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去功利化的基本理念与实现路径

2022-05-30 06:22李杰邢世凯王颖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本理念终身教育实现路径

李杰 邢世凯 王颖

摘  要: 职业教育的發展正处于融入终身教育理念的转型时期,但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功利主义倾向,职业教育功利化已成为制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掣肘。职业教育的本质诉求是要培养个体具备终身学习与谋生的能力继而构建学习型社会,探索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去功利化对当前构建合理化、高级化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透视职业教育功利化的种种现象,以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为依据,精准找到职业教育去功利化的切入点、关键点及落脚点,从而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去功利化; 终身教育; 基本理念;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2)02-0001-06

终身教育最早是被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的,是指人一生打破时间与空间界限所受教育的总和,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构成学习型社会为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职能,是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1]。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促使职业教育转型也进入了关键期,转型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出现了功利主义色彩。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融入终身教育理念,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去功利化,把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岗位需求的联动关系,以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聚焦育人模式、教学模式等环节,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师”素养及终身学习的素养,编制符合最新业态下的教材,开发出创新型教法,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彻底摒弃以往带有功利色彩的元素,遴选出职业教育去功利化最有效的路径,完善职业教育终身化改革机制,平衡与优化职业教育结构[2],构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轭联动机制,使职业教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最活跃的因子。

一、职业教育中的功利倾向

随着新业态下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职业教育建设与改革的热潮一波接一波,势不可挡,然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功利主义倾向,职业教育逐渐功利化。所谓职业教育功利化是指职业教育背离了其本质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急功近利地追求能使个人在相对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外化利益的过程,简单地说仅是把职业教育当做短期内实现个体谋生的一种工具,忽略了职业教育本身的价值所在。职业教育功利化主要体现在育人模式、教学模式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等几个方面。

(一)以就业为导向,育人模式功利化

职业教育当下是实行政府主导,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模式,培养人才注重实用性与时效性,以就业与谋生为现实目标。然而实用与时效有一个节点,超过这个点就迈入了急功近利的队伍。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职业教育迫不及待地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发展,功利性愈发凸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育人模式功利化。首先,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功利性。职业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德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其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但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简单化地追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于强调技能,忽视情感、态度及其他方面的培养,实施过程中给与学生的教导与实际教育思想存在偏差。其次,在课程体系上体现功利性。自教育部等四部门推出《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之后,在职业教育掀起一股考证热潮,学校根据相关政策调整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顶岗实习标准,但是出现了“教师为证而教,学生为证而学”的现象,在育人过程中过于追求考证,使整个课程体系在“时效性”基础上增加了“功利性”的色彩。职业教育在追求短期内培养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披上“思想固化”、“技能浅化”的标签,所培养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产业结构一旦转型或升级,各种问题迎面扑来。

(二)以技能为本位,教学模式功利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完全适应等顽疾一直存在[3],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学模式过于功利化,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的最新追求是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境性,知识技能的传授要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教师在构建“先行组织者”时要注重开放性与创新性。由于产教融合的不深入,校企对接的不畅通等问题,使整个教学模式趋于拼盘化、功利化。首先,教学方式过于功利性。职业院校倡导培养或引进“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企业实习实训场地都能最大限度地教授学生关键的专业技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讲究效率与速度,追求表面化的效益,而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一些理论性知识以传统的讲授法快速灌输给学生,一些实践实操性技能以“复制”方式直接演示给学生,学生对某一工作任务的印象都是机械化的、刻板化的,由此所培养的学生也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眼前的效益,缺乏长远的目光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能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当下情境的需要。其次,教学评价过于功利性。职业院校仍主要以传统的标准化试卷考核学生的成绩,实习实训相对形式化,学业评价忽视人文、科技等指标,过于注重靠成绩来甄别和选拔学生,具有极强的功利性,由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与普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

