大量建立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仅1957年就成立业余体校157 所,累计在校学生多达1.7 万余人[5],到1958年全国业余体校已突破 70000 所,在校学生高达 284 万多人[6]。

2.3 1966—1976年停滞、曲折发展阶段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系统瘫痪,训练竞赛几乎停滞。青少年业余体校也是如此,据资料表明,仅足球队就解散了47个,1124名足球运动员和115名教练员离开了球场[7]。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些青少年业余体校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开始恢复,至 1972 年底,全国已有 916 所业余体校恢复了正常办学秩序,招生人数达到 12 万余人[8]。

2.4 1977—1990年复兴阶段

随着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体育训练等都走向正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为体育的发展开启了快速通道。各项指标显示我国体育成绩在逐渐恢复,训练、比赛正规起来,运动员人数也逐年增加。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979年已建成2605 所普通业余体校,招收学生18.8万余名[9]。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230所,学生两万九千多名,重点班1000多个,学生两万四千多名,体育运动学校17所。上述三类学校共有学生24万1千多名,教练员1万2千多名[10]。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复兴也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竞技体育人才,竞技体育成绩也突飞猛进,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1984年许海峰打响了中国奥运会斩金夺银的第一枪,这给青少年业余体校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心剂。尤其是女排的五连冠更是掀起学习女排精神的高潮,使得竞技体育训练的热情增至高点。三级训练体制越发成熟,举国体制的优势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607064C2-95D0-40E2-897E-1CB9BC08E4BD

2.5 1991—2008年辉煌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在体育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也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体育机构的进一步完善。1994年的足球职业化改革,1998年原体委的改组等都为2008年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阶段,我国竞技体育成绩从第二集团一跃成为第一集团,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达到顶峰,这与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后备人才输送有着直接的关系。奥运争光计划的提出也承载着中国人实现百年奥运梦想和迈向体育强国的开始。

2.6 2009至今改革创新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冷静思考阶段

早在1978年,就有苏联专家向我国专家提出了青少年业余体校存在的弊端,只不过一路发展过来,胜利的光环掩盖了弊端,因为那时我们太需要一块奥运金牌扬眉吐气洗刷“东亚病夫”之耻了,付出再多的牺牲都显得值得。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体育为促进“全民健康”的本质凸显,一些弊端被放大,到了不得不考虑的时候,如成材率低、退役运动员学历低、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等等问题。尤其是随着冠军搓澡工邹春兰、抛售奖牌的马拉松世界冠军艾冬梅以及街头卖艺的体操冠军张尚武等见诸报端时,不得不冷静下来去思考,青少年业余体校困境与出路的问题。

青少年业余体校是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学校,既然是学校就应该和普通学校结合起来,解决学习问题,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相结合来制定相应的政策。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是一个认识不断发展、解决问题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体教结合是“希望‘教育为体育多输送运动人才并协助解决退役运动员上学问题的功利性较强的方式,体教融合是希望‘在中低级水平的运动训练与竞赛部分或全部转移到教育系统,而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竞赛依然留在体育系统内发展的方式” [11]。虽然,两者有一定的不同,但是作者认为都是为解决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关系的方法与方式,目的是从原来的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的体校培养两条腿走路尽量资源共享,精简结构或人员,达到更高效的合二为一的更好的手段。这也更加符合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全民健康战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的社会发展目标。

3 体教融合中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困境

青少年业余体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遇到的困境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显现,虽然得到一些改善,但是从根本上并没有完全解决。

如早在30多年前,就有学者建议“把业余体校纳入教育系统”,可以说是最早的体教结合思想[12]。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完善的融合措施。一些体校仍然存在“重训练比赛,轻文化教育”的情况[13]。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发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体教融合的进程进一步推进。

3.1 生源:青少年业余体校萎缩的根源

青少年业余体校招生存在困难早已成为事实,不少的体校由于不断萎缩出现年年招不到学生的现象,但是由于“举国体制惯性作用以及关系到各省市体育局的政绩考核”出现“垂而不倒”的事实[14]。据资料显示仅在199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业余体校从3687所减少到2112所,山东省4所体校都招不到一个班的学生[15]。生源不足,经费自然紧张,久而久之造成青少年业余体校不断萎缩。

3.2 成材率低:限制了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发展

无论从成材率还是从教练员角度都可以反映出青少年业余体校出路比较窄,这严重限制了其发展。据资料表明进入国内外前十名的比例為2.2%,进入世界前十名的比例仅为0.26%[16]。如此低的成材率在独生子女的社会现实下,父母不会冒险让孩子再走竞技体育之路,早期可能因为家里不是一个孩子这种现象表现不明显。

3.3 业余与专业的矛盾:培训机构的竞争

青少年业余体校主要以青少年训练为主,以兴趣培养加以比赛训练为动力来保障青少年能持续参与训练。但是,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参与训练一段时间后或者失去兴趣或者看不到前途或者其他原因,往往坚持一段时间后就退学,真正能坚持到最后毕业的非常稀少。此外,家长让孩子参与训练的初衷也并非成为世界冠军,仅仅是培养爱好,但是就青少年业余体校和培训机构比较来看,培训机构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并非以成绩为最主要目的,显然训练起来就显得轻松愉快的多,反而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这样,青少年业余体校训练的专业化和培训机构的业余之间的生源竞争也让其生存出现危机。

