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鸿氢能跃升

2022-05-21 23:31杨松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云浮氢能燃料电池

杨松

氢能电池正重复着锂电池的发展奇迹。

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产品的国鸿氢能,正在开启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已达到70亿元。《21CBR》记者就此消息向国鸿氢能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前尚未获得回应。

成立于2015年,国鸿氢能的主要产品包括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纯氢燃料备用电源、氢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等。

目前,国鸿氢能已建成全国规模领先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基地,2017-2020年,其车用电堆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连续四年排名第一,累计为超4000辆氢能汽车提供清洁动力。

国鸿氢能数轮融资中,披露出的金额为近3亿元,正加快IPO进程。有内部人士稱,公司预计2022年上市。

宁德时代与宁德紧紧绑定,国鸿氢能的崛起同样离不开当地支持,并且是两个城市。

2014年,佛山对口帮扶云浮,确定将发展氢能产业作为双方共建的主攻方向。一年后,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产品的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成立了。

此前,国鸿氢能副总经理燕希强在接受《21CBR》记者表示,之所以2016年从大连一家研究机构离职南下,看重的正是云浮在氢能产业化上的决心。

成立初期,国鸿氢能便确立了产业化发展的方向。2016年7月,与全球燃料电池龙头企业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成立国鸿巴拉德合资公司,国鸿氢能持有其90%股份。

“2016年,我们采用‘高铁模式’,引进巴拉德的技术。”燕希强解释,所谓高铁模式,指的是通过引进的方式,先掌握别人的技术,公司在此基础上再迭代开发出下一代产品。

巴拉德从1983年开始研发燃料电池,是行业中首家为客车提供动力燃料电池的企业,技术稳定性全球公认。“国鸿氢能拿过来的先进科技可以直接使用,并快速推向市场。”国鸿氢能于2016年对外发布氢能客车产品,合作方之一正是巴拉德。

解决了技术难题,在产线建设上,国鸿氢能同样上演着“高铁速度”。

“生产线建设过程,相当于从零开始。” 燕希强称,创始团队首先要消化巴拉德技术,再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把生产线建立起来。

为了节省时间,创始团队甚至在去见一家供应商的路上,与另一家供应商探讨技术问题。按照外方要求,生产线建设需要36个月,而创始团队将时间压缩至不到10个月。

建生产线过程中,在氢能领域布局多年的丰田到访国鸿氢能,曾感慨氢能产业在云浮的发展之快。燕希强称,与日韩企业相比,国内氢能发展主要差在产业化上,“国鸿氢能云浮生产线,将电堆年产能从百余台提升至千台”。

技术升级叠加产业化运作,氢能电池成本大幅度下降。从成本端看,燃料电池系统在氢能车购置成本中占比62%,而电堆成本在系统中占比为62%,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最高的核心产品。

燕希强告诉记者,国鸿氢能成立之初,电池电堆每千瓦(kW)的成本高达上万元,现在仅2000元,仍有下降空间。据业内人士预计,到2024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成本有望下降至1500元/kW,将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进一步普及。

2018年,国鸿氢能的电堆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自建生产线开始规模化投产,年产值达到模压柔性石墨双极板200万片,以及电堆2万台。

技术方面,国鸿氢能走到了“自主创新”阶段。公司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鸿芯系列电堆和鸿途系列系统。

国鸿氢能主要客户来自企业,特别是商用车企业。扩大朋友圈,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系,是公司获得订单的重要途径。

其中,最重要合作伙伴当属上市公司美锦能源,后者于2019年向国鸿氢能增资1.8亿元。此前,美锦能源已是燃料电池客车企业飞驰汽车的控股股东,该企业生产基地同样位于云浮氢能产业园。

氢资源方面,2021年6月,美锦能源表示,自己是京津冀地区唯一集产氢、储氢、运氢、加氢,并具备完整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目前,美锦能源旗下共有8座加氢站投运,未来的规划是上百座。

燕希强表示,美锦能源在氢能产业上的多点布局,能带来大量商务资源,特别是飞驰汽车,是国鸿氢能的重要客户。美锦能源是煤炭起家,国鸿氢能在嘉兴、青岛、山西等地的业务扩展,均离不开其强有力的支持。

国鸿氢能另外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则是上海重塑股份,双方于2015年就成立了合资公司“国鸿重塑”。据重塑股份招股书,2018-2020年,集团采购国鸿重塑加工燃料电池系统的金额,均超过亿元。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主要集中在物流车、客车等商用车领域。据相关产业发展目标,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由当下不足万辆,增长到2025年的5万辆。

据华泰证券报告,如果燃料电池系统在商用车领域全面推广,年销量有望达到180万辆车,潜在年需求为2160亿元。

行业快速发展,竞争也在加剧。据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含地方子公司在内,国内有电堆厂商超59家,系统厂商超100家。

国鸿氢能暂时保持着优势。GGII统计,2015-2021年,国鸿氢能电堆累计配套氢燃料电池车约5000套,市占率50%。不过,2021年上牌数量最多的燃料电池系统厂商中,排名第一的是上市公司亿华通,国鸿氢能位居第三。

燕希强依然信心满满。“目前,燃料电池处在锂电的2013-2015年阶段。” 他表示,中石化、中石油等正加快加氢站落地,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氢能产业中也将产生类似宁德时代的龙头企业。

猜你喜欢
云浮氢能燃料电池
国际能源署氢能技术合作计划对我国氢能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启示
格子Boltzmann方法在燃料电池两相流中的应用
氢能“竞速”
氢未来
风 寄
父亲节忆父
示 己
云浮乡村振兴之路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汽车制造商助推燃料电池“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