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六鳌古城

2022-05-30 00:37黄喜祖
闽南风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徐氏倭寇古城

黄喜祖

古人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六鳌山不高,海拔不足百米;六鰲古城方圆不广,周长不到2千米;山不险峻,鲜有陡崖峭壁与峭拔峻峰……这处非凡之人文景观,就矗立于福建省漳浦县六鳌半岛东南部之临海处。它,宛若一柄锋利的长剑,直插海疆,搅动着一方海天风云;又犹如一部铺展在大地的厚重史册,记载着明朝六鳌徐氏十位忠勇之士,抗击倭寇犯边那惊天地的事迹。当今,这处建筑于鳌山的古城堡,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的旅游打卡地。

六鳌山,古称青山;据说,六鳌古城环青山半腰,有一处状如大鳌的巨石,因为有着“巨鳌载岳”之祥瑞气势,为此命名为六鳌城。元代就已经在此地设“青山巡检司”,驻兵守备。在元代官署中,巡检司是品秩最低的一种,大致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但从此山的位置来看,在如此偏僻的地方,设置军事防务机构,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朝廷又在此山修筑六鳌所城。《漳浦县志》载:“六鳌守御千户所,为县外障,明洪武二十二年设所,官同卫千户”,这处“卫千户”,所驻守的原额官军,达到了一千八百九十八名之多;而当时明朝的“卫千户”,是镇守在地方的军事营盘,其军事长官,起码相当于现在军队的正营职;但从其配置的级别以及官军人员来看,镇守六鳌山的“卫千户”,其级别应该达到团级军事建制。

据相关史载,元末明初,当时的日本国内,正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各地的封建诸侯割据一方,互相攻伐,狼烟四起。战败一方的封建地主,为寻找战略转移以及筹集粮食物资,以备硝烟再起,于是就纠合、组织起武士、商人、浪人,将战火烧至中国沿海,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掠夺,屡屡犯我边境,历史上称之为“倭寇”。正统以后,明朝政治日趋腐败,政坛动荡,海防松驰,让倭寇更有可乘之机。嘉靖年间,倭寇屡次侵犯我国沿海,劫掠祸患更甚。其原因是,明世宗昏庸无能以及严嵩专权,纵容包庇那些贪官污吏,致使倭寇敢于肆无忌惮,长驱直入,在浙闽沿海烧杀掠夺,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同时,也激起了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抗倭斗争。自嘉靖到万历年间,闽南海疆,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倭名将,如张经、朱纨、戚继光、俞大猷等忠勇名士。在闽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镇守六鳌卫所的徐氏,历代世袭武略将军,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为闽南沿海一带抗倭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漳浦县志》载:“徐斌,和州人。祖坚,与子通累功升绍兴卫副千户。斌以永乐间调任。世袭。”据此载,徐斌是徐通之子,是世袭镇守六鳌城的武略将军,也是开基六鳌徐氏的第一代先祖。据徐氏后人介绍,原来徐氏武略将军世袭十代人驻守六鳌古城,并开枝散叶,繁衍徐氏家族,原来官军转化为当地驻民,即现在的六鳌镇鳌东村徐氏一族。在明朝二百多年间,六鳌所城始终巍峨耸立,徐氏武略将军治理有方,他们以城为家,守城护国,家国情怀,日月可鉴。自徐斌起,从明永乐年间到明朝结束的二百年间,子承父业,十代人在此守卫一座海疆城,这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镌刻着六鳌徐氏一段彪炳青史之辉煌。

有学者称,大明之闽南沿海抗倭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东海鳌山徐氏先辈们的一部抗倭史。因为,自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钦命随江夏侯周德兴营建镇海卫、鳌城鳌所和玄钟所(玄钟,明朝隶属漳浦管辖;现属诏安县;下同),自徐斌起,至徐堦,六鳌徐氏竟有十名忠勇之士,为大明之抗倭大业,前仆后继,纵横疆场,屡建奇功;徐氏的第八、九、十世武略将军徐栋、徐炫和徐堦是杰出代表;其中,以徐堦的政绩战绩以及为官之道最为突出,被后世奉为楷模。

徐堦(1582年7月~1666年9月),字懋发,号殿升;闽南漳浦县鳌山(现六鳌镇鳌东村)人;世袭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侯;后掌鳌所印、玄钟所印,又兼操捕、镇抚司、屯粮等。徐堦,于明天启五年二月(1625年2月16日)袭封到任。徐堦自到任起,加固海防,增加岗哨,城外多处设伏击点,招募新兵,严格操练,教授士兵长短兵械,演练阵法,严格要求士兵不得扰民,与军民同甘共苦,做到军民相体,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尊重与拥戴,并以他卓越的领军才能和指挥能力赢得了漳浦及周边沿海一带的抗倭胜利。

