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

2022-05-05 07:42张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

张犇

[摘           要]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互联网+”职业教育,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科学推进教育改革,技术促进教育发展。

[关    键   词]  “互联网+”;教学方法;创新;电子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54-03

“互联网+”是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行业间的深度融合,为传统行业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互联网+”教育教学方法是以创新为驱动,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化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模式,深挖教学内涵,与时俱进,适应现代职教学生求学的需求,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与传统教育教学相比,传统教育更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学生一杯水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学过程如同电子厂生产流水线,设计好统一模具,学生只需被动接受模仿即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选拔精英人才的同时,也凸显了部分师生间教与学的矛盾,教师高高在上,导致学生不敢提问而疏远教师,课堂秩序表面的井井有条掩盖着学生学习的枯燥无味,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其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苦口婆心”往往相去甚远。“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是无法想象的,个别方面已经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一系列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变化,然而自身在结合“互联网+”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碎片化的学习时间,知识间逻辑性减弱

在“互联网+”环境下,生活节奏变得很快,每天需要浏览的资讯量庞大,刷新速度快,种类五花八门,内容良莠不齐,我们每个人接受知识,面对问题的节奏需要变得更快,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导致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断增加,时间也被切得相对零散,为了适应生活的变化,衍生出碎片化的学习模式。然而职教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学习目标不明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在快节奏中被放大,很容易被带跑偏,如“拿来主义”对网络资讯不加考证的引用;“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式;甚至过分的网络依赖,让人产生焦虑心理,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

同时网络获取信息“短平快”的特点,这些资讯往往只是阐述一个现成的结论或逻辑简化后的信息,不假思索的接受,会让学生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养成一种简单的逻辑思维,思考方式也变得狭隘独断。这样一种单独的知识点非常容易获取,但是由于碎片化学习方式,导致脑海里的知识点经常是孤立的,像一盘散落的珠子。每次只能拎出一个即止,而不是连续的一串知识点或者举一反三,只能处理浅维度的信息,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識的使用效率变得下降。

(二)课堂氛围缺乏活力,过程体验大于效益

活力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双方进行积极探索和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教授或学生单方面接受,活力课堂展现的是教师的高超教学水平,追求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然而,在片面追求“互联网+”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来源于网络,与冰冷机器间的单方面汲取,缺乏知识传输的温度,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互联网+”的资讯大多是为了吸引人眼球,趣味性重,这些过于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全身心投入知识的学习中,反而对视频、图像等进行走马观花式的了解,无法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长此以往,就会使得教学内容缺乏逻辑和连贯,进而影响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质量被弱化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往往需要运用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丰富,但是不擅长信息化技术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种类、应用时间以及应用尺度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就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质量。课堂上教师才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学会教学手段的合理搭配,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与此同时,很多教师过于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忽略了板书的价值,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一定欠缺的,这种单纯的多媒体技术很容易使得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

二、以电子专业课程为例,结合教学中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维度进行探究

(一)“互联网+”课前预习

传统教学对课前预习环节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教师误认为:预设的情景导入和问题因为学生的提前预习知晓,失去了预期的精彩;学生则因为教师课堂上会讲解而忽视了预习,或在预习新知识过程中,觉得文字乏味,难度太大看不懂而放弃,总之,预习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其实不然,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总领着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从预习开始的。因此,“互联网+”课前预习可从两个主体入手。

1.教师端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出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明确、实践步骤完整的视频资源,以视频统筹课前预习资源,将多媒体与各种课件互相融合在一起,其中还可以加入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综合性教学资源,构成主题明确、类型多元化、结构完善的微课教学资源包。这类微课教学视频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时长基本在几分钟,其容量也仅仅为几十兆左右,内容上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预习中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中也能把握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对微课视频随时随地观看,这种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的限制,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另外微课中的教学视频,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反复观看,随时暂停播放,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教学内容,便于进行提前预习,做到新旧知识的互相衔接。E285841F-C4CB-4944-AA31-DB1850086BE1

2.学生端

“互联网+”教育如同给了学生一把钥匙,打开窗户通向世界,触手可及海量的信息,在知识的海洋中筛选组合成所需要的信息,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浏览中简短形象的视频、生动有趣的图画和点睛之笔的标题阐述避开了长篇大论的文字内容,更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再通过即时通信交流、微博、公众号、微信等,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博众人之所长,扬个人风采,变得更爱学习、更爱钻研。

(二)“互联网+”课堂教学

电子专业课程从教学类别上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公式的枯燥无味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甚微;实践动手固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盲目操作,粗心习惯往往预埋了失败或危险的隐患,针对以上现状,有效“互联网+”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理论课堂“游戏化”

