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2022-05-15 01:14陈曌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协同

【摘要】深入探索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措施。创新创业的根本要求是“实践性”,建立科学高效的双创实践育人模式,确保高校双创教育取得实效,是高校强化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本课题旨在以“融合”和“协同”为切入点,鼓励高校结合自身特点、立足区域发展,注重以“思创”“专创”“职创”融合为建设理念,探索“社政搭台、企业入驻、学校服务”的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将生产性社会劳动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充分结合,从而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育人  融合  协同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举措研究基地(天津工业大学)2021年度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创新举措”专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YB20210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4-0187-03

一、引言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逐步阐明了创新创业教育要全面融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原则,和面向全体化、实现普及化的总目标,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开始进入全面探索和深入推进阶段。从实际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实践教学,决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败的重要一环便是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对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深入研究,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创新实效,探索科学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对持续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重要指导意义。

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发展现状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分步骤、分层次落地实施,高校均依据各自办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从提高学生双创基础知识与技能入手,在课程设置、平台建设、文化传播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一些成果,并陆续将关注重点推进到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主要表现在:第一,各高校建立起不同形式、内容、规模的双创学院和基地,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提供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进企业培育,深化产教融合,初步实现将理论教学与项目实际有效结合,服务师生共创及落地成果转化,孵化和扶持了一批大学生初创企业成立和发展。第二,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原则,吸引学生参与到以中国“互联网+”双创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代表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中,帮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双创理论知识,识别机会,捕捉商机,演练和实践创新创业想法,从而开展自主创业活动。

尽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日见成效,但与产业、行业的要求仍有差距。在教育理念认知层面,大部分高校对双创实践育人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的思考,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的交联性和互通性不高。导致双创教育价值引领缺失、学科定位模糊,创业教育仍存在被等同于企业家速成模式教育等情况,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实力塑造仍不是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主流。而在实践操作层面,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实效欠佳,高校实践教育资源来源相对狭窄,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数量匮乏,实践育人对象局限在少数创业典型,实践育人途径仅能扩展到第二课堂,实践基地运行与人才培养实施各自为政,且形式大于实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较为突出。

三、“融协”实践育人新模式产生的背景和必要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越丰富,越应该与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相结合,形成交融并蓄的建设理念。实现双创实践育人,仅仅靠创业基地建设和双创活动开展是远远不够的。要以“思创、专创、职创”融合为建设理念,积极探索“社政搭台、企业入驻、学校唱戏”的科学系统、协同多元、长效高效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将生产性社会劳动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1.“思创”融合,驱动双创教育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足之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培养质量和实效。作为涉及全要素、全链条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势必要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轨并行。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向,需要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利用思政教育蕴含的强大精神动力,厚植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将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起来,在双创教育中塑造学生服务国家、筑梦中国的思想品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承担历史使命、践行社会责任,逐步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品格。

2.“专创”融合,夯实双创人才培养根基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效延伸。专业领域的基础不牢靠,大学生就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可能性,更不可能孵化出优质的双创成果。在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实现专创交叉融合为目标,积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自身人才培养实际定位,充分解构并整合各门课程中的双创元素和概念,拓展双创教育资源,搭建科学高效的双创实践平台。这为扩展就、创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良好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思维与商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夯实人才基础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3.“职创”融合,扩展双创教育丰富外延

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双创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表现形式。随着高校与企业产学研联合体模式的不断建立,深层次的产业链创新不断发展,双创教育更应融入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教育当中。同理,社会实践是青年认知国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的理論政策讲座、志愿服务行动、扶贫助力攻坚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强化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与历史使命。将双创育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接触基层、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转变创新创业思维模式,从思考单一的商业运作上升为守护家国情怀,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体察民情民生的同时发掘市场痛点,更好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

4.“协同”育人,实现双创实践发展新引擎

双创教育不是“一枝独秀”,更不能“单打独斗”,而是一项协作共创的工程系统,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速腾飞。因此,双创教育中载体与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现阶段,双创实践过程与理论课堂衔接仍存差距,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与创业市场需求也尚不平衡;企业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活力,产品技术成果来源狭窄,创新团队组建缺少后续支撑;地方政府帮扶对接难寻重点,政策落地操作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抓手缺失,难以有的放矢。基于以上,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社政搭台、企业入驻、学校唱戏”的双创实践育人生态圈,是高校贯彻落实“双创”战略生动有力的实践,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更是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战略更新的必然需求。

