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创作的路径研究

2022-05-21 11:53聂辉
参花(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江北湖湘页面

湖湘非遗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不断应用创新思路,在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传承湖湘非遗文化的成功经验,对积极推动湖湘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湘江北去》是一本闪耀着湖湘非遗文化光辉的儿童绘本作品,本文结合儿童绘本《湘江北去》的有关内容,探讨将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创作的可行经验和路径。

一、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的积极意义

从“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到“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豁达,湖湘文化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湖湘非遗文化,是湖湘文化沉淀多年的结晶,将其引入儿童绘本的创作之中,对传承和发展湖湘非遗文化具有多个层面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湖湘非遗传承的路径

传统意义上,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承要遵循非遗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轨迹,即遵循师承传授的轨迹,在点滴积累中谋求技艺的精进。将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使湖湘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以直观且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少年儿童眼前,即便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他们也能在观摩和互动中亲身感受到湖湘非遗文化作为绘本设计元素出现时,带给自己独特且震撼的视觉冲击。这种巨大的视觉冲击过后,会激发少年儿童对湖湘非遗文化的强烈兴趣,驱使少年儿童更多地阅读以了解湖湘非遗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将湖湘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符号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强化湖湘非遗传承的力度

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却不能脱离现如今的社会背景而存在。因此,传承湖湘非遗文化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阅读儿童绘本是现如今非常受少年儿童欢迎的文化活动。将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中,就是在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文化之间搭建一条通道,方便生活在现如今社会中的人们以当前的文化视角去解读传统文化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当湖湘非遗文化被创造性地应用和展示,人们就能从新的角度对湖湘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进行解析,这将有力地提升湖湘非遗文化的文化艺术价值,加大传承湖湘非遗文化创新实践行动的力度。

(三)促进湖湘非遗传承的效果

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法的传承,也包括思想和理念的传承。在大多数时候,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中的实践者都是因为对非遗文化项目保有单纯美好的深刻记忆,才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传承和实践非遗文化项目中去。将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的创作,就是在积极迎合少年儿童的文化习惯,让湖湘非遗文化在少年儿童的脑海中扎根。一本本富含湖湘非遗文化元素的儿童绘本,就如同在广大少年儿童心中播下的湖湘非遗文化的种子,当这些种子随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在其心中发芽、开花、结果,湖湘非遗文化的文化底蕴将会转化为少年儿童的文化底气,在有力增强少年儿童文化自信的同时,对巩固和促进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儿童绘本《湘江北去》中的湖湘非遗文化

儿童绘本《湘江北去》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21年7月出版的,由邓湘子撰文、左汉中绘图的主题类原创儿童绘本作品。这部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湘江沿岸的风光为着力点,描绘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湘江在水质、沿岸的经济、自然景区的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新湖南面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引入了丰富的湖湘非遗文化元素,使得整部作品的内容充实生动、朝气蓬勃、异彩纷呈。

(一)恢宏的绘本主题

儿童绘本《湘江北去》的创作,以奔涌不息的湘江为牵引,以湘江沿岸的历史变迁为着力点,将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千古不变的湘江水进行跨时空的对比,展现出通过中国共产党持续不断的奋斗给湘江沿岸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绘本的页面中,作者选择将橘子洲作为画面中最核心的部分。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橘子洲的形成,就是湘江下游泥沙堆积的过程。橘子洲头的造型,类似现如今少年儿童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高铁,将“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进行了形象的展示,而绵延不绝的橘子洲就像是一列从湘江历史长河中疾驰而来的高铁,放眼望去,湘江沿岸还有造型各异、极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尤其是点缀在江面上的船只,在造型上作者采用湖南皮影戏虚实结合的造型手法,利用读者视角距离的变化制造远近各异的视觉效果,利用造影的变化,将静态的景物赋予动态的生机,使得整个页面动静结合,生机勃勃。少年儿童在打开这一页面时,必然会注意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橘子洲,即便对橘子洲有所了解的他们也很容易被页面中蕴藏的扑面而来的恢宏气势所震撼,湘江北去的历史厚重感立刻跃然纸上。

(二)丰富的绘本内容

《湘江北去》的主题非常厚重,但是,作为一部儿童绘本作品,单纯地强调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不符合儿童绘本创作的根本需要。因此,一切主题都必须充分结合现实的画面展开。在构图上,橘子洲的部分作为页面的核心内容,是读者打开页面后第一眼最先注意到的页面细节。在这一部分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充分运用色彩对比创造的视觉差异,将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作为整个画面中最“朴素”的存在,忠实地展现在橘子洲的前端。为更好地突出雕塑的质感,作者没有采取写实主义的技法还原雕像的真实形态,而是抓住湖湘非遗文化沅州石雕为人们所熟知的“文、巧、润、韵”的特点,既保留雕像的原始造型特色,又根据画图的需要对雕塑的质感进行艺术加工,使得整座雕塑的存在“突出却合理”,既很好地达到了写实的效果,又进行了情感的抒发。在远端的景色绘画中,作者大胆地运用湘绣的创作思想,将不同色彩层叠在一起,通过色彩的层次感制造视觉的层次感,做到将画面的远端无限延伸,有效地丰富了绘本的内容。

(三)直观的视觉冲击

儿童绘本《湘江北去》的尺寸比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绘本尺寸更大。在页面设计上,作者采取三幅连开的方式,让每一个页面都变成巨大的作品,儿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趴在页面上仔仔细细地拼读每一处细节,页面绘成效果的整体感给儿童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例如,作者展示夕阳映衬下湘江上过往船只忙忙碌碌的景象,在进行船只位置的设计时,将湖湘非遗文化赛龙舟活动的画面艺术地引入其中,各不相关的船只就好像在夕阳的映衬下进行一场竞赛,每一艘船都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近处的亭台楼阁和远处现代感十足的船只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儿童读者也能在细致的观察中觉察到社会发展给湘江带来的巨大改变。不仅如此,在近处山林的绘制过程中,作者还特别引入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代表色彩。这种极具地方特征的颜色的应用,增强了近处山林的对比度,增强了历史文化给儿童读者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双重冲击。

