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

2022-05-30 10:48张开华
天津教育·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师应篮球比赛

张开华

对青少年来说,中小学是健康发展与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进行健康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作为一种与其他学科差别较大的科目,具有无法替代的实践性特点,更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的引导和要求下,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机会,为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创造机会,并致力于发展学生健康品质以及完美人格的教育目标而不断努力。

一、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对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磨炼其坚强的意志力,对促进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育学科的教学具有独特的竞技性,并且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作为体育竞赛活动当中最突出的特点,良好的竞争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培养其不服输的吃苦耐劳精神。因此,教师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体育游戏、运动竞赛以及各项体能测试等类型的活动,并对学生的参与活动获得的成绩进行评分。通过能说明问题的分数对比,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有助于调动其积极性,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活动的竞争中,进而塑造个人的优秀品质。

为了让学生更了解竞争的意义,养成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开设一些具有对抗性和比拼性的体育活动,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体育全一册的“羽毛球”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授学生正确的羽毛球技术,充分锻炼学生的上下肢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灵敏度以及耐力等级,并以学生之间分组对抗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羽毛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不算陌生,并且也是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选择的休闲和锻炼方式,学生能具备基本的球感,但是对于专业的正确的羽毛球技术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要系统地为学生介绍羽毛球队基本技术以及比赛规则,为后续的竞赛活动做好铺垫。首先,教师应教授学生正确的握拍方式,并为学生进行正手发球以及击球等相关技术,以此来帮助有基础的学生进行热身,同时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击球方式。待热身以及准备教学阶段完毕,教师应及时衔接实战演练训练环节,通过将学生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分组,由羽毛球基础较强的学生之间进行对位,同样的,将基础较弱的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并在为学生讲解基本比赛规则后,开始进行学生之间的训练赛环节。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观察比赛状况,对学生的动作以及击球方式进行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的技术,并规范羽毛球的击打方式,打好技术方面的基础。教师要充当训练赛的裁判,帮助学生进行记分。待比赛结束后,要与参赛双方学生进行技术讨论,指出学生实际演练中表现的不足,并对比赛中落败的一方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避免学生产生挫败感,从而对体育失去信心。通过科学的比赛竞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对抗环节中,不断感受竞争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审视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优良精神。同时,面对高强度的比赛,学生一次次地坚持下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竞赛成功观念

对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对于社会以及世界还不能具备一个完善的价值观念去进行认识和了解,其对自然以及社会的基本认知情况还有待提升,而就当前的阶段,在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体育竞赛中必定存在有输有赢,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内心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心理能力还不够强大,很容易在几次比赛的失利中,就开始陷入迷失自我与自我批评的恶性循环中,进而形成否定自我的不良心理状况。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其较为显著的竞争性,让学生的意志、情绪与态度等方面非常容易暴露在教师面前,并且有部分学生也会由于先天身体发育的问题,导致其惧怕参加体育活动,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体育教师也应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因为对自身的信心不足或者偶尔的失败而开始自我否定,丧失斗志与信心,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成功观念。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状态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应创造合适的机会,让一些自信心较差或者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感受到他人的肯定与鼓励,从而促进学生提高自信心,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体育九年级全一册“篮球”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举行篮球团队竞赛来为部分学生创造友好的团队氛围与比赛氛围,进而在提升学生篮球技术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逐渐强大。

在体育课程的篮球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发育的问题,身高与他人相比并不占据优势,而篮球又是非常看重身高与弹跳能力的一项运动,因此这部分学生即使内心非常热爱篮球这项运动,也会由于身高问题导致自卑和自我否定,害怕或者拒绝参加篮球项目的训练或者比赛活动。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心理素质以及个人观念也会不断扭曲,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应积极关爱这部分学生群体,在篮球项目的教学中,应额外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让其勇于参与到篮球的训练活动中,并且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找寻学生能被激发的特长与能力,为学生量身定制篮球的训练计划。例如,学生的身高不够,就可以训练学生的爆发力与敏捷度,在训练中多带领学生进行运球以及变向和定点投篮等方面的技能培养,而关于篮板以及篮下技术这类具有身高优势才能拥有更好发挥效果的技能,也可以向學生进行传授,但是要以适合学生技术类型与打法的训练项目为主。教师要带领学生重点攻克后卫的项目训练计划,并且要不断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特长与不足,而只要发挥出特长,便可以看见崭新的自己。

