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机到契机

2022-05-09 02:16萧文亮
艺术评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当代性中国画传承

萧文亮

摘要:文章从中国画创作的动机和契机入手,结合笔者的学习和创作,引出传统技法与当下绘画的关系,讨论如何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绘画专注于山水、人文,既是对世界的展示,又是艺术家心灵的智慧,其中包涵了无穷的智慧,也融入了无穷的哲理。绘画作品除了表达绘画者内心对世界的感悟之外,更是追求画作的趣味、旨向。中国的传统文人喜欢寄情山水,用笔墨描绘景语与心语,于朴中见真,于雅中悟道,展现出内外统一的美。在感官外在之美的同时,将自身的思考融汇于笔下,彰显出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如此一来画家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思想也凸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画  传统技法  传承  创新  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7-0041-04

中国画创作的动机到契机,这是笔者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命题。艺术创作是人对世界的本能冲动,因此是一种纯粹的“动机”;而如何将动机转换为实际的创作则需要“契机”,本文以此二词为核心,从绘画的实践出发结合自身的创作与作品解析来探讨中国画的当代转型问题。

一、作品的艺术“动机”

好的作品是能唤起同理心和感通力的,艺术感染力即民众的接受与认同。所以,研究艺术作品的“动机”则是研究该作品的生命力。通过艺术家的“主动分享”与他者的“主动接受”,获得一种“文化共享”的精神。从创作上来说,本能的创作欲望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便能成就一个好的艺术家和一部好的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专注于山水、人文,既是对世界的展示,又是艺术家心灵的智慧,其中包涵了无穷的智慧,也融入了无穷的哲理。绘画作品除了表达绘画者内心对世界的感悟之外,更是追求画作的趣味、旨向。中国的传统文人喜欢寄情山水,用笔墨描绘景语与心语,于朴中见真,于雅中悟道,展现出内外统一的美。在感官外在之美的同时,将自身的思考融汇于笔下,彰显出艺术家的真情实感,如此一来画家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思想也凸现出来。我们通常会说,一个画家的作品浸透着他个人的修养和格局,彰显着传统文化中遵循的“道”的精髓。从现实主义加古典审美的学院派到潛心民间,笔者的艺术道路可谓是发至初心-刻苦专研-精心指导。对绘画艺术的喜爱是“动机”,到美院来求学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立了目标计划、研究方向也是“动机”,感叹于何家英教授画的人体曼美曼妙并获得指导也是“动机”。现在来看,做艺术家是需要无数“动机”推动而成的。

二、从动机到契机的辩证关系

创作创新都不是凭空来的,需要大智慧。日常情态如何与传统相呼应,需要的是聚焦经典之美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的创作如何从动机转化到契机的过程。尤其是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有了很好的动机,如果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无法完成动机到契机的转化。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受世界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当代社会走向了一种多元格局。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消费文化呈现出质的改变,艺术创作不自觉地、必然要走向一种大众、通俗、实用、迎合的审美倾向。所以,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到21世纪初,曾经大量出现感官体验和欲望叙事的艺术作品,中国绘画这种追求雅致和情趣的艺术展现逐渐成为小众,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无限夸张和刺激的“后现代”之作。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质疑、对于经典的解构,开始不断上演。精英艺术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贬义词,“雅俗共赏”变成了“雅俗不分”。艺术狂欢中,普通人的日常经验逐渐被放大,思考仿佛与艺术无关。这样的现象自然会引起文艺创作的改变,尤其是传统书画创作,究竟是该为了吸引眼球,还是该继续坚守在传统风雅中?优秀的中国画家要有对传统国画的准确把握和积累,更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勇气。唯有如此心境才有利于聚焦经典之美,创作佳品美作。如倪云林先生的《苔痕树影图》,结构奇巧,笔法丰富,在枯湿浓淡的变化中渗透着传统禅学理念,显得高远而深动,通畅而淋漓,内敛而雅致。如李可染先生的画偶有飞白,古拙轻盈,是中国文化修为的体现。再如徐渭的作品点画干净,线条刚劲,无不在线条中显示出作者的厚重、凝练。如果我们能从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出他的心性,感受到最真实的生命状态,那这样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就称得上佳作,每件作品都是作者与众不同的面貌。心灵不受外物拘束,笔墨技法升华到自然而然,归于“真”,就能到达艺术的最高境界。

