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拳术探微

2022-05-30 17:20金成玮
中华瑰宝 2022年8期
关键词:八极拳咏春拳拳术

为什么『叶问蹲』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普通人如何练拳?是练太极拳好,还是练咏春拳好?中国传统拳术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其又是如何发展的?

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源远流长。“拳”有武力之意。《诗经·小雅·巧言》曰:“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其大意是:“没有武力与勇气,只为祸乱造机缘。”这也是“拳”字的最早出处。

拳术具体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既然“拳”与武力有关,那么拳术自然也与人们的身体防御和对抗行为分不开。商周时期的“手搏”,春秋战国时期的“技击”“角试”等都属拳术之列,且带有明显的武力性质。不过,汉代出现的五禽戏、沐猴舞等象形拳术,其武力色彩已然减弱,而是具有观赏性和健身性。

汉以后的一段时期里,拳术在竞技、表演和健身几大领域同步发展。明清时期,拳术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

在中国古代,持带武器历来为朝廷所忌讳,因为当武人形成一定的势力,就会对政权产生威胁。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五蠹篇》记载:“侠以武犯禁。”秦始皇则“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对武器进行销毁。到了元代,朝廷更是在民间实施“禁刀令”。于是,徒手武术(主要是拳术)慢慢流行起来。明末清初,朝廷进一步加强了对民间冷兵器的限制,更加刺激了徒手武术的发展,各种拳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拳派大多产生于此时。

南拳北拳面面观

拳有南北之别。北方拳种多发源于河北,唐代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写道:“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燕国和赵国,即今天的河北地界,是名副其实的“拳窝子”,多出勇武壮士。南方拳种则以广东为著。现代人在香港武打片中常看到的咏春拳、洪拳等均为南拳代表。

南北方拳种各有特色,这与地域特点有关。北方多平原阔野,故北拳大开大合,要兼顾四面,步法尤为重要。南方多水路巷道,故南拳多求稳,尤重不动之马步桩,如洪拳的四平大马、咏春拳的二字钳羊马等。

在实战上,北方拳种实战时步法灵活,善讲偏门进攻,或者绕到敌人背后进攻。南方拳种则需利用平时训练的桩马以使自己的身体保持稳定,小范围直线中门发力,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在窄巷、小船这类狭小空间中使用。因此,南北拳种各有适合的场景和训练方式,习练者本人也有功力的差别,所以无哪种拳种最优秀之说。

南拳经常在荧幕上出现,大众所熟悉的影视作品《叶问》《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官》等,都是以真实的广东拳师为原型而创作的。洪熙官、黄飞鸿、方世玉打的是洪拳,叶问打咏春拳,还有白鹤拳、蔡李佛拳、工字伏虎拳、铁线拳等。

其中,咏春拳因电影《叶问》而知名度很高。关于咏春拳的起源,由于没有确切资料,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咏春拳起源于川滇地区,一种说法为咏春拳发源于福建少林寺,但咏春拳发展、盛行于广东佛山和香港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这一拳术在武术界认可度较高,传习者众多。2014年,咏春拳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北拳则有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掌、梅花拳、通背拳和心意拳等。电影《一代宗师》中的老爷子“宫羽田”正是八卦掌、形意拳的高手,而“一线天”则是八极拳的高手。

北拳中的八极拳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在河南和北京地区较为流行,其拳风刚猛有力,属短打拳术,在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八极拳据说起源于明代河南地区。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后人认为,此“巴子拳”即为八极拳。

在当代,程廷华所创程派八卦掌、山西戴氏心意拳、浙江沈门卢氏心意拳、河北武强小架梅花拳、北京白猿通背拳等,都是较好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功法、实战风格突出的拳种。

如今,各种拳术不仅能作为武术项目出现在竞技赛场上,而且已逐渐成为业余人士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选择。如八极拳、太极拳,不仅在国内流行,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备受青睐。

