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现代并行 4D与4C齐亮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课程体系建设

2022-04-26 08:20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方卫成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劳动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王 红 方卫成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自1987年建校以来,不断探索发展路径,创新管理模式。2008年学校走上集团化办学之路,对采荷、双菱、钱江苑三个校区实施紧密型管理。2020年,钱江苑校区更名为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小学。

集团始终紧紧围绕“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积极践行“向美而生,美润童年”的美育化办学实践。集团结合地域资源和自身积淀,提炼出有形的“荷文化”,不仅以荷花高洁、清雅的特质引领集团内涵式发展,更是将“荷”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所承载的“正直、自信、灵动”的品质,植根于“采一”每个师生的心中。杭州市钱江新城实验小学将“钱潮文化”渗透到“美润童年”的学校文化之中,新旧融合相得益彰。集团精心开辟了“五美”实施路径:让美充盈校园,让美浸润课堂,让美流淌心田,让美智慧思想,让美发展特色,培养“正直、自信、灵动”和“坚毅、博约、志远”的欣荷美少年,让他们成为最美最好的自己。

“五育融合”是指“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旨在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它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认为教育活动过程和人的成长是全息的,育人价值要指向人的综合素养的充分发展。所有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要跨越“五育”边界,走向“五育融合”发展。全面贯通“五育”,在“一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达成“五育”的全面渗透、全面贯通,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集团多年来持续建设“五育融合”理念引领下的课程体系,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砥砺前行。

一、追根溯源:4D拓展性课程的顶层设计

构建系统的拓展性课程体系,首先就要进行顶层设计,合理搭建课程框架。集团按一定的主题和特色对各门4D拓展性课程加以分类,形成四大课程门类,分别为人文·慧动类、科技·智动类、健美·律动类、艺术·韵动类,从而搭建起4D拓展性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1 4D拓展性课程整体架构

“D”也是中文“动”的音节首字母。4D课程是在“动”中调动能量,借力发力,蓬勃发展。4个D,四个动,分别代表着动口、动手、动脑和动心,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多感官、多层次、多空间、多时段交融的活动。学生在“动”中打通感官壁垒,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实现生命体验的不断深化;在“动”中触发灵感、启发灵思、获得智慧、激发创造,给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充满灵气的灵动少年。

(一)4D并重

4D拓展性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体验。4D拓展性课程的主要指导思想是4D并重——动手动脑、动口动心,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学校进行拓展性课程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多方面素养,根据不同的课程所指向的能力素养灵活地配以“动”,以4D并重为原则,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课程当中学会动口、动手、动脑,最终实现动心的学习状态。课程强调手脑并用、动口动心,就是让学生在“动”中打通感官壁垒,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实现生命体验的真实生动和不断深化。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是相对而言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每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尽可能得到开发。所以,学校在整体架构时,对动手、动脑、动口、动心四方面都兼顾并重。

(二)审美体验

美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育,而学校美育的主渠道在课程,特别是艺术类课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对于“审美情趣”是这样阐述的: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4D拓展性课程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引导他们对美的事物,由“知之”进而“好之”,最终达到“乐之”的境界。学校让每个“采一”学子具备发现美、感悟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他们趋向“善美、慧美、洁美、谐美、健美”的五美追求,在一种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浸润下提高审美能力和颐养人格品性。

(三)弘扬个性

4D拓展性课程的建设以人为本,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实际上,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现在我们提倡的“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独特性以及差异性”,都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与尊重。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学校由于地域、资源的不同,建设的拓展性课程也不同,学生的选择不同,兴趣也各有千秋;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学校,学生的兴趣也有差异。学校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以突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在4D拓展性课程的建设中,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前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为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舞台。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形成提供了探索的舞台,塑造着学生的个性。学校改变了学生的原有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程,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特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课程建设注重学生的生活,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

(四)多元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方式除了语言智能和数学与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存在其他六种以上的智能,即视觉或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而非只侧重IQ(智商)。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智能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的智能。同时,新课程标准也非常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考查,强调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4D拓展性课程要培育具有多方面素养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采一”欣荷少年。因此,4D拓展性课程体系的架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支撑,希望能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有着不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激发出浓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丰富多样的课程中实现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二、开枝散叶:4D拓展性课程的丰富充实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纲要指出: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钱江新城实验小学在原有“4D课程”基础之上,从深化素质教育实践出发,突出劳动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面对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学校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近200平方米的校内科创实验室和近7000平方米由专业团队运营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将原有的“智动·科技类课程”做进一步拓展,开发了“智创三模、乐创田园、科创机智、融创工匠”四个模块的“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劳动教育课程,即4C课程。学校努力培养互联网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色,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的时代之美。

图2 采一集团育人体系架构

“乐创田园”根据屋顶农场的布局和生态环境的创建,融合新劳动教育,架构课程框架。“科创机智”引入机智设备、设计科创环境,普及机器人项目。“智创三模”借鉴PBL项目式学习理念,融合三个模型和3D打印课程,提供“漂移车模”“保卫海疆”等竞赛主题,组建融合团队共同参与,达成跨学科整合。“融创工匠”借助DI课程理念,关注创意设计、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达成学科融合。

