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格与出格: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实施“范式”探究

2022-05-30 12:20陈磊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教材范式新课标

教育部2017年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20年颁布修订版;2019年逐步推广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2021年部分省市进入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进行变革转型已势在必行。近年来人教社及地方教研部门组织了多轮课程培训,一线教师得以提升理论认识与指导教学实践,但在实施教学方面依然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其中既有落实课程标准思想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客观原因,也有教师难以短时间取得对“三新”理念认同的主观因素。然而“三新”是必然趋势,教学实践容不得延宕,勇于寻找出路,开启新的教学局面,这是一線教师必须站起来面对的问题。

解决问题首先要厘清问题。“三新”背景,核心是新的课程标准,准确地说是新课标中明确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6年9月林崇德研究团队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2019年开始启用的统编新教材以及考试中心发布的高考评价体系和说明,无不彰显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三新”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适应时代社会之需,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旋律,从课程层面开启的一场课堂教学转型,科学有序推进的教学评一体化工作。

那么在转型改革初期,“三新”还没有完全交融情况下,一线教师从哪里去寻求突破与出路呢?当然,困惑引发探索,也带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认为,正如初学写作“作文如铸模”,我们多以名家典范作为模范,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初期也应构建起有章可循的基本“范式”,让课堂教学先“入格”,完成规范、规定动作,然后再谈创新创造,教学走出固化模式达成“出格”,实现灵动、个性的创造性教学。

一、入格:以教材为基础建构课堂教学

教学“入格”,即“教有定法”,有章可循。“三新”核心在课标,教学“入格”务必要紧跟课标,研究统编教材体系,那么教学实施路径自然清晰可辨。

(一)结合新课程标准捕捉教材之“新”

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是按照新课标编写,教材投入使用,意味着新课标的实施落地。新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这套教材的“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和以往教材相比具有“守正创新”特色,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1]。在体例上,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核心,充分体现培育新时代高中学生人格和精神成长需要,聚焦于“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等设置的学习任务群指向培育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体例新、选文新、教法新。如果说体例与选文的“新”容易克服,那么“群文阅读”“任务群教学”与传统“单篇教学”形成了较大反差,给一线教师带来较大挑战,茫然而不知所措。

我们要解决迷茫,需要明白教材之“新”源于课标之“新”,新教材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其创新依据课标新的理念。结合新课标来研究新教材,能够发现教材“新”在:单元导语主要阐述单元主题、选文意图和学习目标;学习提示则具体设置学习情境,提示学习要点和方法;单元学习任务通过活动设计的方式凸显单元的人文主题,并在不同层面引领思考、探究,进而实现读写结合的表达建构目标。由此带来新教材容量变大,把课后习题改为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一方面把这些学习指导前置到学习之前而不是原有的学习结束后的练习巩固,另一方面需要以任务群方式构建学习支架,教师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关键能力。

(二)立足新教材体例达成教学入“格”

一线教师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者,在使用新教材中应心中有核心素养、行动有具体方案。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呢?笔者认为,统编新教材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中都有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学习策略,对实施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所以立足新教材体例,从教材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出发,导向“三新”背景下的基本课堂模式,这也是短时期内能够做到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有序操作。

首先,从单元导语确立教学目标。单元导语一般阐述人文主题、介绍单元选文题材和主旨、提出学习角度和目标。如高中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其单元导语首先提出“青春的价值”主题,接着介绍单元文章由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组成,主题“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体现教材的人文性。学习途径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赏析作品,具体指向体会“诗歌意象抒情”“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凸显“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提出“尝试写作诗歌”的要求。由此可见,单元导语中既凸显教材选文遵循课程标准的人文性,也明确指出师生研习方向。

其次,从学习提示确立教学要点。学习提示相比单元导语更为具体指出选文的主题意蕴和表达特点,同时给出更为明确的学习要点及方法。如《沁园春·长沙》学习提示中指出诗歌表达“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的主题意蕴,还提出要反复诵读揣摩体会炼字选词的精妙,在指出学习要点的同时给出了学习路径。再如《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等组诗,分别要求从时代氛围、意象特征、象征意义、修辞手法等角度运用想象、诵读等方式进行学习,理清抒情脉络,把握意象内涵,感悟诗歌情思,体会手法运用。可见,学习提示紧扣“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目标与内容,并把诗歌学习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具体化呈现,具体而微地指导教学途径。

