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2022-05-30 15:18李虎
天津教育·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德育活动

李虎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德育正式纳入小学课堂教学中,其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健全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然而,部分小学教学受应试教育所累,未能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差强人意。基于此,小学教师应重视德育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德育成长环境,促使学生在新形势下成长为符合国家需求的优质人才。

一、新形势下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作用

(一)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事物缺乏正确认知判断,且道德认知水平较低,不具备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念,无法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受上述因素所影响,部分学生在面对事情时,只能根据事情结果辨别好与坏,导致学生极易在现实生活中被不良事物所诱惑,在思想认知中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小学作为学生启迪蒙昧的重要时期,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新课改形势下,德育俨然成为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此,小学教师应在新形势下,将各学科知识内容与德育教育优化结合,通过多元化德育氛围,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正确的是非观,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良好约束,进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二)端正学生课堂学习态度

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学生端正课堂学习态度,使其在学习中能养成科学学习习惯,从小树立起为振兴民族而学习的伟大理想抱负。为此,小学教师应借助德育引导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对各学科所学知识予以精准掌握,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德育的有效渗透,有助于丰富各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消除学生厌烦学习的不良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切实感受到获取知识、探究知识的乐趣,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塑造全面发展优秀人格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可以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与古人对月吟诗,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深入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内涵精神,在數学教学中慨叹古代数学家的智慧等,学生在德育的影响下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品质,在茁壮成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现阶段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未能重视德育工作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成人化的内卷形式逐渐蔓延至小学校园,“不要输在起跑线”“牛娃”“鸡娃”等流行词汇的普及,导致部分小学为了成为重点学校,过于注重学生升学率,要求各科教师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学生考试升学环节,未能对学生德育予以重视,也未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现象,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也不满足学生德育培养需求。长此以往,学生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自私自利、精致利己的品行,未能将民族发展命运与自身责任联系在一起,阻碍国家未来发展。

(二)课堂德育模式有待提升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内容的讲解,未能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即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到德育,却因教学方法及模式过于死板、单一,而使学生产生厌烦逆反心理,连带学科知识也不愿意学习,未能起到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除此之外,虽然个别教师勇于尝试创新课堂德育方法,带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但在课堂教学之外未能对德育活动进行有效延伸,无法让学生对德育产生难以忘却的记忆,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仍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判断,未能真正发挥德育作用。

(三)未能重视家庭德育的实施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生整个人生有着极为漫长且深远的影响。由于小学生居家时间远远多于在校学习时间,若家长道德品行不端、语言粗俗,就无法为学生树立优质的学习榜样,学生在此种氛围中只能有样学样,从而沾染不良习气。除此之外,若家长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未能关注学生道德品质,没有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则会纵容孩子成长为好逸恶劳、有智无德的社会“巨婴”。

(四)遭受社会不良信息诱惑的侵蚀

在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在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弊端。当今舆论自由的网络时代,任何人的网络评论都可以随意被大家浏览。但在这些评论中,掺杂着诸多不利于国家安定团结、社会发展、民族和平的言论。若这些言论被是非判断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浏览到,势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新形势下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策略

(一)善于发现德育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德育在小学教学中开展的好坏,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开展学科教育期间,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德育问题,并围绕该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通过定期教学实践反思,总结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不足之处,为后续德育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1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人类”,大部分学生对未知事物有探索能力,且自我意识较强,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敏锐感,崇尚自由,喜欢用叛逆的方式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受网络因素影响,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信仰,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喜欢借助虚拟的网络世界美化自己,以此满足自己内在的虚荣心。针对这种情况,各科教师应在学科教学融入德育,通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需开设传统文学诵读活动,要求各班级班主任,每天在清晨带领幼儿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经典文学作品,在“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中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在“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中明白无论多么微小的事情,都不能随着性子胡作非为,使学生在经典古籍诵读中净化心灵,提升自身德育素养。

该种德育活动的有效实施,既能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又能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认识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搭建学科德育平台,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伴随时间最长的人,应充分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化身为学科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学生树立德育修养榜样,使其在学习生活中潜意识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10后”小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人类”,短视频、网络游戏逐渐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然而,对纷繁复杂的虚拟世界,尚未形成正确三观的小学生很难在网络信息中辨别对与错。针对这种情况,小学各学科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思想,通过德育引导学生正确分辨获取信息的对与错,从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本学科的知识,与学生在课余时间拍摄具有正面导向的短视频,突出学生在此类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视野,丰富学科知识储备,对互联网形成正确的三观认知。除此之外,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德育引导作用,围绕学科知识开展德育主题活动,通过春风化雨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养成良好德育品行。如教师可以开展“我的一天”德育主题活动,将自己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制作成活动表格,向学生展示自己每天的工作内容。随后,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活动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也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一天的活动安排,并在师生共情心理的带动下,模仿教师每日高效且自律的一日安排,模仿教师的优秀品质,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为此,小学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行举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言行引导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下,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懂得运用共情心理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借助榜样力量不断完善自己。

(三)注重德育实践活动,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德育主题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并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浓郁兴趣,使其在德育活动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標。这就要求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制定德育实践活动方案,开展“以生为本”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现德育价值。

例如,在重大节日活动安排期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节日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该节日的由来,并在活动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特定的节令,是根据自然节律的变化而设定的,每个节气都具有特殊的内在含义,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自古以来就对农耕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也是一项影响较广的民族习俗,作为中华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学校可以利用此展开相关丰富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要求学生根据古代节气时间表种植蔬菜,要求学生书写蔬菜观察种植记录。此种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既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德育中感受农民伯伯的劳苦,惊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在清明节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让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牢记革命烈士的牺牲壮举,以便在特定环境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铭记历史、尊重历史,将国家未来发展转变成自我学习动力。

此类丰富且具有实践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远比传统单一枯燥的说服教育更具影响力。经过实践参与,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记忆,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对学生提升德育水平有着促进作用。

(四)构建家校合作机制,提升德育质量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一生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学校在开展德育期间,应积极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借助家长教育力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各学科教师在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应与学生班主任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价值。虽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持后盾,但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未能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盲目且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会具备良好的德育品质。还有部分家长错误认为学校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需要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正是这种错误偏激的家庭教育观点,为学校有效落实德育工作造成极大阻碍。学校应充分发挥家校联合作用,从根源上解决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德育体系。

例如,学校可根据实际开展主题亲子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同学生共同开展德育,使家长在活动中充分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实际行动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如在中秋节前夕,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加“赏月”活动,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月饼。该项亲子活动的开展,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二是通过动手制作懂得父母每天为自己烹制美食的辛苦,使其持有感恩之心,用自己动手制作的月饼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情。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借助网络平台,定期向家长传送有关德育的文章,使其在阅读后能以身作则,充分研究家校合育的育人模式,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中形成较高品质。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在形式多样的亲子教育活动中,懂得父母为家庭生活奔波的不易,能在家庭中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而养成敬重父母、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行。

由此可见,学校教育联合家庭教育开展德育活动,有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亲子氛围,增加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改变学生对父母的错误认知,通过家校联合为德育提供更加宽广的开展平台,进而提高小学德育质量。

四、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占有重要的教学地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生思想品质、个人素养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此,小学管理者应带领各科教师充分认知新形势下德育的重要性,将各学科知识内容与德育有效衔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构建家校共育合作机制,确保小学德育工作朝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持续推进,使学生在充满德育学习氛围中树立学习榜样,铭记历史,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最终成长为符合祖国新时期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材。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德育活动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品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