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析

2022-05-20 05:19柳海英张元元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柳海英,张元元

(海南中学,海南 海口571158)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1日),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义,也是对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素质的规定。通过“五育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进而促进个体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旨归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跨领域属性,体现统整性、关联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在促进“五育融合”与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功能作用。据此,揭示“五育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逻辑,探讨“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及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的提出,既是为了满足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破解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五育分裂”“各自为政”,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异化为“单向度的人”等现实问题。

“五育融合”是指“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2)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3期。“五育融合”的实质在于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与统整,提升“五育”协同育人合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一般而言,包括如下四层内涵:1. 从学生培养的素质规定和发展目标的角度来看,“五育融合”彰显了教育的旨归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具体体现为“五育”全面和谐发展,而非片面发展或者畸形发展;2. 从教育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讲,“五育融合”体现在教育教学内容体系蕴含“立德”“启智”“强体”“育美”“助劳”等丰富内容,融知识、技能、价值、情感、态度、道德与精神等为一体;3. 从教育教学方式或者人才培养手段的角度而言,“五育融合”强调打破单一的、机械的、离身式的教学方式,主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德育润化、智育开发、体魄强健、情感陶冶、文化熏陶,又要注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劳力劳心中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4. 从人才培养结果的角度而言,“五育融合”强调通过教育所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人才培养结果达到了预期教育目标,回归教育本质。

(二)“五育融合”是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困境的着力点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等进行了阐释。(3)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 年9 月25 日),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这一纲要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价值与多重功能。然而,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目标模糊、过程形式化、方式单一与评价有效性不足等弊病。

首先,课程目标模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尚未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异化为学生毫无目的的“放羊式”游玩,以及缺乏价值引导和目标导向的群体式活动。

其次,课程实施过程形式化。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组织保障,活动流于形式。在实践中,有不少学校确实按照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但在组织上没有强有力的机构支撑,在实践上没有具体行动,让位于学科课程,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陷于有名无实的境地。而且由于学校和指导教师缺乏认知和经验,没有进行有效指导,缺乏规范化的活动流程和动态驱动机制,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流于形式。

再次,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是影响学生参与热情与收获程度的重要因素,然而单调的游学、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以及不断重复的撰写活动体验等作法,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不利于学生实践体验的获得。

最后,课程评价有效性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在于落实,更在于有效反馈。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规范管理,评价机制不合理、不健全,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难以充分实现。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问题,需要在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将“五育融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重要基点,直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诸多弊病,如此,才能回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初心,提升育人成效。

二、“五育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逻辑

“五育融合”指明了教育教学的目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评价提供了标准。而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属性,体现统整性、实践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促进“五育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五育融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

作为一种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五育融合”强调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和提升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为个体自由及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基于特定的现实问题和生活场景主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具身行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经验,实现“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的衔接。“五育融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方面,须始终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目标指向,以促进学生知识获得、经验生成、能力提升、品行锻造和意义生成引领课程建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贯穿“五育融合”原则,并指向学生“五育融合”与全面而自由发展。

(二)“五育融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与评价提供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无论是在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流程性和操作性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评价方面,更显得难以操作和实施,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大杂烩”“杂乱无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形式化”“肤浅化”等问题。“五育融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与评价提供了可视化、可参考的标准和借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要始终围绕促进学生“五育融合”为中心进行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课程内容支撑育人目标的实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运用增值评价,体现发展性评价和教育性评价理念,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促进度和达成度为依据。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促进学生“五育融合”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路径

学生“五育融合”与全面而自由发展具有三层意蕴:一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单向度的发展,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不是“样样会”“全面通”,而是“五育”有机融合的个性化发展,是彰显个体的独特性、唯一性的最佳发展;三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五育”全面发展旨在于促进个体自由发展,进而使个体能够摆脱外在的“物役”和“人役”,实现个体身体和内心的自由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促进学生“五育融合”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指向、内容选择、实施过程以及评价等以学生“五育融合”的实现为逻辑起点和归宿,始终致力于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注重主动参与、问题导向、具身实践、体验生成和真实情境,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现身心的投入,在“五育融合”的实践互动中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意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和融通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的统整、能力的提升和良好品行的养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包括自我的主体性、能动性和本己力量;更好地走进自然、认识自然、融入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世界,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化知为能”“转识成智”,而且能够在“五育”的有机融合中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

(一)有助于学生在具身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操作性、真实性和情境性特征,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通过主体性实践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促进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统一,“它有益于缓解分科过细、过度关注学科逻辑体系、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时弊。”(4)王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4期。在课程主题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与真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密切关联,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引领生活世界,并超越生活世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学科分割的弊病,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并促进问题解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具身化实践,在身体与环境、他者的互动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统整与运用,并在经验的持续生成过程中,实现“化知为能”和“转识成智”。

(二)有助于充分发挥课程实践育人功能,促进“五育融合”

在学校教育设置的课程中,分科课程由于其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深刻性、讲解的连贯性,以及文化传承的有效性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仍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分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得系统化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然而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除了知识的汲取与内化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外化,尤其是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在知识性实践中促进知识生成,彰显知识的有用性和道德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其实践属性和统整特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促进分科课程的统整,打破学科区隔,实现“五育融合”,并促进课程综合育人功能的实现。在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跨学科融合与渗透,整合学科以解决现实问题,并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展现实践育人的作用。(5)沈小碚、罗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然之思及解困之道》,《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7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于分科课程,能够充分发挥“扬长补短”的作用,促进“五育融合”的实现,并在课程实践中实现综合育人。

