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效果比较

2022-05-14 06:58安云翔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诊断效果多层螺旋CT

安云翔

【摘要】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1月- 2021年9月收治的68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患者入院后均接受MSCT和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  MSCT与DSA检查的内膜瓣、真假腔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SA检查相比,MSCT检查的内膜破口、受累分支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检查的灵敏度高于DS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明显优于DSA检查。结论  与DSA检查相比,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高,且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9--03

主动脉夹层是常见的严重主动脉疾病,是指人体主动脉的内膜撕裂后,腔内血液经内膜破口流入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血管长轴方向不断扩展,最终形成动脉真假腔病理改变的病症,具有起病急、突发剧烈疼痛及肢体缺血等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主动脉夹层早期死亡率较高,约有33%的患者在24h内死亡,约有50%的患者在48h内死亡,病因多为主动脉破裂,可能与主动脉结构异常、主动脉壁张力增加等因素有关,患病后呈肩胛区疼痛、面色苍白及剧烈胸痛等表现,未及时诊治则危及生命。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主,其可直观地观察血管内部情况、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仍存在创伤性大、辐射强及价格昂贵等不足,不适合基层医院推广[2]。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是一种可同时获得多个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其具备无创操作、成像快、分辨率高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比较MSCT与DSA检查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1月- 2021年9月医院收治的68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8~75岁,平均53.14±5.28岁;病程3h至2d,平均1.23±0.28d;体质指数19~26,平均23.54±0.26;合并症:冠心病15例,糖尿病18例,高血压19例,动脉粥样硬化16例;症状表现:胸背部痛17例,前胸部痛17例,上腹部痛16例,腰背部痛18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术后经病理诊断确诊[3];②既往未接受相关治疗;③病程≤72h;④呈前胸部痛、上腹部痛及胸背部痛等表现;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伴恶性肿瘤、心肌梗死;②造影剂过敏;③肝、肾功能障碍;④伴脑血管病变、传染性疾病;⑤各种原因引起图像质量不合格;⑥伴风湿性疾病;⑦精神病史或患有精神病;⑧中途退出研究。

1.2  检查方法

1.2.1  DSA检查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生产厂家:荷兰飞利浦公司,型號:Allura XpermFD20)进行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注射100~120ml碘海醇对比剂,控制注射速率为20ml/s,利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左侧股动脉,置入RH、4FCobra导管及导丝,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放置于主动脉处进行血管造影,明确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头臂干开口以及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瓣、破口数,做好详细标记定位。图像处理:完成图像采集后,在aw工作站中上传扫描数据,三维透明重建主动脉可疑病变区域,最终获得3D-DSA图像。

1.2.2  MSCT检查  采用64层螺旋CT机(生产厂家:西门子)进行检查,合理设定参数:电压为120kV、电流为300mAs,螺距为1.5、层厚为5mm,转速0.4s/r,矩阵为310×256。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上举双臂,肘关节呈90°、放置于头部两侧,充分暴露胸部、腹部,从主动脉3cm处-耻骨联合上方为具体扫描范围,患者血管成像检查前注射50ml碘海醇对比剂,控制注射速率为5.0~5.5ml/s,借助人工智能触发扫描系统进行检查,控制扫描阈值为150~160Hu,监测追踪气管交叉下方层面胸主动脉内对比剂浓度,实际扫描时若监测区域有假腔存在,则需手动触发扫描系统。图像处理:在Siemens Wizard工作站中上传扫描数据,后图像处理技术涉及容积再现、去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

1.3  观察指标

(1)主动脉夹层显示情况:统计主动脉内膜瓣、真假腔、内膜破口、受累分支的检出例数。

(2)诊断效能: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并以术中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MSCT和DSA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查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主动脉夹层显示情况比较

经病理诊断显示,实际确诊内膜瓣40例,真假腔40例,内膜破口120个,受累分支数110条。MSCT与DSA检查的内膜瓣、真假腔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SA检查相比,MSCT检查的内膜破口、受累分支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效能比较

68例患者经过病理诊断确诊主动脉夹层61例,非主动脉夹层7例。与DSA检查比较,MSCT检查的灵敏度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结果与病理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且远高于DSA法,表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见表2。

3  讨论

MSCT检查用于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多种优势:①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等,重建薄层图像后,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病变情况,明确主动脉夹层的分支受累情况,清晰显示血管周围结构、血管壁、血管腔内部及血管形态结构,为病情确诊提供依据[5]。②MSCT技术以曲面重建技术为基点,可充分显示全身血管情况,产生新的体层图像,明确动脉瘤的累及范围、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等,利于准确判断主动脉夹层的分型、真假腔的关系[6]。③实际诊断时,借助容积再现技术可明确解剖关系,以各种成分比例为基点,切实完成像素分类,由于不同组织的着色不同,可清晰显示不同灰度的频色,空间层次感良好、三维空间立体感较强,避免多组织结构重叠现象;另外,还可清晰显示内膜瓣状态,通过密切观察血管壁钙化情况及血管分支和走行,有效鉴别真假腔,快速了解主动脉解剖信息,明确主动脉分支血管与夹层间的关系[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DSA检查相比,MSCT检查的内膜破口、受累分支检出率更高,表明MSCT检查可尽早明确病情、避免误诊或漏诊,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MSCT检查的灵敏度及一致性高于DSA检查,与周立强[8]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MSCT检查可提高诊断效能、明确疾病情况,达到预期诊断效果,具有临床实践价值。

综上所述,与DSA检查相比,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高,且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胡高峰,邢杰,张晓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2021,28(5): 720-723.

[2] 夏军,张博.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 6(14):121-123.

[3] 刘文冬,刘斌,吴礼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處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口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20,41(4):399-402.

[4] 王晶,陈文宽,张可.320排CT在胸腹主动脉夹层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2):113-114.

[5] 苏钦,陈丽珺,谭知零.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其与DSA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9):80-82.

[6] 姜红涛,刘华磊,彭培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西藏医药,2019,40(1):27-28.

[7] 陈粤聪,黄友清,陈伟师.超声心动图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胸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22):37-39.

[8] 周立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中的诊断性能及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6):1615-1617.

[2021-11-08收稿]

猜你喜欢
主动脉夹层诊断效果多层螺旋CT
D—二聚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对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应用价值研究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主动脉夹层”为何如此凶险?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