四、“融协”实践育人新模式建立的主要路径探索

1.“思创”统纲领,“专创”做载体,“职创”促成效

首先,要将创新创业意识培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立足高校专业设置、学科定位、学生实际等特点,研发“思创”融合的工作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总体目标,强化落地举措,完善考核体系,优先在双创教育基础扎实的学院推行试点,形成多部门联动、校院协同的总体工作格局和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和校园文化育人的阵地功能,坚持德育优先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奋斗发展历程和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创新创业因素,树立师生双创典型,发挥榜样感召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看齐意识,树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

其次,创业创新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知识掌握和实践感知,启发学生感知社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创能力。要提高专创教育的融合度,不是要将创业活动“课程化”,而应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加强素质教育,将双创理论课程和实操项目贯穿推进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大方向与双创教育总目标的互联互通,实现教学资源的互补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情况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企业用工需求,最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设置企业出题,高校牵头,师生共建立项或课题的牵引方式,侧重学生发挥学科优势,放眼世界、增长见识,唤醒创新意识和激发自主研创精神,提高挖掘创业项目和解决实操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专创融合有的放矢,彻底解决双创实践效果与市场脱节,落地性不强的问题。

再次,要在双创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双创教育的融合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恰恰就是职创融合全面推进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课外科技文化等社团活动;校外各类社会实践等实操项目;国内外志愿服务、游访留学等拓展训练;职业生涯、实习实训等企业平台,不断强化学生认识自我、健全人格,提升科学素养和适应社会能力,在职业实践中转化知识技能、增强精神操守,培养担当自觉,以此强化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同,并让其成为生命中不断生长的基因。

最后,高校实践育人的施教主体是教师,不断加强和引领教师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思维和理念至关重要。要在高校中形成“专业+行业+企业”知识互补、经验丰富的融合型师资队伍,设置创新创业专岗,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定向培训、专题进修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创业素养与能力;也要吸收具有相关知识储备和行业背景的专家、企业家、校友、创业大咖等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分享自身经验与经历,激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心。同时,要丰富教师考核机制,创业创新教育业绩要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的岗位评估和考核录用的指标体系,创业教育的学术成果也允许分程度认定为专业领域的绩效成果。

2.构建多位一体、协同合作的“政校企”模式

第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重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占比,加强整个课程体系中各种实践环节的联系和衔接,鼓励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努力锻造人格修养,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乃至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搭建校企互通科研平台、建设双创成果转化通道、引进企业生产线等方式,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教育资源扩大化,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第二方面,加强学校和政府合作,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落地铺路,由高校发掘人才,激发培养潜力,同时提供技术支援,由政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接市场,助力初创团队加速发展,确保创业创新成果落地开花。第三方面,政企联合驱动区域人才引进,利用地区人才新政策,可以让创新人才对区域产生更多归属感,从而达到吸引人才落地,凝聚初创企业投身区域建设、生根发展的目的。同时,政府应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率先牵头,招募并鼓励社会各方积极设立创业项目,以第三方风投为平台,甄别初创项目的风险和机遇,评鉴创业成果的效能和前景,择优投入创业基金,并按期进行监督跟踪,验证资金使用效果,进而打造协同育人、多向互动的全链条式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常青,李力.高校“多维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滕智源.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2).

[3]谢羚,王显芳,牛小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机制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6(11).

[4]鄧欢,严敏.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

[5]商云龙,王芳,王陶治.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6]何斐然,李圆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

[7]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8]李云凤,闵晓阳,彭海伦.“思创”融合 四级进阶——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6).

[9]彭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

[10]刘婧姝,李金辉,宋青楠,钮后坤.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长效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3).

[11]杨倩,黎成茂,潘霞,李秀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究[J].高教学刊,2021(2).

[12]周昱英,纪海波.怎样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

作者简介:

陈曌(1985年11月-),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政工师、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