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理论的高校经济困难生认定体系研究

2022-05-15 01:14袁庆华陈红李芸博赵佳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认定评价体系高校

袁庆华 陈红 李芸博 赵佳

【摘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存在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个别大学生可能因为特殊原因返贫致贫,部分大学生还可能因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出现经济相对困难的情况。这些困难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学业和个人发展。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经济困难生的科学认定是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关键,目前高校经济困难生认定方式缺乏科学性,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困难生的经济困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模糊理论建立的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进行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认定。

【关键词】高校  经济困难生  认定  模糊理论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4-0169-03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同时还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存在显著差距,“低收入人口”群体、“易返贫致贫人口”群体和“欠发达地区”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大学生经济困难现象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尽管当前高校大学生中经济绝对困难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但是个别大学生可能因特殊原因返贫致贫,部分大学生还可能因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经济相对困难现象,经济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其学业和个人发展的障碍。本文将特殊原因返贫致贫的绝对贫困和因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经济相对困难的大学生,统称为高校经济困难生,且在研究中不进行分类研究,仅把“返贫致贫”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作为认定体系中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考察和研究。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以下简称《意见》)中将“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还明确了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其中之一就是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高等学校经济困难生资助政策和措施日趋完善。但在实践中,由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消费支出水平均较过去发生了显著变化,现有高校经济困难生认定方式存在的标准不统一、不规范,认定材料真实性验证困难,认定程序的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影响了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脫贫攻坚成果”的目标实现。

二、研究现状

关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国内学界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方楠(2009)运用模糊评价系统对困难生认定标准进行研究,对家庭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李琳(2011)通过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将影响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多个因素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再进行量化评价,有效地克服了主观评价对经济困难生资格认定的影响。王林(2014)为避免认定过程主观因素的影响,提出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王贝贝(2017)采用四级评议、三方监督、两层教育、一层调研的方式,充分调动了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张润华(2018)提出在认定困难生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采集认定困难生的有关信息,为快速有效获取有关认定信息提供了参考。但上述研究在数据采集、主客观评价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信息采集不全面、评价不客观等现象,影响经济困难生认定的客观性。截至目前,资助工作研究和实践尚未形成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认定方法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在困难生资助的实践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结果经常受到质疑。从被认定为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调查和对其群体认定结果的无记名调查来看,学生对这种认定方式往往是保留意见的接受,认为部分学生不应该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

因此,本文只考察因为经济因素产生的经济困难学生,着重探讨运用模糊理论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格认定。

三、问题分析及研究结论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学生可支配的消费支出来源主要是家庭,因此家庭经济条件是主要的评价指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地居民家庭实际收入差距较大,因而在考察家庭经济条件时,还需引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在比较的基础上获得对家庭经济条件的客观评价。高校自身的经济情况以及给予学生支持的力度存在差异,地方财政配套扶持的力度和社会捐助支持的力度也都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实际影响着学生的可支配消费支出总量,因而在考察评价指标时也应列入考察范围。学生个人消费习惯基础上形成的可支配消费支出水平客观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学生经济困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文也将此作为考察因素,列入考察范围。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涉及因素较多,而且不同因素之间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借助模糊理论和模糊评价体系,对涉及认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梳理,确定不同指标所占权重,最终形成模糊评价的结果。

依据模糊理论原理,首先要确立参与经济困难资格认定的各项指标以及各项指标的评语,其次是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不同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学生个体各项指标评价得分,依据得分情况判定学生经济困难情况及等级。即确立如下模型,设立两个有限论域:U={U,U,U,U…U},V={V,V,V,V…V},其中U代表指标集,V代表评语集,则有论域U、V构成一个模糊评判空间S={U,V,R},其中R 是从集合U到集合V上的一个模糊变换关系。于是在论域空间S上,模糊综合评判的模糊变换关系就表示为X·R=Y,其中X、Y分别是U、V上的模糊子集。

经济困难从成因上看主要是实际经济收入较低而实际支出较高,因此评定指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入及其与同类地区经济水平比较情况;另一类是支出及与同类地区及所属高校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比较情况。当然,为鼓励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优先受助,也把学生在校的基本表现及学习成绩作为参考指标,该项指标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类,并且赋予相同的一定权重。

指标集U记为A=(家庭收入、入校前后持续的社会支持、上年度认定资格、生源所在地市家庭平均收入水平、高校所在地家庭平均收入水平、家庭其他成员消费支出情况、在校消费支出情况、所属高校学生平均消费支出水平、班级评议、在校情况),评语集V为(V,V,V,V)分为四个层次,记为B,B=(特别困难、较困难、困难、一般困难)=(4,3,2,1)对应学生情况分别统计。B的得分是基于各个一级评判指标下的二级观测点对学生进行的模糊评价,得分反映其符合困难等级的程度。

一般而言,对各个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其权重系数的分配是因素集上的一个模糊子集,P=(P,P,P,…,P),通常称其为权系数行向量。

P=(0.2,0.05,0.05,0.05,0.05,0.05,0.05,0.1,0.05,0.15,0.05)

对某贾同学的评分统计如下:

表3

应用模糊评判I型函数,则有

Y=P·X

=(0.2,0.05,0.05,0.05,0.05,0.05,0.05,0.1,0.05,0.15,0.05)

=(0.65,0.06,0.18,0.11),由Y=(特别困难,较困难,困难,一般困难)=(0.65,0.06,0.18,0.11)可知,89%的同学认为该生经济存在困难,且有65%的同学认为该生经济特别困难,最终认定该生为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四、展望

本文对于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格认定,提出了詳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为客观认定经济困难生资格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模型。同时,该评价指标体系未涉及认定过程中经济困难生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本身也无法克服经济困难生认定信息的动态变化引起的认定结果与实际不相一致的现象。这些都将成为研究工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02版.

[2]卢若艳,秦雷.福建医科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调查[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29.

[3]李琳,卢中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层次认定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62-66.

[4]朱晓军,张丽桃,孙凌,等.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认定之我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0):68-73.

[5]王林.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认定机制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53-55.

[6]卢志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问题及其治理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6):90-93.

[7]杨中婕,冯朦,王研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认定模型的应用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16(1):34-38.

[8]王贝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工作模式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3):109-113.

[9]项家春,台永权,李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1):41-45.

作者简介:

袁庆华(1979年-),男,河南西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红(1978年-),女,江苏泗洪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李芸博(1993年-),男,陕西宝鸡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赵佳(1981年-),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认定评价体系高校
浅析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的认定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浅析我国交通事故认定和交通肇事罪之间的关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