天启七年八月(1627年8月),据前方岗哨报,倭寇啸聚一干贼人,向六鳌城西南方向登陆侵犯海疆,徐堦沉着冷静,指挥小股军民,引诱倭寇到预设伏击点,利用预设的石头阵打得倭寇鬼哭狼嚎,扔下兵械、财物向海边逃窜;徐堦下令全力追歼,并在海滩上与倭寇作生死博斗。因军民平时操练有素,打得倭寇抱头鼠窜,纷纷欲登船离开,其间倭寇被杀和落水者有上百人,只有部分头目和番倭,狼狈逃离到附近的岛屿继续盘踞。

为表此功,崇祯元年二月(1628年2月),漳州府上书:堦镡铁雄心、鹖冠壮志,分道守蔡、中正果毅。然部文让徐堦又兼掌玄钟所印。崇祯二年九月(1629年9月),倭寇又航海而来,在漳浦周边及漳浦的杜浔一带四处流窜,烧杀抢掠、蹂躏边土,涂毒生灵,莫可指数。徐堦听报,立兴师振旅,身先士卒,从杜浔一带沿路直击倭寇,直捣其巢穴,并在玄钟湖澳与倭寇激战三天三夜;徐堦指挥军民,主动出击,并利用灵活鸳鸯阵的阵法,杀得倭寇死伤不计其数,通过数日浴血奋战,寇遂溃,擒目长及番倭数十人。至此,玄钟,漳浦周边,杜浔等地人民得以安居粒食,复无倭患。于是各僚属及诸乡绅,歌功颂德,赠彩幛一面,彩幛由漳浦乡贤吏部枢密使卢化鳌撰文,户部主事翁竟成书丹。崇祯三年十二月(1630年12月),为了军政屯粮的统一指挥调配,军门熊、御史罗部文,让徐堦兼镇抚司职事。

徐堦不仅镇守六鳌城边关的抗倭战绩卓著,其在任职期间,亦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他在任期间,采取有利于当地民众修生养息的措施,注重于减低百姓的赋税,并发动军民共同开垦荒地,生产粮食,自给自足;同时实施加固海防,疏道交流,屯粮恤众,资济贫苦军民等办法。

徐堦镇守这方海防边关要塞之时,虽贵为一方长官,却官声清廉,从不收贿也不向上行贿,得到朝野的肯定与褒奖。其中,徐堦“雨晾锦绸”“四菜一汤”等故事,妇孺皆知,朝野传颂,广为流传。玄钟湖抗倭大捷之后,徐堦声名鹊起,僚属乡绅、地方官吏等送礼的、设宴的、要求调需的俯拾皆是,但都被徐堦婉言谢绝,或被他的处事方式给拒之门外。一天,有一当地乡绅,给徐堦送来几匹绸缎,但送礼人已先夺门而走。徐堦让人把绸缎挂在屋后的小院中,并嘱咐道,以后若是有人赠送礼物,家人就领着送礼者去看院子中风吹雨打的绸布,并介绍来由。这个做法被送礼者和军民传扬出去之后,送绸缎的乡绅也感到自讨无趣,也深知让徐堦调需职事无望。民间称之为“周新风晒烤鹅,徐堦雨晾锦绸”。此事一出,“雨晾锦绸”一事,便成为官员拒收贿赂的模范。如今,这一词汇,已经约定俗成为谨守官德、廉洁从政、一心为民的专有成语。

徐堦及家人平时勤俭节约,吃粗茶淡饭,穿简衣布履,省下的俸禄归公军用或资济贫苦军民。吏部枢密使卢化鳌,户部主事翁竟成等僚属乡绅,在全面荡平倭寇之后,来六鳌所造访,并为其请功。徐堦设宴款待出自家乡的朝廷高官,但却仅以当地家常菜肴的“四菜一汤”招待。卢、翁二人看到桌席上那简备的饭菜,皆叹道:“闻徐公清正廉明、勤政为民、勤俭自律,果真如此。”徐堦曰:“先帝(朱元璋)教训,莫敢能忘。”徐堦勤俭自律,并与部下约法三章,无论谁摆宴,宴请何方客人,都以“四菜一汤”待客,不得破费,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由于徐堦的清正廉明,勤政為民,勤俭自律,各级官员都为他请功立命。徐堦在漳州一带抗倭的丰功伟绩,为中国的抗倭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明朝漳州沿海边民的安居乐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六鳌半岛自北而南,西边狭长的海湾,犹如一条大江汇入大海,当地人称为西江。因此,每当晚霞升起,西江霞光辉映海面,“半江瑟瑟半江红”,也就有了“西江映霞”灿烂景色。而六鳌古城,依山而建,面临西江,犹如一头扬起鬃毛的狮子,雄视海疆。可见当年,绝对是威风凛凛的军事要塞。由于六鳌山处于海疆隘口,从元朝直至清朝的历朝历代,均将此山作为军事要地,派出官军加以防守;主要军事目的在于,抗击来侵犯海疆边防、打击劫掠民众和商船的外来侵略者。至清朝,由于清政府的逐步腐败,加之相继颁发的“禁海令”“迁海令”等缘故,六鳌山古城的关防,因之被逐渐废弃。