(四)巧妙的虚实联动

虚实联动的艺术效果是湖南皮影戏造型上的独到之处。《湘江北去》儿童绘本中,作者多次运用虚实结合的造型手法对页面景物进行造型。例如,其中一页近处的民宅和远处的民宅都是采用“实”的造型手法进行创作,但是天上流动的浮云却是“虚”的,一实一虚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让静止在页面上的“云”流动起来,和近处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呼应。在山林的造型上,作者引入色彩斑斕的土家族织锦代表色,将时间的流逝以极具艺术表现力的颜色展现出来。儿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鲜艳颜色的切换中“观察”到时间的流逝,更能在鲜艳的色彩中感受到作者乐见时间流逝的心态——因为时间虽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活是幸福的,所以时间流逝的结果是生活的欣欣向荣。眼看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心中怎么会不喜悦,而这种喜悦就像是漫山遍野鲜艳的红,让人赞叹,让人流连。

三、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的重要作用

湖湘非遗文化底蕴厚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现实生活中,湖湘非遗文化以独特的方式存在,大隐于市。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创作后,万千形态归于一形,万千思想融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绘本”的内容厚度和画面容量,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极其突出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绘本的可读性

从《湘江北去》这部儿童绘本作品中引入湖湘非遗文化的实际效果来看,湖湘非遗文化并不是生硬地植入到作品中,而是以符合创作需要的方式镶嵌到画作中。只有细细地品味每一处细节,才能找到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其中的重要作用。对儿童绘本作品来说,这一做法无疑增强了绘本页面的文化深度,有效增强了儿童绘本作品的可读性。

(二)丰富绘本的兼容性

儿童绘本作品的内容具有众所周知的兼容性,但是这种兼容不仅是内容元素或者页面色彩的兼容,还包括创作技法的兼容、创作理念的兼容,甚至页面审美的兼容。《湘江北去》这部儿童绘本作品对湖湘非遗文化的引入说明,湖湘非遗文化的不同项目都有作为独特的艺术元素融入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可能,而这些艺术元素的出现,无疑大大增强了儿童绘本作品的艺术兼容能力。

(三)升华绘本的教育性

在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绘本设计中,教育功能是隐藏在绘本内容中的附加功能。但是在《湘江北去》中,作家引入湖湘非遗文化后所运用的很多创作手法都是非常独特的,既有深刻的用意也有独到的效果。学习这种绘本创作的技法本身,也能有效提高儿童读者的艺术素养。

(四)提高绘本的趣味性

湖湘非遗文化中有很多项目都非常讲究对色彩的运用。《湘江北去》这部儿童绘本作品也大胆地应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来进行创作。这些色彩的运用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不同,符合儿童根据心情作画用色的艺术审美,能够在儿童应用绘本实际绘画的过程中增强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四、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创作的路径建议

结合儿童绘本作品《湘江北去》的创作经验,可以将湖湘非遗文化巧妙转化为儿童绘本艺术创作时所需的艺术元素,实现湖湘非遗文化在儿童绘本中的巧妙植入。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非遗文化与绘本理念的贯通

湖湘非遗文化项目的存在形态多样,每一种形态都在体现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将不同艺术审美中对艺术之美的理解差异和儿童绘本作品的设计进行碰撞,能在设计理念层面收获更多启发。在《湘江北去》这部作品中,很多绘画细节上的呈现都是在遵循非遗文化项目艺术理念的指导后才取得了良好的艺术突破。因此,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的创作要在艺术创作的理念上达成共识,将湖湘非遗文化引入儿童绘本的“着力点”。

(二)非遗文化在绘本页面的映射

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巧妙地将非遗文化的特色审美融入其中,能利用儿童绘本的审美变化对少年儿童的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以采取《湘江北去》中的做法,将非遗文化项目的典型艺术特征提炼出来,作为绘本设计制作的一项基本技巧,从而将湖湘非遗文化“软植入”到绘本页面中。

(三)非遗文化对绘本情节的影响

在绘本设计时,一定要将绘本内容和人类情感之间源自文化根源的关联性展现出来。在《湘江北去》这部作品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利用细节的对比来调动读者的感情,而非遗文化项目就成为调动和引导读者感情的“指挥棒”。

(四)非遗文化和读者思想的互动

《湘江北去》应用非遗文化元素进行儿童绘本创作时,不必要求儿童读者完全准确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或者非遗文化的精髓,只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或者跟随作者的指引去感知画面,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将非遗文化的精髓内化入心、外化入行。

五、结语

湖湘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发展开创的新机遇和时代进步带来的新挑战。儿童绘本作品《湘江北去》为更好地传承湖湘非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这一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与时俱进,探索传承和发展湖湘非遗文化的有效路径,既是对湖湘文化必要的传承,也是传承湖湘文化的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小花,胡杨.沅州石雕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民艺,2018(4):3.

[2]阎学武.沅州石雕的中国画图式解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4):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研究项目“湖湘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视野下儿童绘本创作研究”(项目编号:XSP21YBC36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聂辉,男,硕士研究生,长沙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绘本、插画)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江北湖湘页面
刷新生活的页面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江南的水与江北的沙
湖湘扫描
网站结构在SEO中的研究与应用
浅析ASP.NET页面导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