3.4 训练与学习的矛盾:逃不掉青少年学习成绩差的事实

一般情况下或者是旧有的错误认识习惯认为只有“学习不好才练体育”,走体育这条路是最后的出路。另外,想出成绩就要多训练,增加训练时间就减少了文化学习时间,再加上体育训练的辛苦,难免上课时间打瞌睡,最终导致文化成绩较差的结果。所以,训练和学习是矛盾体,也是青少年体育生学习成绩差的事实,也是平衡两者之间最棘手的问题。

3.5 体教融合推行中组织机构的困境

青少年业余体校属于“体委”系统,学校属于教育部门,两者分属不同机构。体教融合不仅仅是体育和教育融合,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还涉及师资、场地、经费、绩效等等问题,分属机构需要协调才能更好地推行体教融合。就目前来看,很多地方把体育局与其他部门和平组成“文化旅游体育局”,也有把体育与教育局合并成“教体局”的。不管怎么样,都涉及部门组合后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协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再加上长期以来教育和体育部门存在的差异,要更好地推行体教融合,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分歧必须得到消除[17]。

4 对策

4.1 创新管理模式,部门之间通力协作打通“壁垒”

体育具有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教融合不仅仅是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合并,而是体育与教育目标任务的统一。体育融合还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形成学校教育为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互通有无”,通过协作共同把体育教育工作做好。即使两个部门没有合并也要把体育与教育放在一起讨论,改变之前的体育是体育不是教育的工作做法。竞技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学校体育做好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才能源源不断,竞技体育成绩才能持续提高或者保持较好成绩。相反,如果各管各的,体育部门抓体育成绩忽略文化学习,教育部门抓文化学习教育成绩忽略体育人才培养,那么培养的人才总是不完善的。所以,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要协作,打通管理的“壁垒”。607064C2-95D0-40E2-897E-1CB9BC08E4BD

4.2 深化青少年业余体校改革,与学校资源共享

青少年业余体校面临诸多问题,如何能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应有作用,就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丰富体校功能、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保障体校教师待遇”[18]等问题。此外,还要挖掘青少年业余体校潜力,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中小学资源共享,利用教练员具有丰富的训练经验的优势与中小学合作。尤其是当前在“一校一品”和提倡学生至少掌握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的大好政策形势下,在中小学校课余时间开设特色班或兴趣班,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尽早接触专业训练,以便最大限度挖掘具有潜能的孩子进一步专业化训练。如此,既能解决生源问题又能发挥青少年业余体校作用。

此外,青少年业余体校缺生源有专业教练,学校有生源无专业教练。所以,进行资源共享,业绩互相承认,可以体育课与训练课相结合,兴趣班与专业训练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体育教师与专业教练相结合,这样即解决青少年业余体校无生源问题,又能解决学校学生有训练不能提高的专业教练缺乏问题。

4.3 搭建比赛平台,构建比赛长效机制,打通升学通道,赛事平台常规化

建立校内训练和比赛常规化机制,搭建县市、省级及全国性比赛平台,让参与训练的学生有比赛,通过比赛以赛代练,尽快提高训练成绩。此外,通过比赛可以进行选拔和筛选优秀运动员,并对各项目优秀运动员打通升学通道,从中小学的特长生再到高校特招生或单招生,可以与高校建立定向培养或合作培养机制,让家长和孩子看到参与训练的光明前途和希望。此外,应该对传统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如传统射箭(射艺)、武术等,传统项目以普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兼顾强身健体,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王金龙.谈谈办少体校的利与弊[J].浙江体育科学,1988,( 01):2-5.

毛振明,夏青,钱娅艳.论体教融合的问题缘起与目标指向[J].体育学研究,2020,34 (05):7-12.

百度百科.少体校[EB/OL].[2021-1-27]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0%91%E    4%BD%93%E6%A0%A1/10015223?fr=aladdi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EB/OL].(2016-03-14)[2021-1-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 s5987/201603 /t201603 14_233301.html.

國家体委群体司.业余训练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

荣高棠.大量培养运动员的后备军[J].体育文丛,1958.11:4.

网易体育.“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体育(1966—1976)[EB/OL].(2009-08-07)[2021-1-27]https://sports.163.com/09/0807/19/5G4TMKDM00053JLB_2.html.

国家体委群体司.业余训练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

张玉莞尔.我国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历史沿革[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575.

毛振明,夏青,钱娅艳.论体教融合的问题缘起与目标指向[J].体育学研究,2020,34(5):9.

钟晓明,谭端清.对业余体校纳入教育系统的理论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0,81(01):91-93.

中国新闻网.全国共有体校2183所重比赛轻教育现象仍然存在[EB/OL].(2016-03-14)[2021-1-27]http://jx.ifeng.com/a/20160314/4365983_0.shtml.

网易.少年体校为何垂而不死[EB/OL].(2012-01-20)[2021-01-20]https://news.163.com/12/0120/ 18/7O7VUN2200014JHT.html.

杨国庆.中国体教融合推行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1):1.

卿尚霖.中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问题省思与改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1):11.607064C2-95D0-40E2-897E-1CB9BC08E4BD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发展困境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