站在古城之巅,向东眺望,海阔天高,一望无垠。整座六鳌古城的遗址,保存还相对完整,四城门四水门都原样留存;资料显示,六鳌古城周长1982米,城墙全部采用花岗岩长条石砌筑,墙厚2至3米,高6米,依山势地形起伏,筑于天然岩石上。城外以海为濠,城开西南、南、北3城门,各门有夯土城楼。又辟有水门,用于排洪和战时应急,还筑有墩台、观察台。保护最为完整的是,北门与西门。六鳌山的西门,有着一段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从裸露的由一块块条石砌成的城墙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巍峨与坚固。城墙之外的坡地,修葺一新,成为人们前来度假休闲、观览海景、凭吊古迹以及当地村民日常娱乐、拍摄、登临的场所。诸多游客,携家带口,前来观赏史迹,有的甚至携带诸多拍摄器械,将古城堡拍成抖音,广为传播。

古城遍植榕树,据统计总共有300多株,有的如同一把把巨伞,遮天蔽日;有的树根粗壮虬结,纵横交错,有的如巨大的龙爪,紧紧抓住古城墙和岩石缝隙;有的斜出崖壁,宛若观音打坐,福佑众生……城与榕亲密相生,相依相偎,构成“城在榕中建,榕在城中长”的奇特景观,譬如一幅气势磅礴、形象生动、生生不息的历史风景画卷。行走在蜿蜒而上的古道之中,暂且停下脚步小憩一会儿,听榕风飒飒,空气中流淌着榕树散发出来的阵阵幽香,顿觉清爽宜人,真可谓是天然的榕树公园。

恰逢五一长假,与当地几位友人一同登临古城,只见前来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有的携家带口,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携带拍摄器具,看着是有备而来。果然,几对看似新婚燕尔的新人,忙着选择具有纪念意义或者风景怡人的位置布设拍摄场景,给自己留下一幅成双成对的靓照;有几位青年学生,举起相机,对着古城下的蔚蓝大海,不时择取角度,拍摄那长空之下的唯美景致;那些喜爱探寻古迹的人们,抚摸着蕴含沧桑的古城墙条石、探看石头上的题刻、细细品味古城拱门……而我们专注于整体观瞻,于是满个古堡城兜来转悠。来到一处古城墙之下,便见城墙上镶嵌着“海天一览”石刻,巨石镌刻有“武略将军”,其下小字隶书“管军副千户侯”,应该是后来修建古城遗址时,雕刻上去的;城中,遍地古榕,绿树森森,鸟语花香;古道逶迤,盘山而行,拾级向上。站在六鳌古城上眺望,山下古风浓郁的民居、蓝天飘逸的苍狗白云、潮起潮落的大海、如泣如诉的涛声、舟楫咿呀的港湾……六鳌古城堡,翻开了新的时代篇章。六鳌山的东北下方,新开发的翡翠湾、抽象画廊等景点,更令游人如织。每每到此游览的中外游客,不由自主地被这里的史迹所惊叹,被此处的旖旎景致以及历史人文所吸引,流连忘返。有研究学者称,如今的六鳌古城,宛若一幅移不动、传有序、翻得开之人文历史厚实画卷,可观、可读、可咏、可思。

鳌城不高得仰望,十世戍边可歌颂。在当今世界处于“风云变幻”之际,此等忠勇勤廉的卫国之情怀,以及抵御外侮之钢铁般意志,不正如被贬到漳州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闽南王”朱允熥,题刻于六鳌山顶一块巨石上的“嵯峨一片石,独视水中天;大地东南去,群山不敢前”那样吗?

猜你喜欢
徐氏倭寇古城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难逃的凶手
翘街古城
难逃的凶手
安居古城
会跳的骷髅
春秋古城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