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2-05-30 09:17张嘉敏
大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教学案例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背景下,文章以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分析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挖掘出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分别从树立国际形象、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几个角度列举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正、负面典型教学案例。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156-03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本质上它是一种教育理念,而非一门课或一项活动,需要教师在高校课程教育教学及改革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于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当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总体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对的首选策略是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先机。在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新形势下,交通运输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山东科技大学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精神,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为中心,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定位为中心,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相关联,探究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通过“思政”与“专业”的“基因式”融合[1]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2]。课程思政有助于教师找到自身的使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学生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高校应通过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的引导与环境的营造,从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方向课程所涉历史文化、国内与国际、学科专业与行业等角度,围绕交通运输专业学科的优势与特色,从学生端提升其学科专业情怀与能力素养,从教师端提升其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与职业自豪感。高校要将价值观培养渗透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等环节,以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利于文化传承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学术正义。教师应使学生在接受交融古今、通达天下的课程思政教育后,既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增长见识,又进一步丰富学识、塑造品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体察党情民意、国内外局势,并从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激励学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使个体行为立足国家、放眼社会,在精神追求和行动上自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应在设定授课目标、修编教学大纲、编写选用审核教材、设计课件教案等方面,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教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教育与科学求是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应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包括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环节),根据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科课程的工学性质[4],突出工程伦理教育,塑造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

二、挖掘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思政元素

现代社会正遭遇着三大城市病,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停车难。《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推进城市设施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青岛长远发展的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重大基础设施,夯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基础保障——城市轨道交通、 P+R停车换乘设施等。这无疑是应对城市病的有效措施。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社会实践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建立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整體概念与认知。例如,除了为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交通服务,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北京地铁1号线是为战备的需要而建设的,可引导学生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背景历程探寻其政治、经济、军事意义所在。

(二)铁路及高速铁路思政元素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导者。他早就研究了各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曾大声疾呼:“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由铁道之多寡而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中国铁路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梦想和奋斗,见证着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伟业。1993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为5.86万公里,平均时速仅为48公里。1997—2007年我国铁路系统开展了六次大提速。“和谐号”动车组于2007年投入运营。更加令国人引以为傲的是,“复兴号”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的84%为中国标准,16%的高铁技术标准与欧洲标准、日本标准兼容[5],性能比以往动车组更胜一筹。中国率先摸索出了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铁系统关键技术参数演变规律。2016年7月,中国高铁列车在郑徐线上,以“以极速会车”的形式刷新了高铁列车交会、重联运行速度的世界纪录。我国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高铁技术的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全面实现,打开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市场大门,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于2017年举行了通车仪式并投入运营,雅万高铁(印尼雅加达—万隆)项目成功落地。

以北京夏季奥运会为契机,2008年8月8日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通车,从此正式拉开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序幕:2013年突破1万公里;2016年突破2万公里;2019年突破3万公里,高速铁路网络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覆盖率达86%;2020年达到3.79万公里,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75%,位居世界首位,服务人次数以亿计,充分激发了高铁经济的正向外部性,在高速铁路沿线逐步形成旅游黄金带、产业聚集带。关于百年京张铁路和2019年12月30日开通运营的现代化京张智能高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现代化的京张高铁是中国首条智能高铁,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自动驾驶,并使高铁旅客搭上了移动互联的快车。依托智能控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智能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也已通车运营,全长91公里,主要运行复兴号CR400AF型智能电力动车组。

“十三五”时期,全国铁路新开通货运营业里程1.1万多公里,中国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不断优化货运结构,铁路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双双位居世界第一,有力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完善铁路货运市场化定价机制,日益注重提质增效,累计为客户节省物流成本600亿元;高铁快运覆盖全国80多座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建立跨省市运输协调机制,中欧班列通达国内29座城市、欧洲97座城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突出将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6](即“塑造品牌”的爱国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严守规范”的安全精神、“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深入具体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环节。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正面教学案例

1.中欧班列对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作用

案例概况:中欧班列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属于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中欧班列运行线有东、中、西共3条通道:东部通道出境点经由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中部通道出境点经由中国华北地区二连浩特,西部通道出境点经由中国中西部阿拉山口(霍尔果斯)。2020年新冠病毒性肺炎全球大流行,阻断了许多国际经贸往来,严重影响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中欧班列持续有序畅通运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

思政元素:树立国际形象。2020年中欧班列安全顺畅稳定运行,开行数量逆势增长,有力服务了新发展格局和国际防疫合作。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箱,年度开行数量首次突破1万列,单月开行均稳定在1000列以上。中欧班列稳定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在国际上为中国树立了合作共赢、绿色发展、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保障新冠疫苗运输

案例概况:新冠疫苗运输需要先进的冷链物流体系,以保障全程低温条件。交通运输部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出台了《新冠病毒疫苗货物道路运输技术指南》,动态掌握新冠疫苗物流供应链、接种需求等信息,精准预判新冠疫苗运输需求,联动协作运输链中各节点,免收新冠疫苗货物运输车辆通行费,设置专用通道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保障新冠疫苗货物运输车辆优先便捷通行。

思政元素:承担社会责任。为应对疫情,保障新冠疫苗运输服务是交通运输系统义不容辞的职责。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了新冠疫苗及时、安全运达的目标,彰显了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在服务民生的基础上,对维持社会健康运转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专业智慧体现了行业的担当与作为,无疑将会激发学生的专业责任感与自豪感。

3.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案例概况: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全国基本形成农村公路网络,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农村公路总里程超435万公里,完成了两通(具备条件的乡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目标任务;贫困地区的国家高速公路、普通国道改建里程分别达1.69万公里、5.25万公里,为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交通力量。

思政元素:服务国家战略。交通运输行业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主战场,畅通微循环,全力打好“两通”与“外通”攻坚战;打通大动脉,全力打好“帮扶”攻坚战,共筑致富路,让贫困地区告别了出行难,助力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更舒心、更放心,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好先行者。这些资料将会激发师生的专业使命感。

(二)负面教学案例:7·23动车事故

案例概况: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由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损失为19371.65万元。该事故被定性为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思政元素:安全是永恒的主题。7·23动车事故给中国高铁带来了近乎致命的后果:高速铁路进一步降速,银行进一步限贷,导致发展资金接近枯竭,大面积线路停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安全是任何行业特别是交通运输行业工作的生命线,教师要强化安全使命教育,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是永恒的主题的观念,告诫学生在日后从业过程中要时刻绷紧安全意识这根弦。

四、结语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分析并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需要教师学习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找准将社会热点和身边鲜活事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点,并凝练出思政元素,助力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7]。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可采取成熟的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方,张博文,张雨田,等.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大学教育,2021(4):116-118.

[2] 蒋洪奎,徐洪.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20(3):108-110.

[3] 莫非.唯物辩证法作为伟大认识工具的层次辨析[J]. 理论界,2009(7):28-29.

[4] 傅斌,何朝成,李晓媛,等.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多重元素的教学改革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73-75.

[5] 张宏伟,周兴,余琼霞.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56-58.

[6] 周少斌.高铁工匠精神融入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17):153-155.

[7] 张嘉敏.一流交通运输类专业进阶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93-9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教学案例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