(一)“智创三模”课程

借鉴PBL项目式学习理念,融合3D打印和海模、空模、车模模型课程,提供“漂移段位赛”“保卫祖国海疆”“空投防疫物资”等竞赛主题,让学生组建跨界团队,用计算机3D软件编程,设计模型拼接部件,打印拼装后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在项目中达成跨年龄、跨年级、跨学科整合。

(二)“乐创田园”课程

基于新劳动教育的理念,利用“乐创田园”平台和家校资源,构建“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分设“开心田园”“快乐种植”“创意劳动”“爱心分享”四个课程。“开心田园”模块的学习以跨学科的整合性学习为主,本学期为与科学、语文学科相结合的“田园小博士”和“田园小作家”。“快乐种植”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学习,一年级每个班认领一块“乐创田园”,确定种养研究主题,并按主题开展劳动学习。班级主题学习不仅具有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终极性价值。“创意劳动”是社团的研究式学习,根据各年段种植蔬菜的特点,将探究性学习项目设计成小课题进行研究。“爱心分享”结合学校活动的感恩教育,开展撒下爱的种子、爱心义卖、爱的传递等实践活动,注重劳动参与、体验,感受劳动的价值。

(三)“科创机智”课程

结合当前智能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教育机器人教学需求,学校以“机器人乐创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开展小学P.R. (Playful Robot)特色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旨在通过课程帮助学生把创意和梦想变为现实。P.R.课程系列是从机器人的历史、文化、理念、制作、体验、成品等方面入手,以机器人教育为主要载体,并融合与机器人教育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编程、创课教育以及物联网、AI、VR、AR、MR等全方位智能体验的融合类课程群,将计算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等培养目标融合进课程群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用算法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人工智能的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

(四)“融创工匠”课程

“融创工匠”借助DI课程理念,关注创意设计、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在生态自然体系下,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劳动实践,提升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和劳动品格,并借助非遗手工技艺和当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体悟“工匠精神”。在课程内容上,我们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立足校本实际,开发木系列、竹系列课程,借助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笔架、笔筒等传统文具,设计制作竹笛、竹蜻蜓等传统乐器、玩具等。

4C课程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4D课程的丰富和补充,进一步凸显现代科技元素,契合学校“厚植文化之根,放眼未来之势”的价值追求。

三、绿叶浓荫:4D拓展性课程的延伸助力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等做出了明确要求。

面对这一新形势,学校响应“民呼我为”,优化升级课后服务,做好“扩面、提质、智控”三项工作。首先,顺应家长的需求,落实“5+2”——每天2小时,5天均开设“1+X”拓展服务。其次,将“4D课程”延伸到学后托管中,开设课程100多门,进一步凸显学后托管的服务功能,打造让孩子、家长欢迎的“4D学后乐园”。最后,借助专业化平台,对课后服务进行数字化管理,集“选课、巡课、评价”于一体,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水平。

(一)4D课程谱系的再丰富

将4D课程延伸到课后服务之中,既有植根传统文化的笛韵课程、趣味剪纸、童趣书法、经典赏析等,也有彰显现代创意的码力创新、趣味编程、小爱迪生等。

在课后服务中,学校进一步丰富了4D课程的门类。以慧动类课程“云游博物馆”为例:足不出户,走读博物馆带领学生领略中华文明之美,艺术、人文之光;带领学生“云”参观省内13个国家一级博物馆,让他们学习历史,欣赏文物,知古鉴今、知史明志。又如智动类课程“码力创新”:以跑车模型制作为主题的创客课程,在课程中可以学习到3D建模、3D打印、机械装配及原理、电路知识、跑车设计知识、遥控知识、跑车性能和新奇玩法、跑车改装和船舶知识等内容。

(二)核心素养培育的再融合

“五育融合”的课后服务课程,首先是单科课程的多育融合。以“鱼菜共生”课程为例,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基于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农耕技术,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本课程引导学生掌握搭建鱼菜共生系统并合理优化的技能,逐渐形成热爱劳动和科学的思想,既涉及科学的范畴,也涉及德育的劳动意识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形成。其次是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多育融合。例如,“益智魔术课程”,综合了科学、数学、表演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能力和技巧,创造性地将魔术与数学、科学融会贯通,在本课程里,一学期学生学习6个道具类魔术和3个纸牌类魔术,寓教于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临场应变能力。各学科混合且有机融通于各阶段项目任务中,让多育同步融合发展。

(三)多元评价实践的再深化

具体来说,“五育融合”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指向课程的实践性,相应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评价要坚持“五个结合”,即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性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单育评价和“五育融合”评价相结合、增值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表现性评价和文本评价相结合,同时以过程性、表现性、增值和“五育融合”等评价为主导。

集团先后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新样态联盟学校、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全国生命教育示范校、中国竹笛特色教育学校联盟理事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第二批浙江省示范性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学校、浙江省教育机器人应用试点拟建设学校、杭州市智慧校园示范校等。

集团牢牢坚守教学质量这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打造“融创课堂”,实现轻负高质,一直在区教学质量监测中名列前茅,连续16年被评为区教学质量优秀学校,以过硬的教学质量树立口碑,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劳动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