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反向教育恰如其分的边界

2022-04-23 20:46郭媛媛
教育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教育

郭媛媛

随着“90后”逐渐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角色,个性独立自主的他们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育方式相异的办法,“反向教育”即为其中一种。所谓“反向教育”,是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教育方式。例如面对出门拖拉的孩子,家长并不焦急催促,反而假装毫不在意,放任孩子磨蹭,孩子在迟到几次后发现无法指望家长,反转成提醒家长加快速度、注意时间,“久治不愈”的拖延症烟消云散。如此育儿,家长轻松、孩子成长,所以人们对反向育儿有句戏谑: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反向教育作为一种“异军突起”的新型教育路径,不由让广大教师与家长产生系列灵魂拷问:反向教育适合每个孩子吗?它是否可以普遍运用于各种场景?哪些元素的达成有助于反向教育发挥良好效用?就以上问题,我们试图抽丝剥茧,探寻反向教育的本质边界,为家庭教育助力。

弄巧成拙的反向教育执行盲区

很多家长对反向教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形式,误以为可以把“锅”甩给孩子,将自己蜕变成无能与弱小之人,让孩子撑起一片天,逆势“茁壮成长”。不讲究时机的硬性操作绝非明智之举,容易导致家庭教育陷入一地鸡毛的尴尬境地。

反向教育不适合年龄过小的婴幼儿。婴幼儿无论是对世界的认知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处于极低水平,他们眼中有太多的问号,他们需要依附于父母才能得以生存。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真实水平”,为了反向教育而强作反向,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面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任务,低年龄段孩子会感到恐惧,并懊恼于自己的无能,长此以往甚至形成习得性无助,导致原先在家长鼓励下“跳一跳尚有可能达成的任务”失去实现的可能性。

反向教育不适合弱安全感孩子。诚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一样的树叶,孩子们是具有不同人格与气质的独特个体。有一部分孩子个性细腻敏感,与生俱来安全感较弱,微小的生活事件都能引发较大的情绪反应。他们情感丰富,对父母的关爱需求强烈。只有在父母细心的照料和充满爱的环境中,他们才会感到温暖舒适,脆弱的心灵才能感到安全与坦然。如若不合时宜地对他们进行反向教育,会让他们被迫掩饰自己的合理需求、压抑内心的软弱,一味迎合父母的言行,为获求父母的认可而变成讨好型人格,极度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与完善的人格。

孩子之所以为孩子,是因为他们尚未有完备的照顾自我、把控自我的能力。他们的健康成长无法脱离父母的帮扶与引导,父母是他们从幼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道路上忠实的陪伴者与尽心的守护者。在确保安全、能力可及的情境下,父母可以相信孩子,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一些事务、承受一些心理冲击。但在诸如户外游玩的场合中,家长必须做好孩子的后盾,绝不能随意“抛弃”孩子,置之不顾,视孩子的安全为儿戏,如此放养的方式不能被称作“反向教育”,而应被批判为“失职”。家长缺失应尽责任与义务,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转的身心伤害。

卓然有效的反向教育核心要素

诚然,反向教育在特定范围内能够展现良好功效,将它使用于恰当的对象与场景时,因满足孩子的部分心理需求,符合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能收获其他教育方法達不到的“正面惊喜”。反向教育欲生成卓然有效的教育效果,一般需要契合以下核心要素:

第一,照见孩子,激发其同理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较多不当行为源于他们自身未能清晰认识这些行为习惯的恶劣性,无法换位思考,没有能力预见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家长通过模仿孩子言行,产生镜面效应,让孩子观照自己,使孩子产生反思,最终得以改正行为。

教育场景1:孩子为达目的随时随地哭闹,撒泼打滚耍性子。

面对孩子的尖声哭叫、满地打滚,妈妈出其不意对孩子进行“模仿秀”,激烈现场任谁都劝不住。孩子看到妈妈的反向操作后发蒙,深觉劝慰难度大,只能先止住自己的小脾气,等待和妈妈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前各家各户都视孩子为宝,用尽所能满足他们一切需求,即便不甚合理,亦常选择迁就。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娇气、任性,自发学会一套掌控父母的行为模式,难以管教。当家长将孩子的失当言行亲身演绎后,激发孩子对父母教养的同理心,对自身错误有了直接与深层认识,撬动内驱力进行自我调整,最终纠正错误言行。

第二,尊重孩子,发挥其自主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后,孩子亦渴求获得教师、家长的尊重与认可,如果有机会发挥自主性,他们会竭力展现最好的自己。

教育场景2:孩子娇生惯养,不具备其年龄所应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

面对受祖辈万千宠爱的孩子,父母突然表现出丧失各种生活能力,亟须孩子的帮助。家庭出游,孩子被路途中一些事物吸引,独自跑开有走散风险,父母向孩子撒娇:“我会走丢的,你得牵好我的手,要不然我不会走了。”日常生活中,父母请孩子帮忙准备公文包,给全家买菜……

父母将自己与孩子的角色对调,表现出对孩子的需要,通过反向教育引导孩子锻炼自我,给予孩子彰显能力、表现自我的空间。在民主尊重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感受到了责任感与使命感,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小大人。

第三,挑战孩子,调动其竞争意识。每一位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期盼自己是优秀的,无论在学习领域还是生活领域,他们都希望自己在竞争中能拔得头筹,这是一种趋于本能的诉求。为此,调动孩子竞争意识的反向教育可达成父母的教育目的。

教育场景3:就餐时孩子只想玩耍,不好好吃饭。

面对不认真吃饭的孩子,妈妈没有劝导与代管喂饭,更没有强行命令,而是夹起女儿碗里的饭,语气夸张地称赞此饭好吃。只顾玩耍的孩子意识到情况不妙,叫嚷不行,紧紧把住饭碗开始大口品尝,甚至藏碗于桌下。吃完饭后,妈妈再对孩子解释认真吃饭的好处,如果下次孩子再出现类似情况也可以“放任自流”,让其承担“不好好吃饭就会饿”的后果。

物以稀为贵,孩子面对丰富的物品资源时,通常不会珍惜,而当他人与其争夺时,他们会想尽办法保其所有。家长通过创设虚假游戏情境,激发孩子竞争意识,“刺激”孩子为保住美味佳肴,先下嘴为强,达到让孩子放下玩具、安心吃饭的教育目的。同时,如果仅凭反向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还要佐以其他教育手段。

纵观反向教育的成功案例,我们发现发挥良好效用的反向育儿本质在于契合孩子发展的需求,遵循经典的教育规律,这也是家庭教育领域各种教育方式得以成功的基石。所谓的“反向”,只是形式上的一种表现,家长、教师不能因此偏颇理解,片面推断认为“反向即王道”,把教育的责任全部转嫁给孩子。反向教育也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有时同样需要其他教育方式的配合,方能让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被激励逐渐转化为自驱力爆棚。

家长应清醒意识到反向教育有其特定的边界,不能盲目实施于所有孩子和一切场合。满足以下核心要素的反向教育才适合使用与开展,包括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主性,不放任骄纵、合理范围内大胆放手,运用自然后果法、增强孩子的同理心,创设游戏竞争情境等。厘清反向教育恰如其分的边界,有所为并有所不为,用心对待孩子,思考他们的真实诉求,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并合理使用教育手段,方是智慧家长,最终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与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长错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