最后,从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学习任务群是新教材单元组织的一条线索,在单元学(研)习任务中均设计有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若干学习任务,整合单元学习材料,引导不同层面思考探究,在活动中指向写作。教师可以选择这些任务来确定单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如高中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一单元“任务一”围绕单元前四篇文章设计,在分析四篇文章特点、学习价值后提出学习任务:任选一篇课文,选择一个角度,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这个任务中,“任选课文”是非约束性,“选择角度”则是带有限制性的自主,角度可以自选,但必须聚焦,有着思维品质培养的潜在要求;至少涵盖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方面。再如“任务二”围绕单元后三篇设计,立足于三篇共同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要求概括文章主要观点并阐述关联,同时拓展阅读材料和生活经验来表达交流。这里突破单篇教学时精讲细析的模式,压缩单篇文本阅读时空,拓展阅读面,驱动思辨表达。

当然,依据于教材的单元体例,我们可以直接借鉴以任务群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但并不等同于否定传统单篇授课模式。“单篇”课堂教学活动只要指向“任务群”的目标,依然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主流模式之一,这也是“守正创新”的表现。因此,实施策略,先入格,保证课程标准实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二、出格:以任务为核心生成灵动课堂

教学“出格”,即“教无定法”,灵动个性。“出格”,不是任性与随意,而是遵循教学有序,创造性借助教材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三新”核心在课标,创造性的教学及教学评价也植根于课标。

(一)遵循课标,依据学情灵动创造出色的课堂

教学,要善于依据教材、学情组织教学,以培养“人”为核心。如果心中无课标、眼中无学生,视教学参考用书为圭臬,只是简单教授教材,照本宣科组织教学,那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这是违反教材编写意图的,无论是以前还是当下都是极力反对的一种教学模式。郑桂华教授提出“对单元学习任务做适当精选,对部分学习任务加以改造甚至重新设计,将其转化为适于教学操作的学习任务。”[2]出格,意在课标指导下,依据学情灵动创造出色的课堂。

新课标呼唤课堂教学范式转型,就是要注重学习主体在于学生,教学过程在于师生参与,变“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即在动态生成中习得素养的生态课堂。具体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要在课程标准的任务群教学指引下,思考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在课标教学实施建议要求的内涵下,创造性进行学习设计,体现培养学生主体。

如果说教学入格是依据教材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群来完成基本教学范式,是初接触新教材可行的一条途径;那么教学出格是依据教材指导方向进行的教学灵动创造。如统编高中必修教材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依据教材的单元导语和单元内容开展学习活动,教材相对具体而微地提供了教学范式,比较容易做到教学入格,一线教师直接采用教材组织教学应该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如果只是这样做了,学生难免会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缺乏趣味性引领下的主动参与,最终习得也许不尽如人意。如能以教材为基础,加入学生所在区域文化特色,围绕单元导语中学习目标中心重新建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探究身边文化的热情,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效果。比如在苏州地区的教师可以创造性选用金曾豪先生散文集《蓝调江南》——以江南水乡常熟一个小镇为写作对象,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家乡生活的热爱,苏教版选修散文教材曾选入其中一篇《家里的灶头》,以整本书阅读为线,以家乡文化生活为纬,结合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对比调查研究,学生习得应该比仅依据教材设计学习活动要丰富、深入得多。当然,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每一个地域也都有写作自己文化的作家作品,选择其中符合中学生的文本应该来说不是难事。这种有序的灵动创造势将教学引向新的高度。

