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变》序言

2022-05-30 00:13袁灿兴
书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杨国忠李隆基安禄山

袁灿兴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事件、一些人物,因其曲折离奇而为后世所思所忆,津津乐道,传诵不休。其中,最受欢迎的莫如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迄今犹不断出现在各种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之中。其实,关于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在唐代便有诸多作品,最有名者当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李隆基与杨贵妃身上得到完美体现,故千古传诵不衰,且走出国门,在日本也广受欢迎。

与此故事密切相关的便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之一:安史之乱。它的发生乃是各种因素合力造成的。

李隆基时期,为了应对边疆战事,特意设置了九节度使,其中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皆归于安禄山之手。安禄山实力最为强大,且靠近关中与中原,一时有雄踞一方之势。安禄山手握三镇精兵,李隆基对他信任至极,其原因也颇为复杂。

后人常云,唐代是开放的文明,这种开放乃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胡文化)的开放。唐代的文明正是在魏晋以降汉胡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而获得蓬勃生机的。安禄山是游牧文明的代表人物,大唐对其敞开大门,热烈欢迎,李隆基亲昵地称他为“胡儿”。凭借着大唐盛世的光辉,李隆基自信坦荡地对待这个胡儿,对其毫无防备,不断加以拔擢。当然,李隆基宠信安禄山,不单单是看重他所谓的忠心和单纯,更重要的是他想借助安禄山的胡人背景与军事实力稳固东北边疆,同时牵制西北各镇的军事力量。陈寅恪曾经分析,到了开元年间,河朔地区已经胡化,居住于这一区域的是东北及西北的诸胡种。面对异质文明体,唐代中央政府想要加以羁縻统治,必须有一实力与权术兼具之人才能对其加以控制,此时,“拓羯与突厥合种之安禄山者,实为适应当时环境之唯一上选”。唐玄宗将东北诸镇付之安禄山,虽另有他故,而安禄山的出身背景及其实力、权术兼具的特征乃是主因。

就安禄山而言,他对大唐和李隆基是颇有感情的。他曾全力搜罗异域奇珍讨好皇帝,甚至拜杨贵妃为“阿娘”。他也曾不断出兵塞外,想要立下军功博取皇帝欢颜。君臣二人相交欢愉,禄山之宠益固不摇。可最终安禄山还是谋反了,他为什么要谋反?

不同种族、文化的冲突并不是安禄山谋反的根本原因,在安禄山反叛之后,仍有大量胡人效忠唐廷,如哥舒翰、仆固怀恩;此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人效忠安禄山,如严庄、高尚、田承嗣。安禄山的部属主要来自靺鞨、匈奴、契丹、奚等各部,当然汉人也被大量任用。他们经由安禄山提拔任用而获得高位,早已与安禄山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集团,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他之所以谋反,是权力与野心迸发的结果。随着利益集团的壮大,安禄山的权力与野心也在逐渐膨胀,哪怕他不想造反,他身边的一群谋士兵将已是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要争雄天下。在当时的情势下,安禄山部下希望他反叛,唐廷内部如杨国忠等人也希望他造反。在杨国忠看来,皇帝的恩宠只能集于他杨氏一门,如何能分给胡儿呢?每次安禄山入京,所获宠幸和赏赐都让他妒心大发。杨国忠不過中人之资,能居高位是因为皇帝宠爱杨贵妃,连带着让杨家富贵起来。杨国忠为得皇帝专宠曾使尽手段,他希望安禄山造反,然后皇帝再以雷霆手段加以铲除。不想安禄山一反,发现自己原来是头猛虎,而大唐正如待宰的羔羊,于是不断进逼,迫使李隆基弃长安而逃命,最终酿成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惊天巨变。

安禄山发动兵变之后,将游牧民族的战斗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批虎狼之将带领大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对安禄山而言,战争就是单纯的战争,没有太多政治斗争的羁绊。而此时唐廷内部却陷入权力争斗之中,是故初期节节败退。至放弃长安逃至马嵬驿时,唐廷内部的权力冲突再也无法掩盖。太子一派联合宫中宦官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此后太子李亨率部出奔灵武,登基称帝。也正是在灵武,重新打造了战争机器,减少了政治斗争对战争的牵绊,唐军开始不断收复失地。而安禄山集团则犯下大错,在控制两京之后,他们并无系统的政治建设,而单纯依靠战争机器、徒恃武力并不能取得全面胜利,此后形势逆转,安禄山、史思明集团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安史之乱是一场残酷血腥的战争。在经历漫长的战事之后,安史之乱在名义上告终,但却全面深刻地改变了大唐的政治、军事、地缘格局。从政治上而言,皇权开始弱化,宦官权力、地位上升,乃至可操控朝政、废立皇帝。如代宗李豫由宦官拥立登基、顺宗李诵被宦官逼迫退位、宪宗李纯被宦官所杀、穆宗李恒由宦官拥立登基。宦官为患之恶劣,史上罕见。从军事上而言,战乱之后,各地军阀割据,河朔诸镇拥兵自重,彼此争雄。军阀田承嗣丝毫不把唐廷放在眼里,乃至敢为安禄山、史思明立祠祭祀。从地缘格局上而言,由于内战牵绊,唐廷放弃了安西等地,在战略上处于收缩状态,其影响直至今日。

安史之乱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走向。钱穆认为:“唐中叶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倚在北方(黄河流域)。唐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文化的支撑点,偏倚在南方(长江流域)。这一个大转变,以安史之乱为关捩。”长期战乱导致北方生产力大受破坏,大批北方民众四处流徙。而由于许远、张巡死守睢阳,使安禄山一直未能南下,南方得以保全,生产力未受破坏。未被战火燃及的南方成为北方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宝贵的劳动力,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南方,使江南的经济日益发达,并最终超越北方。随着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通过中央王朝的调控和运河资源的调配,以及儒家思想的同化才融合在一起。不独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还导致了长安、洛阳的衰落,中原王朝的政治重心也开始转移,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王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洛阳。

安史之乱中涌现出无数精彩的人物,诸如李隆基、杨贵妃、杨国忠、李林甫、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高力士、李白、杜甫、郭子仪、李嗣业、高仙芝、贾季邻等。他们的故事是何其精彩,他们的影响又是何其深远。当日唐人就曾歌颂:“北庭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妖氛拥白马,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安史之乱后,围绕着这一巨变曾演绎出无数精彩的故事。在今日,若能以纪实的手法、生动的笔调,揭开历史的迷雾,展现大唐帝国的巨变与纷争,揭示这一变乱中人物的心理和命运,想必也将是十分精彩的。这也是我在本书之中想努力展示给读者朋友们的。

猜你喜欢
杨国忠李隆基安禄山
唐玄宗画鼻
不与奸臣同流合污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李亨啖饼惜福
唐玄宗缘何对安禄山深信不疑
杨贵妃生死奇遇
排挤
宰相儿子考试不好怎么办
梦中相聚
安禄山和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