一直以来,笔者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文艺创作是否能真正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做到如罗兰巴特所讲的零度写作。但从创作、研究、阅读、阅历这些东西的积累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是不太可能的。从出生那一天起,我们的一切都被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这个烙印从先辈到祖辈再到父辈,然后传承到了我们这里。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流露出来的都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要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展现独有的诗情画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迷失了方向、成为市场的奴隶,这一提法就是针对现在过多强调文艺的商品属性而提出的,唯票房、唯收视、唯码洋、唯点击率。这些只注重商品价值而忽略了核心价值的文艺作品,不仅对于塑造中国形象毫无帮助,反而因为缺失了精神内涵而影响了受众的审美观。看多了这些平庸无趣的东西以后,就不知道好的东西好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了。我们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同样也是如此,学习的东西都是平庸的,又如何能创作出高水平的。绘画工作者也是如此,思考的或者说接受的都是平庸的,又如何能评判得出什么是好的。所以,什么是好的,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就必须回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来,学习传统经典作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把自己的眼界提高,把自己的水准提高,只有知道了经典本来的面貌,才能知道非经典与经典的差距。所以,从动机到契机就是要回到我们古典文艺理论的角度,并从当下的实践出发,挖掘中华传统文艺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

三、作品创作的各种因素与机缘

(一)保持创作欲望

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追寻的是自己的内心,如何保持良好且正确的创作欲望很重要。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比较深。一是道家文化讲求虚静其心,这是中国文艺创作心理的开端。我们常常会有误解,认为儒家才注重人格的修养,而道家不注重。其实,和儒家一样,道家也很注重人格的修养。两者不同的是,儒家注重外在形象,公众形象的建立,比如君子和小人的公众形象。道家则关注内在的人格修养,所谓虚静其心,就是要排除杂念的影响,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儒家要当君子,内圣外王,要建功立业。道家则要做隐者,要清静无为,体悟生命的真谛。从这一点来讲,对于中国传统的文艺创作来说,道家的影响力更深远。因为艺术创作,并不是儒家讲的“辞达而已”,更要接近心灵的自然,人格的自然。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来看,道家的人格主义和儒家没有冲突,反而因为内心虚静才能真正地内圣外王,而心静后的纳万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创作的创作心理。

二是道家文化讲求以真为贵,这是中国文艺创作及批评标准的树立。道家讲求以自然为法则,以真为贵,这种非功利的思想才是中国文艺创作及批评的根本,滋润了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意境。有学者指出,道家思想滋润了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想象力,这一点我们都有所领悟,庄子思想中那些肆意盎然的想象,那些大智小知的辩论,那些庄周梦蝶的逻辑,都是艺术想象力的来源。我们试想,有哪一部文艺作品不是因为情感的真实而打动了我们,不是因为创作者品质的纯真而感动了我们,创作的目的就是要发掘现实生活中可感可知的这些真,并让这些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推崇。所以我们说道家文化给中国文艺创作提供了最宝贵的“真”。

三是道家文化讲求言外之意,这是中国文艺创作及批评的最高境界。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不是说道家不注重语言,而是说道家更看重言外之意。中国古典文学及文学批评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言少而意丰。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乃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境界。司空图大力倡导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正是中国绘画及绘画批评发展的一个至高境界。