(二)紧扣素养,依据情境睿智设计出彩的课堂

教学,要善于创造性使用教材,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对教材进行睿智设计,以呈现迸发智慧的课堂教学,进而达成对“人”的培养。教材的编写体现的是编者智慧,站在宏观与微观结合视角,基于课程标准完成了一个教材体系构建,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势必要对教材进一步进行智慧性建构,方能实现教材的价值。即便是教材编者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局限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要求,亦步亦趋开展教学活动。这种缺乏教师参与智慧性建构的教学是失去生命活力的教学,也难以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生命力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善于用好教材,创造性结合学情,采用策略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学习情境,在任务驱动下,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提升。教学出格,意在紧扣学科素养,依据情境睿智设计创造出彩的课堂。

如果说依据学情灵动创造使课堂教学走出基本范式,迈向出色的第一步,那么依据情境睿智设计就是追求教学更出彩,这应是教学出格追求的方向。教师的智慧在于在教材中发掘,从教材出发寻找融合真实性学力的情境,达成真实性学习。教材编者虽然在教材中指明了学习方向,但不可能具体而微地做出实际的操作方案,即便有这样的方案,也未必适用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如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中学习活动:

任务3:尝试写驳论文

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選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这个学习活动任务非常明确指向写作,具有操作性,符合新教材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培育要求。但是,教材的指导性必须兼顾不同区域与时代,所以在这个学习任务具体开展中,需要教师进一步设置情境来完善任务,让学生更有针对性进入学习活动中,让学习活动更自然真实地发生,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如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此时此地与青年学生成长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限制性选择把教材落实到更容易操作的层面,能够让学生更集中去思考与探究,让这个学习更凸显语文学科特征,而不是随意的宽泛的讨论。

(三)落实评价,达成教学评一体化出成果的课堂

教学,要善于借助评价来提升质量,也要联系教学评价来平衡教学行为。新课标的一个进步之处就在于更明确地体现评价要求,新教材编写中也明确了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区别在于分别指向高中毕业与升学,相应在教材中也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于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要素内容。在高考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如果教材的编写背离考试评价,即便编写理念再先进,也会被现实无情抛弃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材要迎合高考,而是要在学习、评价中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毕竟评价一方面是衡量学生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评价教的成果。新教材瞄准核心素养,围绕课程标准编写并实施,进而通过新高考来评价教学,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出格,在于跳出固定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睿智引导学生真切地投入学习,以灵动的教学展示出色的课堂,也是出彩的教学,更应是用智慧育出成果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站位要高,首先要立足于课程标准育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其次要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与教材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座连接的桥梁。以前有人说把教学与考试评价关系喻为“带着镣铐跳舞”,那如果能够认识到“三新”在学科核心素养统一下教学评已然是有机的一体,就不会以割裂的视角看待教学与考试。方向一致,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用好教材,师生皆以良好的心態接受高考评价的衡量。

如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导语中提出“要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样式,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在这个表述中,“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即为语文学科知识概念,从这几个方面“把握作品独特艺术成就”则是指出了学习方法策略。而高考考试评价方面重在考核学科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第9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两个文本的考核虽然给考生带来一种陌生感,但是如果以课堂所学的阅读小说策略研读《放猖》的文本,可以看到其以小孩子喜欢的“放猖”为中心,从小孩子的视角、口吻和语言叙述、描写小孩子的情感世界,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从理论的维度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语文”、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道理。两相结合来看,文本之间的关联打通,考查是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归结起来看是对语文学习中建构起来的关键能力考查。因此,语文虽看似考在课外,其考查的原点还在课堂与教材。

回到问题的起点,“三新”背景下的教学如何开展,一线教师首要的是真正接受并学习新课标理念,依从新教材的组织架构达成有序教学,让课堂教学入格有范;其次基于新课标研究教材、高考,深入理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内涵,把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走出固化模式,走向出格灵动,以教师的睿智达成出色、出彩、出成果的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J].语文学习,2019(9).

[2]郑桂华.普通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单元教学的价值定位与教学策略[J].人民教育,2021(22).

[本篇论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任务群视域下高中语文“长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编号:D/2021/02/103)暨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自能深度阅读的实践性研究(编号:2021/Y/02/04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陈磊,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新教材范式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