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启智

2022-05-26 13:57章淡雯朱燕楠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中学美术教学策略

章淡雯 朱燕楠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搭建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文章分析美术教育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依据当下美术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缺失,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审美意识的构建。

关键词:中学美术;审美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03

我国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各科教学不断转型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断推进教学目标的完善。中学美术教学中,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与知识是其基本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审美意识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深层次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功能不仅停留在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其功能更是扩展到对学生的情感陶冶、文化熏陶以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智发展,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以构建审美意识实现手脑与身心的和谐发展。

1 培养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审美意识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是具有独立地位的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征,人们形成的审美意识不论是对于他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人们对美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审美角度,才使这个社会能够包罗万象,使世界能够呈现出纷繁复杂、精彩纷呈的态势,进而能够培育,创造出新颖、创新、独特的审美对象,促进更好地建设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当然,审美意识对于个人而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不同,这与一个人本身的天赋直觉、身份地位、所处的环境、思想观念等息息相关。当然,由此可见,审美绝不是浑然天成的,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也密不可分,不同时期的人对美的诉求是不同的,他们拥有自己对审美的独特理解。简而言之,他们的审美意识是存在差异的,一个人的审美意识是指他的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审美意趣,是对万事万物的参照标准,只有在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使其产生兴趣,反之则无感。

审美意识,尤其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迅速形成并产生积极影响。美术教育根据人不同阶段的发展,将审美意识贯穿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中。通过丰富审美表达方式,学生处于浓厚的审美氛围中,通过美术知识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净化心理、充实思想、启发智慧的作用。当然,审美意识甚至会影响学生对于道德规范和自身价值的考量。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发挥美术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启发学生的智力,进而达到去伪存真,化真为美,甚至达到超越功利主义的审美境界[1]。

2 中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意识建构的问题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不断革新,在取得一系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中学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导致学生审美浮躁,无法静下心欣赏美术课堂上的艺术作品,审美疲劳也是这一大前提下的产物,学生对美的感知越来越不敏感,且更加倾向于快餐式的艺术美等。当然,学生审美意识的不完善正是原因之一。中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他们也具有主动感知美的能力,但在美术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审美的被动,学生缺乏感受美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提问倾向于借鉴书本知识,对于大部分美术作品的欣赏只能用好与不好来作答,没有自己的思考。当然,造成这些问题,教师难辞其咎。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建构的问题可分为学生审美地位下降、教师引导不足、教学内容和过程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四个方面。

2.1 学生审美地位缺失导致审美压抑

学校的素质教育与美术教育密不可分,但是学生地位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一节正式的美术课中,往往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会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使学生不敢言,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会出现教学提问环节,但是往往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只设置学生能够回答的、过于简单的问题;二是设置的问题存在一定难度,学生试错后直接给出答案,不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不论是以上哪方面的问题,中学美术课都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感知艺术作品,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寻找到答案。而教师通过机械式的教学阻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切实感知,就好比长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窥见井口的一方天地,而无法跳出深井感知外面广阔的世界,那么它们将无法抒发对于美的情感。长此以往,青蛙会困死在井底,而人也會随着审美的压抑,挫伤自己的审美意趣。

因此,在开展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把课堂交给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审美自由,相信学生本身具有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从浅层次的视觉审美逐步深入,从看到悟,由浅入深,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2 教师引导不足难以唤醒学生审美意识

当前美术教学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引导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在美术课堂中的适当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把握不用于对语、数、外知识的把握,往往会对知识背景等内容缺乏了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广泛理解美术世界,感知艺术作品的复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领略丰富的美术语言。

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美术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不仅通过专业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还要注重让学生能够跨越学科的界限,对于美术知识有完整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疑与思[2]、感与悟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2.3 教学内容及过程枯燥无法吸引学生审美兴趣

一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单调乏味会制约学生对于审美的兴趣。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关键。很多中学美术教材的内容常常会出现内容旧、繁,不能与时代和社会接轨等问题,而很多教师仍然忠于教科书,按部就班,照抄教材内容。这会使美术课的质量大打折扣,出现教学内容单调的问题,同时使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也提不起兴趣,学生连看的欲望也没有了,更何谈对审美的兴趣呢?

由此可知,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科书的指导,要适当更新内容,又要不偏离知识体系,并且要迎合学生的年龄和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寻找学生的兴趣,解决传统教学“大而同”的问题。从兴趣入手,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是所有美术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引起学生审美体验

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要通过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的情感转变为一种可见的美术符号语言。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学美术教学主要以欣赏课为主,往往没有太多的动手实践课。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采取传统的讲授法,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其实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很强,教师没有办法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把握情况,也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更别谈审美体验。长期下去,学生不仅不能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也无法培养审美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造成学生知识技能的浅薄。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通过直观体验感受老师口中的美术知识,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中蕴藏的无限乐趣,活跃课堂的氛围,感受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让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3 中学美术教学中建构审美意识的策略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要通过强化教学引导、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形成高尚的审美理念。审美意识的建构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教育效果,用对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灵活采取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3.1 强化教学引导,升华审美情感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一节成功的美术课,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通过形式多样的引导,与学生共享美术作品的魅力,甚至产生共鸣,形成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要带着对美术的热情,通过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表情变化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课堂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保持对美术知识的兴趣,并将这种持久的兴趣内化为一种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够产生审美情感,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一种教与学的默契。

当然,要想能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感受。中学的美术课以让学生通过双眼感知丰富的直观的美术形象为目的,因此要求美术教师能够收集丰富的、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美。正所谓,任何艺术表现形式的共同动力是人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只是欣赏画面的形式美,还要融入一定的情感,引导学生产生情感,进而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中的美的形式,使学生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审美情感。

3.2 完善教学内容,激发审美兴趣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是一门艺术,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能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美术教材的内容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能主动选择内容。学生是不断发展的存在个体差异的独特的人,这就更加要求美术教学的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重组”或者“改编”[3],以此突出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趣味性。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抓住学生的心理,丰富课堂的教学。

当然,完善教学内容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利用资源,如校本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网络资源,甚至是教师自己的资源,以完善当前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解放思维,卓有成效地促进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总之,要想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掘学习美术知识的乐趣,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完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这门课程,才能唤醒其美术学习的兴趣。

3.3 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审美体验

在一堂美术课上,常见的教学方法无非是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十分单一。生硬的教学方法弱化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更弱化了学生对美的感知,使其缺乏审美体验。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在中学美术课堂中是提升学生审美体验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美术课堂本身强调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体验,那么教师应该避免运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要敢于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多方面、多途径地尝试,给学生展示多样化的美术作品,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4]。最重要的是,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堂体验和这一过程的情感积累,通过切实的感知实践等方式,改变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强调美术课堂的情意性目标,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增强对生活、社会以及自然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4 结语

在新課改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下,中学美术的新课标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逐步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其实,审美意识的建构除了能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意趣,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强化学生的道德使命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并能够挖掘其思维的深度。当然,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还要求教师在中学美术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一方面从自身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在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中探索真、善、美,形成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鸿砚.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2] 曾少君.浅析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的有效路径[J].大众文艺,2018(5):218.

[3] 刘忠红.少儿美术教育应重视民间美术审美意识的承传[J].美术,2005(6):60.

[4] 巫晓疆.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2(5):70-72.

作者简介:章淡雯(1998—),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朱燕楠(1989—),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明代艺术收藏、明代艺术类古籍丛书。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中学美术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情感丰富的美术教育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