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施与构建

2022-05-16 19:50孙小巍徐长伟李晓房延凤唐宁潘文浩
民族文汇 2022年1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孙小巍 徐长伟 李晓 房延凤 唐宁 潘文浩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要应用到的重要教学模式,也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在提升自我创业能力与创新意识时,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材料类专业产教融合为背景,分析了目前材料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相应的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形式,将助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材料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80年代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2010年人们把新材料列入国家七大朝阳产业之一。由此可见,材料学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材料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本专业的牢固地位,更需要适应现代新工业革命对人才的各方面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同时需关注材料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等。

一、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类专业以让学生夯实材料工程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材料产品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具有解决与本专业有关的一般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人才培养的初衷,致力于培养毕业后能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的制备、材料成型与加工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近几年在国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号召下,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将办学思路转移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高校的材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如实验教学、科技方法训练、生产实习等。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可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校依托企业共同开展工程专业教育及新工科融合教育,形成招生宣传、专业协同共建、定向型培养、选择性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规划和人员需求提出意向性的专业共建(或人才需求)计划,同高校进行校企联合。同时,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选择专业,实现自身价值。该培养模式能够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科研资源、实验资源与企业工程资源的共享,达到高校、企业、学生个人的多方共赢。早在20世纪早期,美国、欧洲等工业发达国家的院校就提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三明治”模式等。

我国自90年代以来,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展了各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为我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协同育人培养过程中也发现存在诸如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教育经验,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明显滞后于新形式下对工科的发展需求,重视课本基础科研理论轻视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且可持久发展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从而为新经济条件下国家产业的更新换代升级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对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6]。

三、材料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缺乏应有的深度

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情况来看,近年来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合作基本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相互达成的人才培养协议,地方政府很少参与其中,这使得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力度不够。有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只是局限于框架协议的签订,并没有展开实质性的合作。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如果不通过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产教融合模式很难达到应有的推广深度。例如,在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合作项目的同时,地方政府很少给予融资支持,税收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即使高校和企业愿意协同育人,但无奈缺乏应有的物资和政策保障,导致双方在推进产教融合模式的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协同育人机制的推进也因此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由此可见,要大范围的推广产教融合模式,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效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

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需要“双师型”教师资源的支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但是,校方和企业方的目标却是不同的,高校需要借助企业这个实践平台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企业的目的则是要盈利。如果企业在于學校合作的过程中无法获取明显的收益,那么企业就会在合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时,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要有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也就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这是许多高校的在师资方面比较欠缺的。例如,部分材料类专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导致“专业课教师不专”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这就是使得教学内容有些空洞,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即使学生能到企业学习,但面对实际工作困难时也会表现得手足无措。

(三)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制度

许多地区的产教融合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实践平台比较少,难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发展需求,实践教学因此也受到很大的阻碍。由于发展力度不足,创新创业制度也不够健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解决,会进一步阻碍产教融合进度。例如,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稳定性,运营经费也严重不足,这些都容易使教育主体发生偏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注重的是利益,学校注重的是人才培养,两者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在对产教融合模式进行规划时,双方也会出现分歧,创新创业制度更是难以完善。如果不能对产教融合作出合理规划,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进程必然会非常缓慢。

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整个过程,并且在培养过程中是以新形势下的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模式,由于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经济目标是追求利益,因此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为了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组织保障:建立多层次组织管理机构,从顶层设计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通过设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优化培养方案,规划专项建设,遴选专兼职教师,组织实施教学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特色教材编制等工作。

(2)利益保障:主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企业实习、联合攻关等几个方面来挖掘企业协同育人的驱动力,如为行业培養人才、为企业降低成本、为企业创收等,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制度保障:通过制定系列化的校企协同育人的规章制度,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的常态化与规范化管理,明确高校与合作企业及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的责任,通过制度保障与合作企业搭建利益共同体。从而为产学教研的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二)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高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新经济条件下区域与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强与行业内大型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依托大学的省部级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先导,以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突破点,重点强化建设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构建与材料行业产业链对接的教学体系

根据行业需求和技术革新导向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增强职业素质为主线,构建与产业链结合紧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二级专业的知识点为重点,向一级学科拓展,向专业方向深化,强化专业课程行业特色,建设特色教材。强化科研与教学互动,鼓励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引入课堂。按照材料组分—材料合成与加工—材料微观组织与结构—材料性能—工程应用的基本规律,构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验”的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特色鲜明、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精品课程体系。

(四)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且工程实践能力要以产业需求和产业的更新换代升级为根本,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的共同资源和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能够接触到企业的产业需求,了解产业单位的用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素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仅是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科研攻关项目的孵化基地,产学结合,以产业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和专业建设的加强。同时,高校可对企业学员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的集训式培训或在职教育式培养。这种深度融合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新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促进新形势下社会产业的更新换代升级。

(五)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人才队伍

目前,大部分高校师资均偏重学术型,造成了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只重视基础研究轻科研成果的转化,重视课本理论教学轻工程实践,重视学历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在新经济条件和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下,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还须要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要积极鼓励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向深入企业加强工程能力的提升,同时高校要接受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课程或者专题的讲授,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促进校企之间建立以产业需求及产业更新换代为中心的技术联盟,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学、科研、实验室及工厂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学校科研项目能够到企业中进行小试、中试乃至产业化。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师资协同培训,有效提高校教师们的工程能力,加大“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培育力度。

五、结束语

随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提高,材料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造的力度加大,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及时进行信息共享。企业掌握着市场的最新资讯与最新动态,高校可从企业获得与产品相关的最新信息、市场信息以及创新契机;高校还可从企业处及时获得对毕业生的用人满意度;同时,高校可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为在校学生做相关讲座,将企业所拥有的工程教育资源充分应用。对于企业而言,通过高校可以获得学科前沿信息,并将高校的科研创新成果转换成先进产品、并可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产教融合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进行及时调整。高校应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导向,在与企业沟通过程中,就新专业设置、现有专业整合与改造进行咨询,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实行同步,高效率的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德刚,刘文洁,杨树华,张振宇.材料类专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9):17-19+22.

[2]姜伟,傅敏.独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6):2.

[3]白明敏,李伟信,董伟霞.“新工科”材料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初探[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35(5):16-20.

[4]沈烈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8):163-164.

[5]陈敏,肖玄,张雪峰,杨成.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36(2):5.

[6]戈磊,李宁,高旸钦,邱萍.产学合作模式在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探索[J].学科探索,2020(19):2.

项目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JG20DB374) ,沈阳建筑大学“第十一批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OBE理念的建设行业材料类专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