(二)从古典文艺理论中提取当代价值

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古典文艺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及体现就是: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在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并不是天然发生的,并不发生于血液当中,传承不天然遗传,创新也不因为时代自然而新。因此保持足够的思考、学习和敏感性对于创新是必要的。笔者常常参加一些以年代命名的展览,年龄并不绝对代表画作面貌的创新或者品质。这一代人不代表自然而然就会比上一代画得好,画的好坏依然是取决于思维的宽度、广度、深度。八零九零后的人,知识结构依然可能是单一的乏味的,而五零后的人不见得知识结构就全面,所以对当代发生艺术事件敏感而富有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在创作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少时学画学老成,其实就是对传统的临摹与体会,磨墨全是磨炼。一切趁年少啊=,若无锐气便少精进,待到中年,学了套路人情,出入圈套混迹江湖,失去真挚,既无锐气也无精进,那就真的成为一个二三十岁的“老年人”了。“风物故山最亲切,少年画到白头时”,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是最大的修行了。

“中华美学精神”中,技近乎道很重要。创作作品时,深入完善过程中各种随机的调整,都是技近乎道的体现。常有“第一笔”最不好画的说法,落笔前得经营。不管怎么经营,高古清奇也好,纯净朦胧也罢,技进乎道。技术问题总归要解决。讲所有的问题,最终都落实到解决技法层面问题上的东西。正所谓第一笔下去就要画完。创作的经验都是从每一个已经完成的作品中得来的。画面完成的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次数多了就得到经验了,慢慢地内容就丰富了,信息量就大了。徐冰老师曾在讲到素描的长期作业时说过:“画好大卫的头像,顶得上画其他的几百张素描”。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笔者认为能画长期作业或者把一件作品画到极致,都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品质。技术训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所有的状态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技”来实现。

在创作的时候创作契机是隐蔽且随性的。如何大胆落墨,长期的练习很关键,每一次的练习都别怕画错。笔有误笔,墨有误墨,画错了画失误了可以顺势而为画下去!失误有失误的妙处,要有不断探索进步的精神。不一定每个阶段都有发展的方向,但是中间过程肯定有所收益。

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力避习气。知道第一笔怎么画不容易,反过来讲,第一笔老是画成一样就变成习气了,画得久了就积习难返了,习者需禅定。能发现陌生感觉的好,是救人于水火的良药。一种技法套路了、模式了,除了有习气以外,还会陷入炫技的状态,炫技难免会俗。所以常常写生是有好处的,可以训练一双慧眼,透过事物外在看内在的慧眼。注重写生,写出“生意”,生机勃勃,生气盎然。写生最难的是走出去。因为技术的发展,现在好多艺术家出来都不画,拿个相机拍拍拍,回家再比着照片画,或者画个速写回家再重新勾。一个是抄袭照片,一个是抄袭自己的感觉,都不如现场直接写生来得痛快。行旅的記录,是一个非常好的写生实践,所见所忆所闻,或日记当时,美食当下,或经年之念不忘重写,美人兮美景,记录在片笺尺素,好事丹青有涂抹于随身笔记,总是心痕印迹。都是不错的选择。

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思潮波澜起伏,文艺现象日新月异。构建中国文艺创作话语体系,既要分析传统文艺思潮发展之线索与趋势,又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找准新的创作生长点。

(三)“随缘”“自由”——禅的智慧

无锡的山麓、园林、湖水、景色与人文不用多置辞,是历来画家艺术创作师造化、师自然的源泉,更是无锡的自然与文化的重要名片。古人对久居之地的描述已多见于笔底纸端:本土的顾与倪,以及从历史和地理完整表述了江南之境的元明四家、金陵诸子、常州南田、湖州子昂、徽歙诸先贤,沁润江南千年,经纶文章,丹青笔墨早已使其超越地理意义上的江南。而这些作品,从来都是随缘、自由的。宋元以来,江南地区的绘画在这一时空格局中,被赋予其特殊的文化意义,既是地理与文化融合与结合的产物,更是文学艺术的地理勾勒与架构。从江南生发出去,艺术家不受世俗观念桎梏,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所处的心境,抒写美景,抒发心中浩然之气,这就是禅的智慧。艺术家若不能常投身于山川自然之中,得景中之“趣”,绘画中之“道”,就不能说得到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不可以追求是人生的“随缘”,是精神的自发,是精神的真挚之美。同时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为和技术,有的中国画家能浸淫传统绘画几十载,成就了深厚的绘画艺术传统功力,在诗文、书法等文艺方面皆有较深的造诣。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形成颇具特色的笔墨个性语言:魏晋唐宋、南帖北碑、庙堂山林、阳刚阴柔尽收于眼底,并加之以现代的艺术表现;用笔纵横捭阖,用墨浓淡晕化,风格碑帖兼蓄,水墨交融。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这些才是真正的从动机转换到了契机。