(三)有助于在实践中通过“五育融合”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

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理解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活动类课程”,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理念”。(6)孙静、吴乐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辨析和改革启示》,《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5期。无论是作为课程类型、教学方法还是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都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真实性。在具体的活动中,“五育”贯穿其中,同时每一育都在有机地渗透着其他四育。因此,在其本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则是“五育融合”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整体主义教育’与‘一元论哲学’,主张张扬人性,强调‘德、智、体’与‘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关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交融,实现知识统整与智慧统整。”(7)钟启泉:《课程的逻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反思性,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

四、“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路径

针对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目标模糊、过程形式化、方式单一与评价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在“五育融合”视域下,亟需厘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发展目标,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方式,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测与评价。

(一)厘清学生发展内涵,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的预期,反映了课程主体对课程实践的期望。明晰课程目标是课程实践不至于迷失方向的前提。在本质上,课程目标反映的是课程指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素质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与意义生成。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现为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具备在未来社会变革环境下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如其在充满变革的未来社会大环境下,能够秉承正直、开放、欣赏与包容的心态,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与合作,实现个体幸福和促进社会发展。

具体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形成。知识与能力是学生为人为事的基础,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基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知识与能力素养方面的目标不同于分科课程,强调学生融通性知识的掌握和协同实践能力的形成,突出学生的知识理解、转化和运用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二是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情感素养的培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力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尤其是打破学生既有的线性思维、简单思维、实体思维和经验思维,形成学生的跨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循证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之于人类、社会、自然、他人和自我的积极情感,尤其是儒家思想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和天下情结。三是学生的精神素养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层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形成学生的精神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崇美的精神。通过“五育融合”,铸就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艺术气质。

(二)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在学习过程与体验中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

课程实施模式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基于一定的理论,围绕特定的主题,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范型。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形式化问题,需要基于生成性学习理论和知识建构理论,以“共创生、深探究、聚智慧、共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互共构、动态生成”的实施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

该模式由协同知识建构、动机激励系统、学习环境支持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自成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共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在特定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建构、集体建构以及多重互动等实现实践经验的生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该模式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源于真实问题,采取非结构化活动设计。基于现实问题,设计一些或一系列相关子项目,并根据项目层次有效设计结构化的配套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项目所需的基础知识,再通过项目实践激发学生内动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来逐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程组织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相应的项目系列,并跨学科学习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体现出非结构化特点。二是学科横向交叉,强调导师引领与基地协同。依托自身独特的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把学科教师、家长、优秀毕业生、行业精英整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配备了四类导师,即学校导师、家长导师、学长导师、学术导师。同时,建成立体化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网络支撑平台。该模式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协同性、开放性,能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操作性的指导,而且指向学生“五育融合”发展。

(三)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提升综合素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程成效具有密切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通过学生的具身实践,获得真实体验,进而促进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互动生成。因此,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方式,需要以体验式学习循环为学习流程,以五大方式为具体形式,不断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具身体验式学习中促进“五育融合”,提升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

综合实践活动五大方式包括探究体验、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设计制作和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创设真实或拟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现场感、实践感,并将情境感知能力、环境洞察能力转化为个体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体验之后,学生通过对直接体验的思考与反思,探究新旧体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学生把反思和观察到的结果形成合乎逻辑的概念并总结规律;最后,学生在新情境中验证这些概念和规律,并将其运用于解决问题与制定策略之中。(8)张执南、张国洋、朱佳斌:《基于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的创新设计能力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综合实践活动的五大方式都注重反思和检验实践,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实现有效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和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并在“理论—实践—理论”或者“经验—认知—概念—实践—经验”的螺旋循环中不断增进认识,促进自身的理论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多维品质的发展。

图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方式

(四)科学评价,全面监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效,为课程改进提供反馈信息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有效性不足问题,亟须以科学评价观为引领,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有机合理运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等不同教育评价方式,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9)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 年10 月13 日),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据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需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综合运用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全程”动态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如图3所示。

图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程”动态评价

首先,需要采用追踪连续学习过程,并对其进行“全程动态”评价的伴随式评价方法。及时采集、分析学习过程数据,关注数据对活动过程的反馈、调节作用。在学情诊断阶段,重在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及学习风格,并依此设计活动,其诊断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学习风格测评、学习档案袋记录,以及活动前测分析等。在活动参与阶段,旨在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为课程迭代提供反馈,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投入分析、学习参与互评、互动表现分析,以及学习行为观察等。

其次,采用多维工具,引入多元主体,对学生“全面发展”展开多维度的评价。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评价伴随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而变化;能力培养是关键,评价伴随学生的能力发展变化;情感体验是重点,评价伴随情感态度发展变化。在学情诊断阶段,其工具主要有学习风格量表、学习档案袋、活动导学单等,评价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参与阶段,其工具有参与度量表、智能测评系统、同伴互评框架表格、学习过程记录单与互动分析工具,评价主体有教师、学生等;在成果检验阶段,其工具包括活动总结报告、获得感问卷、反思总结框架表格、能力检测虚拟实验能,评价主体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等。

最后,借助技术手段,开展对学生“学习画像”的智慧型评价。主要运用在线交流、资源推送、过程记录、互动分析和电子档案等形式的工具,以及虚拟实验平台等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效进行全方位测评,可真实地揭示和反映学生学习成效和发展水平,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精准的反馈信息和改进依据。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