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用兴趣促进能力提升

2022-05-30 18:21常传卫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教学情境兴趣

常传卫

[摘  要] 在“唯分论”的影响下,成绩自然沦为考查教学水平和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为了提升成绩,部分教师常采用“灌输”教学模式,将教学经验、解题策略以“干货”的方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教师主导的课堂往往气氛沉闷、效率低下,不仅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 基于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的教学情境,通过趣味性的、探究性的、悬念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主动建构之路.

[关键词] 学习能力;兴趣;教学情境

数学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师生都投入了较多的精力,然部分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当面对数学学习时往往感觉数学太抽象、太严谨,无法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抵制情绪,数学学习变成了负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改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情境,通过不断地猜想、实验、交流来感受数学之美,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这样带着兴趣去学习不仅可以发现问题的本质,而且容易发现隐藏其中的规律,使数学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 从表面上来看,创设情境和应用情境虽然会浪费师生较为宝贵的时间,但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供参考!

[?]借助“好奇”激发兴趣

凡事只有好奇才会引发思考,数学学习亦是如此. 因数学较为抽象,学好数学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部分学生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逐渐地喜欢上了数学,成绩也有显著的提升;然有部分学生只体会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及无边的题海,与数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因此,为了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新知引入阶段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或悬念性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1 等比数列的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下“龟兔赛跑”番外篇. 比赛开始了,兔子感觉自己跑得快,于是待在原地休息,待乌龟跑到前方1里外时,兔子以乌龟10倍的速度追赶,当它追到1里时,乌龟前进了里;当它追到里时,乌龟前进了里;当它追到里时,乌龟又前进了里……

(1)请问最后兔子有没有追上乌龟呢?

(2)在相同的时间段它们都各自走了多少里呢?

引入新知时教师设计了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故事先观察数列的特点,为接下来等比数列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在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对新知印象深刻,经过推理可以将其转化为永久记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案例2 等比数列求和.

师:阿凡提大家都听说过吧?

生齐声答:听说过. (引入熟悉的人物活跃课堂气氛)

师:有一次他路过一个村庄,发现一群人正在为分驴争论不休. 原来,这个村庄的一个老财主去世了,老财主在遗嘱上是这样写的:我一共有19头驴,大儿子得,二儿子得,小儿子得,要在不杀驴的情况下分. 若用等比数列的方法,你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分的吗?

生1:我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分的,之前听过这个故事. 假设所有驴为1,分完后还剩下1-=,按照老财主的遗嘱,剩下的的驴也是大儿子得,二儿子得,小儿子得,分完后还剩-×=,如此分下去,各儿子可得:

大儿子:19×

+×+××+…

=

1+

+

×+…;

二儿子:19×

+×+4××+…

=

1+

+

×+…;

小兒子:19×

+×+××+…

=

1+

+

×+….

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知1++×+…=,所以大儿子可得×=10(头),二儿子可得×=5(头),小儿子可得×=4(头).

这样充满趣味和矛盾的情境,使学生既惊讶又激动,课堂立刻生动了起来. 在新知引入或新知回顾阶段创设一些新颖别致的、风趣幽默的,或容易造成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热情,进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借助“玩”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往往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观察、体验和感悟数学,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猜想、类比等直观感受来理解数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然部分教师认为,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任务较重,若采用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可能会因为出现一些不可控的“意外”而影响教学进度. 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大多数教师习惯应用“讲授法”,这样教师可以完全掌控教学进度,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那么单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发展呢?显然,任务式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好玩”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进行逻辑推理,进而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案例3 正四面体的引入.

师:若想用相同的小棒拼4个全等的三角形,你认为最少需要几根呢?

生2:需要9根.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学生纷纷赞成生2的说法)

师:现在只有6根小棒,你们能摆吗?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6根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交流合作寻找新方案.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依然停留在二维平面上,因此未能有所突破.

师:想象一下素描课上你有没有画过类似这样的图形呢?

教师看学生仍然在二维平面中徘徊,于是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很快就想出了三棱锥. 通过简单的动手实验,让学生摆脱了平面思维的束缚,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了三维的世界.

案例4 真分数型不等式.

师:前面这杯b克糖水里放入了a克糖,这杯糖水中糖的浓度是多少?

生齐声答:.

师:很好. 如果我现在再放入m克的糖,糖水会变甜吗?

生齐声答:会.

师:那么现在糖的浓度是多少呢?

生3:.

师:与哪个更大呢?

学生根据“糖水变甜”可以直接判断>,这样教师就将抽象的不等式转化成了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别具风味.

“做”数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有重大发现,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玩中学”的快乐.

[?]借助“看”激发兴趣

教学中创设一些看得见的认知冲突,利用好直观感受和理性认知这一冲突,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逐渐转化.

案例5 直线的斜率.

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体验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妙用,教師讲解直线斜率时引入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现有一块边长为1.3米的正方形地毯,欲将其改造成宽0.8米,长2.1米的矩形地毯,不能重叠,也不能漏空,你们认为能实现吗?

生齐声答:不能. (显然裁切前的面积为1.69平方米,而裁切后矩形的面积为1.68平方米,与已有经验不符)

师:有个魔法师就实现了,图1是改造前的图形,图2是改造后的图形.

学生看到图形后很惊奇,那0.01平方米去哪里了呢?通过情境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直线斜率来验证共线问题,从而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带领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性.

[?]借助“角色互换”激发兴趣

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情境化教学实施的重要目标.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通过角色互换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科学的教学情境. 另外,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以“小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角色不同,思考的方式也自然会有所变化,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通过情境创设,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去感知数学,通过实验去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实验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探究、反思、总结中感悟数学的价值,让数学学习变成一件既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教学情境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