对“禅”的修为有规律可循,但因人而异,并无定法,与艺术创作同源。有技可循,却不拘泥于技。所以,我们常说,禅的修为要的就是一个“当下”,一个“真实”,一个“突破”。任何一个“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创作者自己独有的,把握好这样的“当下”,然后回归到自由中,实现自我突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自我的惯性中,不断创新。禅道如是,画道亦然。以笔者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谈,在专业院校学习的期间,有很多的注重传统的老先生,他们的笔墨功夫特别好,传统功力深厚,其作品不乏上乘佳作。但也有很多年轻的教授,他们可以借用西方艺术的视野,加上中国传统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立体透视与写实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新时期的中国画风格。无论是坚守传统也好,还是创新独特也好,最重要的还是要将禅的精神一以贯之,找到当下与传统,现实与创作之间的结合点,才能有好的作品。正所谓洒脱却有度,自由却有章,坚守却不拘谨,便是内外如一,创作佳境了。苏东坡创作《寒食帖》时的悲壮,颜真卿创作《祭侄文稿》时愤懑,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悠闲,便是对“当下”“自然”“空明”最好的诠释。在“当下”的“变化”与“突破”要求艺术家善于把握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情境。

四、从传统到当代的转换核心要素是空间

中国绘画寻求一种空间意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空间意识就是心灵的空间,是作品使观者产生的心灵涟漪,既不是科学理论中的“视觉”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幻觉”,而是艺术与人交流的“心印”。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画创作,有相当一部分画家还是非常注重传统的,以传统技法、笔法为根本,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又接受了当代艺术理论的熏陶,使得他们的作品超越了作品本身的平面性,既有延伸感,又很空灵。还有一部分人放弃了传统的实少虚多的布局,多用浓墨粗点,丰富了明暗层次,虚实的变化充实了作品的体量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绘画的空间表达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

空间意识的表达,更需要画家注重绘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南山,武陵渔夫所追寻的桃源,以及一切诗和画面描写的自然景象,都可以算是在灵魂里放光明的自然。要使绘画从描写上升到艺术,空间构成更为自由,就需要寻求自身感受与思维新秩序的组织和重建。“书”与“法”融二为一,“书写”文字不仅以二维的空间形式存在,而是将这种意识与传统的“意在笔先”统一起来,成就一种崭新的艺术空间观念与形式。这样一来,对于画家个人品格的要求更高,如果没有对中国画传统的准确把握和积累,这样的嘗试就会落入怪异之流。空间意识的运用也常出现在绘画中,中国传统书画不分家,如果能继续发挥空间表现的内在规律,将会为书画的发展树立新的典范。

传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传承是将传统内化于心,同时要找到创作的动机,保持创作的欲望,而契机则是在创作中发生的各种随机的点,好的契机可以催生新的动机。只要能保持创作欲望不枯竭,时刻从生活中获取灵感,注重生活的启迪与启发,那么在从动机到契机再到动机的过程中,就不难产生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孙薇.孟子人格美学中的美善关系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李晶.朴中见真、雅中悟道[N].人民政协报,2020-10-31.

[3]王冕.论当代意象油画中的禅意获得路径[J].铜仁学院学报,2014(02).

猜你喜欢
当代性中国画传承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书画名人汇
《工业备忘录》创作谈
新工笔绘画中色彩的当代性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