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2022-05-30 03:06陈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

陈华

[摘  要] 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数学活动经验的训练与积累,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文章以“倍的初步认识和运用”的教学为例,探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以典型素材为指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探寻概念本质,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认知活动经验;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拥有抽象的思维活动经验。

[关键词] 数学活动经验;倍的初步认识和运用;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四基”的核心,与学生数学学习实质和认知发展相符。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自然也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场所,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数学素养。而数学活动经验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更难以直观表述,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呢?下面,笔者以“倍的初步认识和运用”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并拥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以典型素材为指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往往是在各种实践数学活动中逐步积累的,而此处的“实践数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操作,而应是学生在一连串的数学探究活动中进行的探索、构建、发现和创新,以寻求深层次的发展。大量实践证明,一旦学生真正意义上经历了“实践数学”的学习活动,才能有机融合操作、思维和语言,进而拥有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当学生可以把获得的知识清晰地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就说明他们已经看得透彻,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亲身经验和直接经验。

片段1:探究活动,初步建构

活动1:①观察图1,说一说梨和苹果这两种水果数量间的关系。(课件出示情境图)

②两个数量间的比较有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

活动2:观察图2,并通过填空来表达两个数量间的关系。

将______看成1份,______有这样的______份,表示______是______的______倍。

活动3:现有2朵红花,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请通过学具小圆片表示黄花,并摆一摆。

活动4:同桌两人一组游戏:一人用学具小圆片在第一排摆出3个小圆片,另一人发出指令“第二排摆出的个数是第一排的1或2或3……倍”,一人照做,几次之后轮换。

活动5:以下两种摆放分别采用不同的学具,它们表示的都是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2倍吗?为什么?

摆法1

第一排:〇 〇 〇

第二排:△ △ △  △ △ △

摆法2

第一排:〇 〇 〇

第二排:□ □ □  □ □ □

评析: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本案例以5个感性素材为载体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倍比关系,形成初步的感触。这样的教学设计从感知到实验表征,不仅思路清晰,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此时此刻,学生的兴趣之门已经打开了,情感经验被唤醒了,他们饶有兴趣地参与活动,主动参与到对感性素材的观察、比较、操作中,逐步形成对这一系列材料共同之处的充分认识,并真正达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显性化的过程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经验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数学学习中,学生缺少的不是肤浅的体验,真正缺少的是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深度体验。以探究活动为出发点,由表及里地将感性素材渗透于问题中,通过不断递进的教学过程,启发学生通过“用口说”这种直观方式将自己建立的概念表征显性化,让每个学生在分析、理解别人描述的过程中,使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步清晰。

二、探寻概念本质,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认知活动经验

数学概念教学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则需要从这样的认知方向去设计。客观世界运动变化,各个量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而,教学中教师以此为入口不失时机地渗透对应关系似乎更加贴切,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而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并获得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活动经验。

片段2:强化本质,促进理解

情境:秋天到了,熊媽妈果园里的苹果成熟了,她邀请小动物们来摘取。小兔子摘了2个,小猴子摘了3个,小松鼠摘了4个,小猪得意地炫耀道:“我摘的是你的3倍。”我们一起猜一猜,小猪一共摘了多少个?

师:请每个小组合作探讨,讨论小猪到底摘了几个。(学生热情地投入活动中,不亦乐乎)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猜想。

生1:6个。

生2:9个。

生3:12个。

师:谁的猜想正确呢?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4:咦,小猪摘取的苹果个数是别人的3倍,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结果?

师:非常好,生4说出了大部分同学的质疑,到底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学生陷入思考,并自主自发地展开了火热的讨论,很快达成了共识)

生:两个数比较,关键在于以什么为一份,在比较标准不同的情形下,结果也是不同的。

评析:由于之前探究活动的开展,不少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对“倍”的认识,并形成了自身对“倍”的概念的认知。但“一倍量”和“几倍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变化关系,学生只有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二者间的变化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悟得“倍”的本质。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适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疑问自然生长出来,自然而然地提出“为什么知道了小猪摘取的个数是小动物的3倍,却无法确定它的个数”的问题。也就是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之后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并发现了“一倍量不同,对应的几倍量也不相同,当一倍量确定之后,几倍量也随之确定”,就这样,变量与定量的关系也就随之落地了。

教师想要让学生认识规律,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再实践获得更为深层次的感悟与体验,唯有如此,才能深度认识其本质。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探寻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还驱动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让知识生长与经验生长共生,让学生拥有理性的认知活动经验。

三、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拥有抽象的思维活动经验

想要让学生拥有抽象的思维活动经验,显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形结合这个“牛鼻子”,通过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使得数量关系显露在问题情境中。数学应用是概念巩固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适切的数学问题为导向,将画图经验引向深入,让学生拥有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活动经验,并使得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

片段3:延伸拓展,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教室里有7个同学在摆桌子,扫地的是摆桌子的2倍,那么扫地的有多少人?

追问1:哪句话可以反映摆桌子和扫地人数间的关系?

追问2:同桌二人一组,利用学具去摆一摆,以解决问题。

追问3:摆学具的方法可以助力问题的解决,但是摆的过程过于烦琐,有没有更加简洁的方法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追问4:请试着用线段图描述。

追问5:观察线段图,你能列出算式并解决吗?为什么?

评析:教师通过步步追问,让学生去整合经验,最终完成了对原有认知结构的完善。此处,教师呈现问题情境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直观领悟数量间的联系,再巧妙地引導学生探寻更加简洁的方法来表示数量关系,使得线段图的出现自然而必然。就这样,教师完美地利用线段图的直观阐明其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美妙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间的协调者,有必要通过自身的教学智慧理解简约的教材,及时渗透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化中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倍”的基本样态虽然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并建构起“一个数的几倍”和“乘法意义”间的联系,但“学会”和“会用”是不同的,将习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应用的过程才是完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这里有效的问题设计和适切的追问则是实现思维转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是知识也是过程,是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之后留下的感悟和体验,也是学生后续更高层次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教师只有通过创造性地再设计和再加工数学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与情境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践、猜想、交流、推理等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基本活动经验。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经验课堂教学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
如何上出计算课的“魂”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三部曲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关注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