(三)以实用为目标,学习过程功利化

我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功利化求学溯源,功利化求学问题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不利于学生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职业教育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具有“实用性”,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实用性的教学,过于强调职业技能,忽视学生必备的其他核心素养,由此导致学生学习过程趋于功利化。首先,学习内容趋于功利化。受学校、社会及家庭多方的压力,学生只着重实用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也很功利,所选择学习的内容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学习内容选择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不由自主踏入了功利化的行列。其次,学习方法趋于功利化。受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主要是被动式学习,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等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上,由此导致形成知识的闭环,走入知识建构的“死胡同”,换言之,学生学习只是像机器人一样每天重复着别人既定的程序,缺乏自己独立的思想。

二、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去功利化的基本理念

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职业教育是助力脱贫攻坚的最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最活跃的因素,职业教育去功利化必须考虑到各院校的实际办学能力及社会产业结构的实际发展,以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科学性支撑,以国家下达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与学生互通,扭转职业教育功利化倾向,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同时能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理论支撑

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正式提出的,它解释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去功利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创造能力[4]。首先,职业教育要时刻关注产业人力资本的动态变化,透过人力资本的性质与特点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产业要开发的人力资本要求融入到整个育人过程中。其次,人力资本理论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通过人力资本理论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花费学习者时间、精力与经费的消费活动,还是一种可以为学习者带来个体谋生与个体享用的投资活动,扭转职业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就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投资周期长、效益隐形化的特点。人力资本理论找准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要投资职业教育,催生职业教育在周期范围内为社会输送专业知识过强、技术技能过硬及综合素养超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想摆脱功利性,就要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支撑,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找准人力资源开发的上升通道,调动学校及家庭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彻底摆脱功利性。

2. 人的全面發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厘清了从终身教育视角下育人的脉络,把终身教育理念与全面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共同抵制职业教育的功利化。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全面发展理论为职业教育去功利性指明了方向,使职业教育育人脱掉“功利化”的帽子。首先,职业教育育人目标拒绝功利化。职业教育意识到短期内培养单一技能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满足终身教育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在即将建成的学习型社会中立足,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其次,职业教育评价拒绝功利性。职业教育评价很容易受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而掉入功利性的漩涡,传统“断崖式”职业教育评价学生主要通过对知识或技能的考试来定成绩、定级别,具有很明显的功利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把人的个性、素质及“五育”等都纳入教育评价的指标中,职业教育要以此为范本,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落脚点,摒弃过于功利的甄别与选拔评价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职业教育评价趋于理性化、均衡化、层次化及长效化。

(二)政策依据

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实现对接与贯通是职业教育去功利化最关键的一环。职业教育要通过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全面发展的素质,促使职业教育向终身化发展。近些年来国家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文件不计其数,早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表明要建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之所以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最突显的原因就是以“断崖式”“传统式”“功利化”等教育方式育人,通过过于功利化的方式教导学生,最终培养的人才也趋于功利化。职业教育要充分解读政府下达的相关教育政策,政策就是近期发展的指南针,职业教育要在其指引下走出功利的迷雾森林。终身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虽早已提出,但在实际操作程序上只是流于口号化、形式化,并没有真正与职业教育相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虽没有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进行融合,挖掘其背后潜在的意思可发现:只有把终身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育人过程中,才能真正促使职业教育摒弃短期育人的功利行为,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加强终身学习”,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明确了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诉求,丰富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意蕴,泯灭了职业教育改革中即将出现的功利化苗头。

近几年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层出不穷,涉及职业教育改革、培训等方方面面,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必须先去功利化,最可靠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政策的引导下,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耦合,扫清职业教育终身化不足、功利化过剩的障碍。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去功利化的实现路径

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更加彰显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功利化职业教育已经无法适应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职业教育去功利化迫在眉睫。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理念是大势所趋,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找准职业教育去功利化的切入点、关键点及落脚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跳板,通过搭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从传统化到智能化的跳跃。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革新职业教育现有的教师、教材与教法,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为指导理念,重塑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最终使职业教育朝向智能化、开放化、多元化及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一)切入点:搭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平台

