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2022-05-13 23:24孙丽瑶岳凯平于淑春吕铁英莫显红徐振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教育方式生物教学

孙丽瑶 岳凯平 于淑春 吕铁英 莫显红 徐振军

摘 要: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增大。许多负面影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我们不得不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因此,开展环境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对环境教育实施策略进行思考,以期为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4-0113-03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环境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且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1]。

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他们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渗透环境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使青少年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做出贡献。

2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真正伤害人类的是人类自己,而不是任何敌人或虚幻的魔法。正是因为人类本身,造成了世界上无数生命的悲剧。”这是蕾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对人类发出的警告[2]。然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时候却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严重危害生态平衡,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热带雨林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我国也同样存在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草原植被退化、风沙肆虐、水土流失和土壤荒漠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工业废气废水的违规排放导致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环境问题已经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同时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实践证明,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因此,培养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迫在眉睫。

2.2 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个性行为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对身边事物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初中生变得更加感性,对生活充满热情,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同时,初中生不再墨守成规,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地认识事物,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积极参与全球变暖、濒危动物保护等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的讨论。然而他们受到现有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制约,思维不够成熟,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会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因此初中阶段是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3]。教师应利用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热爱,因势利导,让学生从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中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与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引领学生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2.3 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学是与环境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做到“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4]。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其中着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以及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章节中都涉及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环境教育。

3 环境教育渗透初中生物学教学的举措

3.1 立足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贯穿初中生物学教材

课堂是教学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与工具之一。发掘生物教材进行环境教育是其渗透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将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6]。通过设计环境教育案例,在讲授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将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生物课堂。

当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进行讲解时,学生可以在学习植物特征的同时,了解绿色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绘的是藻类植物生长于温度适宜、阳光明媚的春天,在西湖中大量繁殖的自然景象。藻类植物因具有积累油脂,生长快、周期短、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等特征,是生物柴油的良好原料。同时藻类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生物柴油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又如,苔藓植物的叶片仅由单层细胞组成,这层细胞很容易被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侵袭,威胁到它们的生存。因此,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再如种子植物发达的根系具有保护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7]。绿色植物均可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时,学生获悉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方面作用重大。如果动物的种类和数目锐减,绿色植物的生存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譬如有人说,“如果地球上的蜜蜂消失了,便不再有繁茂的植物”,可见人为捕杀或者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会破坏生态平衡。从这些实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在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时,我们认识到呼吸道对进入肺内的气体有“净化”功能。然而,这种呼吸道的清洁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保持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清新与洁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频发,严重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因此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是目前国家治理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8]。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介绍了酸雨、重金属污染、水污染的成因及其对生物的危害,这些都是开展环境教育的良好切入点。教师应在课堂中将环保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树立环境保护观念[9]。

3.2 结合实践教学,多途径开展环境教育

生物学科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初中生来说,由生活作为切入点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使用醋酸模拟酸雨,通过观察种子萌发、幼苗的生长(叶片变黄、萎蔫甚至死亡)和小鱼的生长状况,更加明确酸雨对生物造成的不良影响,树立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观念,真正将环保认识转化为行动[10]。

初中生物学课程中还设置有调查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的“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内植物,并进行分类、挂牌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美好校园的同时,自觉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观念。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发现现象,理解其背后的知识与原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环境意识,经过一次次的探索实践,才能真正将环保付诸行动。

3.3 寓教于乐,组织环境保护相关活动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只是所学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知识整合传授给学生。然而更多的事实却证明,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对其产生无穷的兴趣。环境教育作为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只有通过多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乐于了解,主动获取环保知识。随着现代信息网络高速发展,人们获取环境保护知识的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阅读环境保护相关图书,如《寂静的春天》《不愿面对的真相》等,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电影《迁徙的鸟》《鸟瞰地球》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养成科学保护环境的信心和热情。

此外,还可以通过结合环保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和地球日等重要的环保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环保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或者通过征文大赛、黑板报、墙报等活动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组织清理校园内垃圾、回收废旧电池、旧衣物变废为宝等志愿活动,给学生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从点滴小事做起,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11]。

近年来,国家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公民素质与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然而,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懵懂的特殊阶段,仍需正向引导,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真正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开展环境教育应以生物课堂为载体,以生物学教材为基础,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环境意识培养与生物学教学有机地融合,以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专业知识,产生爱护环境情感,造就环境保护的行为,最终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12]。

——————————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2020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陈绍清.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8(78):239-239.

〔3〕吳萍萍.初中生心理发展对德育实效性影响探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6):112-1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康建芳.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23(02):134-135.

〔6〕周娉.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探讨[J].考试与评价,2021,22(02):31.

〔7〕马俊霞.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途径[J].考试周刊,2021,15(26):133-134.

〔8〕张静.探寻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新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2(10):109.

〔9〕吴志强.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6(27):181-182.

〔10〕李志明.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06):224.

〔11〕刘艺园,宋东慧,崔浩前.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现代交际,2020,34(02):206-207.

〔12〕田言岩.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才智,2020,20(13):102-111.

收稿日期:2022-01-17

通讯作者:徐振军(1965-),男,内蒙古赤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Y22130);赤峰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138017);赤峰学院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cfxyfc201847);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项目(CFXYYLXKB202102)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教育方式生物教学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