互联网中的游戏世界对职业院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学生初中还是学霸,因为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退而求其次选择职业院校。玩游戏成了一种趋势,无法阻止,如何巧妙将游戏因素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劳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

教学环节中的分组,合作学习——我主张由学生自由组合,并自命名为“某某游戏工会”,有会长、副会长、组长、成员。电子专业的教学注重“项目化”,每个项目就是一个“游戏任务”,由会长根据各“英雄”的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如“盗贼”负责资料收集,“MT”督促整个项目的完成度,“法师”作为主要的“输出”,进行项目的攻坚克难,“牧师”对已完成项目进行梳理,整理文字资料;组长在各工会交流环节负责陈述辩解……总之,学生成了英雄,他们拥有英雄的自由,但也承担各自角色的责任。教师为辅,扮演“NPC”,在各工会遇到疑难困惑时进行指导,解放教师的“主角光环”,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次项目完成都有时间限制,各工会先进行PK,“NPC”进行量化,量化的体现如果用分数对学生来说并不是特别吸引人,甚至可能令人生畏,但班级设置排行榜,在排行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或者工会获得一枚数字徽章,却是一种奖励和乐趣。它能直观让教师和学生了解知识传授掌握的进展情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获得经验值、排行榜上的排名,或者数字徽章,从而取得季度奖励,以增加对他们的激励作用。这些奖励包括作业考核合格、获得额外学分、参加有趣的活动,或被允许不参加测验(因为该项技能的掌握情况已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被证明了)。排行榜的奖励和进度指标使学生保持动力,为其提供成就感,建立信心,并鼓励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主动权。

2.实践动手“虚拟化”

电子专业课程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能力要求,具有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学生遇到这些毫无感情的元器件,装配过程需要半天或一天,教师的模仿前面讲后面忘,导致他们昏昏欲睡,兴趣乏乏,做出来的产品也是漏洞百出,故障甚多。“互联网+”实践将仿真软件与工位实践虚实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如在电动机正反装双重连锁控制接线环节中,先通过点击单一器件的实物图,掌握各触点的作用;再用动画对电路图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理性分析各开关对电动机控制的过程;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电路图指引线的顺序进行模拟接线,准备找到各个触点;最后是对故障电路进行排故,灵活运用所学,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查到故障的症结,并作出快速的反应和选择。这一系列的“互联网+”教学过程先于工位实践,先通过仿真软件装配让學生对整个环节都有所了解,既减少了意外装配故障率,又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积累这样的经验,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冷静稳定地进行实际问题处理。

(三)“互联网+”课后互动

基于互联网教学空间的课后互动是另一个学习主阵地。教学空间的建立,可以促使学习走向民主、开放,让师生、生生多变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旨在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新模式。教学空间建立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1)丰富教学资源包。包含教师课堂的教学课件、相关的视频、Flash动画等,运用于学生课前预习的同时也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温故知新,开发第二课堂。(2)学习最大乐趣在于交流沟通,对于课堂上掌握模糊不清的新知识,探索学习过程发现的新疑惑,认知结构上的重难点,学生在教学空间交流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相互讨论。当然教师作为指路的航标,控制舆论的导向,对学习上的疑难困惑及时点拨,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成就感;同时还避免了学生阶段的害羞、不敢表达等特点。

另外,教师利用互联网对电子专业课程建立题库,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智能组卷,并在师生互动教学空间布置试卷。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考核,完成后会立即自动进行评价,并生成分析报告,系统会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自动推送分层练习。学生做错的题目也会被自动收入在学生平台的错题本内,并按照知识点进行分类,方便学生反复巩固掌握一般的知识点。通过精确定位学生每一道错题背后的原因,只有了解错题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准提高成绩的方法。

三、结语

“互联网+”教育是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便于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学习习惯,符合个性化的设定,如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具有较强的“柔性”。虽然在使用过程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完善,教师信息化手段的熟练掌握,相信未来会有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混合学习方式,师生间的教与学进行了无缝连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各自的优势特点,使一体化教学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检验,最终体现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上。

参考文献:

[1]徐登,左亚旻.高职院校创客教育实践探索:以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8(1):244-245.

[2]白蕊.“互联网+”时代中职基础课教学设计创新的探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6):117-119.

[3]魏甜甜,陶丽萍.基于“互联网+”平台下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以《电工电子学基础》项目教学为例[J].科技风,2017(15):47.

[4]李丽红.“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8):8-9.

◎编辑 鲁翠红E285841F-C4CB-4944-AA31-DB1850086BE1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