职业教育功利化最顽固的症结就是“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学生只是为了学而学”,教师只是知识与技能的搬运工,学生只是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存储器,双方都缺乏主动性,导致教学资源、图书及数字资源闭塞等问题频频出现。职业教育去功利化最可靠的支柱是“互联网+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超强数字库存与先进算法搭建职业教育的资源库,形成开放化、多元化、智能化的信息平台。由此,要以搭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平台为切入点,解决目前职业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技术支撑不足的问题。

首先,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搭建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平台。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职业教育去功利化并朝向智能化发展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技术支撑不够、信息化不足等问题的应然要求。加大力度引进和使用智能代理(DAI)、智能仿真(IST)、智能测评(CAA)、智能检索(IR)、知识表示(KR)、深度学习、泛在学习、数据挖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5]。充分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实现职业教育智能化专业教学,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中介,使教学内容实现跨平台、跨区域的整合与储存,形成智能化的教学资源库,并及时将新业态下产业岗位的新工艺流程与规范等纳入教学的资源库中,保证资源库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引进“慕课”“翻转课程”“微课”等,为学生打造智能化的课堂,形成开放式与智能化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高度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的龙头环节。

其次,要推进职业教育校内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搭建校内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过于注重实用性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校内图书馆的建设却被搁置一边,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馆内硬件及软件设施跟不上,图书馆建设与社会发展脱节,同时存在藏书及数字资源老旧、管理不善等问题[6]。图书馆的实物资源与数字化资源是教师与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性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的物质基础,是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实现贯通与衔接的媒介。职业院校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依托,改善图书馆建设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一方面,根据社会产业的需求与实际教学现状,有选择性地补充馆内各种资源,实现馆藏资源多元化、智能化的发展,在馆藏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加强智能化分类,使师生能更有针对性地搜索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馆内信息化运行与管理,利用信息化技術与智能技术的优势,完善网上预约、借还、催还等流程。同时,实现跨学校、跨区域、跨平台数字资源的互通共享,形成一个开放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数字资源共享体系,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终身教育理念下,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点,也是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支撑。因此,要聚焦搭建职业教育校内图书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图书馆高效率的智能化运行与管理,提升师生整体的信息化素养,为职业教育去功利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关键点:推进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

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与教法“三教”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也是当下职业教育去功利化的关键点,使作为主体的教师取消带有功利色彩的教学行为,使作为载体的教材摒弃带有功利色彩的内容,使作为手段的教法舍弃带有功利色彩的方法。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新编融入与产业需求相符的新工艺、新规范的教材,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创新性的教法,整体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师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的职前、职中等培训要看到实质性成果。首先,要提高教师理实结合的素养。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是“双师型”教师必备的两个方面,此外,教师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能够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要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研修,保证教师掌握本领域最新的工艺技术与流程规范。同时,要结合虚拟仿真技术,能够精准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从理实基础上实现更高一级的理实虚一体化,同时设立一定的奖惩机制,注意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与评价机制结合起来,用制度化手段提高教师的“双师”素养。其次,要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等加快了教师转型的步伐,引起教师对终身教育的重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自主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学会应用信息化手段。最后,要提高教师研究与开发的素养。终身教育背景下,教师的研究能力与开发能力显得愈发重要,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双师型”基础上有更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及时研究与开发出新型课程与教材,对教育教学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发展成为在教育教学方面、技能经验方面及研究开发方面都相对突出的核心骨干教师。

2. 编制高质量教材

教材改革要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统领,核心是要改变现有教材内容陈旧、与企业岗位相脱节的现象。首先,教材内容要有整合性与衔接性。改变以往的单一化、功利化教材,实现跨学科、跨领域选择内容编制教材,以终身教育为依托,融入人文性、科技性等知识,科学性地整合内容。同时,要根据各学科的内部逻辑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编制教材,做好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其次,教材内容要有前瞻性与时效性。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重构教材内容,把企业生产要求的新技能、新工艺、新流程纳入新编教材中,同时拒绝过于功利性的内容,深化产教之间的融合,瞄准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方向,促使学校与企业协同编制符合新业态下产业岗位需求的教材,能够使学生及时更新认知结构,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最后,教材开发实现多元化。一方面,改变以往由教师编写教材的单一化现状,倡导一线教师、行业专家、岗位专家与高级的技术技能人员共同编制开发教材,使教材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平台为桥梁,探索开发新型教材的呈现方式,融入“活页式”“SOP”等理念,使教材更多以动态化、操作化及程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3. 探索创新型教法