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的技能已经趋近于成熟,惧怕参与篮球训练以及比赛的心理也有所改观,并且在正式的篮球比赛中也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为球队的得分作出贡献,即使团队存在失利的情况,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战胜的是昨天的自己,就代表着成功,偶尔的失利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每一次挑战中,学生都在不断突破自我,取得了自己的胜利。教师以自身的辛勤教导来帮助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调节以及自控的能力,对学生的乐观态度以及争取成功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养成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团队意识和体育精神

作为规则约束下的健康文明活动,体育运动是养成个人良好品德以及高尚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个人竞赛还是团队项目,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都应具备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要在体育活动和竞赛中提升学生对正确竞争的意识形态。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出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不仅能个人参与体育运动,也可以群体参与竞赛活动。但是,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在体育活动中的互相切磋与合作,以及对抗等,都是为了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而在过程中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帮助是最基本的品德和素养。以团队形式参与体育运动或者竞赛的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道德精神,更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团队合作性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取得胜利,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审视。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互帮互助以及团队协作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体育素养,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在人教版体育九年级全一册“田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接力跑的项目竞赛,以此来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教师应在正式的接力跑比赛项目开始之前,为学生讲解具体的竞赛规则,让学生充分了解规则的具体内容,保证比赛项目进行的公平性。同时,在教师的带领下,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接力跑的人员分配以及接力棒传递的方式,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跑姿进行纠正,让学生以更专业的能力和形式进行竞赛,实现自我能力的突破,并且良好的成绩也会给予学生更加强大的自信心。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在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避免学生自行组队会给整体比赛的公平性带来影响,教师要凭借自身对学生实际能力的了解来为其进行分配,以此来保证比赛公平的最大化。待热身讲解环节以及组别分配环节结束后,教师作为裁判,以四组为一轮的方式来进行4x100接力跑的比赛活动,并且负责为每一组进行计时。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全程监察,对学生的比赛状态以及跑步方式进行评估,方便在赛后与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促进学生能力的稳步提升,同时,严格辨别是否有学生存在作弊的行为,如并道、违规接棒或者阻碍他人等行为。在赛后,根据具体的比赛结果,教师要对每一组的比赛过程作出点评,并给予提升成绩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此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学生或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导致团队失利而感到沮丧,又或是由于队友的实力不足导致成绩不理想而感到不平,教师都要耐心地为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明白团队合作的比赛项目,个人利益是不能盖过团队利益的,学生应养成健康良好的品质,想方设法帮助队友提高能力或者刻苦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绝非是由于团队的失利,产生否定自我或者责怪他人的想法或者行为。教师要以这种团队合作的项目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并塑造学生公平竞争和互帮互助的体育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

四、利用多媒体观察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体育运动是具有对抗性的,这种对抗,不仅是人类身体上的对抗,还包含着心理以及意识或者智慧方面的对抗,同时也是对个人技术以及战术安排方面的考验,是能力的对抗。由于学生处于中小学阶段,对体育运动的本质还无法具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辩证地、客观地对问题进行观察以及分析。同时,要实现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的目标,去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或者竞赛中,依靠自身的真才实学进行取胜,依靠自身的智慧与实力来占据优势,而非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以此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格品质和综合素养。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会想了解应如何提升自身的体育能力与身体素质,如何在竞赛中取得胜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功能,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为学生的体育科目学习创设更多种类和方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人教版体育九年级全一册的“足球”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足球比赛的规则以及具体球队队员战术位置的安排等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训练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播放足球比赛的录像,并借助其设备自带的暂停与回放等功能,对足球比赛录像中的重要进球进行讲解,以这种方式来为学生介绍有关足球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足球比赛中各位队员的战术安排和跑位设计等,在教师的细致讲解下,学生对足球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明确了如何进行战术安排并通过团队的协作进行得分,在后续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多媒体视频所学的知识理论来进行实际的演练,提升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和竞技能力。

以这种方式展开体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的基本规则和要求,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和丰富个人的体育技巧,促进综合体育素养的提升。拥有条理明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便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对前进的方向,并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体育实力也会突飞猛进,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依靠自身能力來实现目标达成的良好品格,促进了学生健康素养和人格精神的不断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培养学生健康素养的教育目标,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应以良好的体育精神培养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和价值,提升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建各类活动,以此不断引导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路线,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和带头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健康素养水平,并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

注:本文为2021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提升与健康促进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KZ21007)的研究成果。

(邱瑞玲)

猜你喜欢
教师应篮球比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篮球
选美比赛
比赛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最疯狂的比赛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过了把篮球瘾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