职业教育教法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去功利化及育人为主要目的,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聚焦人才培养、学业质量、教学评价等环节,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情境化、场景化。首先,要革新传统的单一化课堂教学方式。打破现有的“被动式”“封闭式”教学,灵活使用线上线下结合教学、项目化教学及虚拟仿真教学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能够起真正效用的教学法。其次,要拓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法。深入了解现有教学法的机制,同时利用资源共享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等,要立足于学生本身,开发出新型教学法,使职业教育教学法趋于多元化、智能化。最后,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只采取目标评价的功利化方式,应该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结果导向评价与过程创新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7],教学评价要发挥导向与反馈作用,真正回归学生本身,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育人的标准相契合。教法是整个职业教育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手段,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落脚点:重塑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

职业教育去功利化要以重塑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为落脚点,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挖掘产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对接不畅通的背后原因,以学生为本位,通过融入终身教育理念以及完善职业教育的考核机制,转变职业教育现有的育人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融入终身教育理念。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提出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8]。改变职业教育以往的“断崖式”“终结式”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基点,衍生成职业教育新的育人理念。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以学生“学会生存”为核心的功利化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立交桥,调适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能够更好认知、更好做事、更好共同生活及更好生存的能力,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下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育人理念。

其次,重构职业教育的四大标准。当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及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样也不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各个标准的设置只是为了迎合学校的要求,过于功利化。以终身教育理念与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规范为基准,通过对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重新审视,重构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与实训条件建设标准。要求学校及教师要有对产业及岗位敏锐的洞察力,根据市场需求的反馈,及时调整四项标准,不能功利性地只看当下的利益,从日常的课堂中就注意给予学生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授。同时也要求学生转变以往只注重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功利性学习过程,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迅速升级与企业岗位迅速转换的动态情形。

最后,完善职业教育考核机制。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功利性评价方式,纳入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终身学习的素养等指标,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同时结合“1+X”证书的相关评价,注重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衔接与融合,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贯通。同时在职业院校内成立考核反馈专家组,专门跟踪学生毕业后近五年或者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学生面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岗位转换时的应对能力,加大与企业的沟通力度,把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及时更新考核标准,同时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9]。使职业教育能够彻底打通学校与社会、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能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且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才。

四、结语

概而言之,职业教育去功利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立足于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实现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是新时代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转向,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去功利化的关键一环,拒绝职业教育“断崖式”“功利化”发展,使职业教育发展趋于人文化、智能化、多元化与终身化。职业教育去功利化要以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高度合作为主要依托,在整个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方法、设计、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使职业教育能顺畅融入即将建成的合理化、高级化学习型社会中,同时鞭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在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及复合型技术技能三方面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 杨岭. 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J]. 職业技术教育,2020(4):48-53.

[2] 陈龙涛,梅春才,李佳. 深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构建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21-24.

[3] 宋乐. 能力本位教育视阈下我国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71-75,96.

[4] 王金明,刘晓明. 浅论人力资本因素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 职教论坛,2010(9):11-15.

[5] 张钧. 新时代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省思[J]. 成人教育,2019(4):1-5.

[6] 吴宝明. 产教融合视野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21(6):51-54.

[7] 王成荣,龙洋. 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76-87.

[9] 国务院. 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OL]. (2019-01-24)[2021-11-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there is a utilitarian tendency. The utilitari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onstraint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The essential dema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individuals ability of learning and earning a living, and then build a learning society. Exploring the de-utilitari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felong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rational and advanced learning society.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various phenomena of the utilitari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relevant policies issued by the state as the basis, we can accurately find the entry point, key point and end point of de-utilitari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learners with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utilitarianism; lifelong education; basic idea; realization path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基本理念终身教育实现路径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浅析《Go for it!》教材中体现的新课标(2011)基本理念
预设开放促成教学生成
浅析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改探析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