传统拳术的本质:抻筋拔骨  全身锻炼

中国传统拳术流派纷呈,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但就本质而言,这些拳术也存在共同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书法、中医、绘画和厨艺等技艺都讲究整体性,拳术也不例外。

何谓拳术整体性?粗略来讲就是中国传统拳术的锻炼注重整体,是一种提升肌肉力和筋骨力的全身活动,这与西方的身体锻炼有明显区别。西方的身体锻炼多是局部的,如在健身房锻炼肌肉,不同的动作锻炼不同部位的肌肉。

关于肌肉力,很多传统拳术习练者认为,传统拳术不练肌肉,练神、练气、练意、练丹田,其实不然。古今中外,无论何种运动,没有不练力量的。练力量就是提升肌肉质量。通过提升肌肉质量打造出“钢筋铁骨”,才能有效保证运动效果。

关于筋骨力,其实就是“抻筋拔骨”。人的身体由筋骨、关节和内脏组成。筋是连接肌肉的弹性组织,抻筋就是提高大筋的弹性和韧性;拔骨就是骨头与骨头连接处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使之灵活自如,最终使“骨壮筋柔”。只有真正明白“抻筋拔骨”的意义,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在“抻筋拔骨”。

那么,中国传统拳术是如何“抻筋拔骨”,继而实现全身锻炼的目标?以梅花拳为例,梅花拳是中国北方传统拳种,发源于河北,流行于河北、山东、山西一带,有大架、小架之分。梅花拳风格大开大合、刚猛凌厉,以贴身靠打为能,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拳种。根据《邢台梅花拳》一书记载,梅花拳最晚诞生于明末清初,从第三代传人邹宏义开始,才正式于民間传播,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梅花拳分大式、顺式、拗式、小式、败式,总计五式,每一个式子都讲究“正、顺、圆、满、够”,也就是形正、气顺、劲圆、力满、筋够。所谓“力满”,就是蓄力要满;所谓“筋够”,就是抻筋拔骨要到位。这些都是全身的锻炼。

刚开始练习梅花拳五式的时候,练习者会感觉浑身筋骨不时会有酸痛感,尤其是腰部、背部、胯部等身体部位,这是筋骨涨开、肌肉紧绷的自然反应。练习一段时间,骨节撑拔开后,练习者自然能体会到身体动起来的节节贯穿之感,身体素质也能随之得到提高,从而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因此,可以说,咏春拳、八极拳和梅花拳等拳术能流行几百年,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它们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站桩:一种结构性训练

在中国传统拳术中,“抻筋拔骨”其实是在练基本功。

现代人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总能看到各种流派的习武者“蹲马步”的场景。所谓“蹲马步”,其实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项基本功—站桩。要想学武,就必须从站桩开始。如八极拳有两仪顶,形意拳有三体式,洪拳有四平马,咏春拳有二字钳羊马,梅花拳的五式就是五个桩。

站桩是一种结构性训练。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谓的“功”,就是桩功。击打速度和力量取决于筋腱和肌肉强度,而站桩的目的就是将筋骨整合到一起,提高击打和抗击打能力。功力的提高来自于劲路的有效传递,劲路能够有效传递,是因为结构的合理,结构的合理则需要通过站桩来实现。

不论何门何派,所有中国传统拳术的训练都要求沉肩坠肘、顶腰撑背,这就是一种对结构性的要求。从几何学上来说,圆是立体的,它的特点是无始无终、无前无后。传统拳术里面有浑圆力的说法,其讲究的顶腰、撑背、拔肋、活肩胛,就是为整体圆活之力打基础。

以梅花拳大式为例,两脚撑地、裆部圆开之后,将劲力传到胯部,胯活动开之后劲力才能传到腰,顶腰撑背配合头领,就有了身力,这时候再通过沉肩坠肘,将劲力一节一节传到拳头,拳头也就是传统拳法所讲的“梢节”。传统拳法说的“以根节带梢节”,其中胯是腿根,肩胛是臂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力都是大关节带小关节。至于发力的中枢,上盘发力在于两肩胛,中盘发力在于腰胯,下盘发力在于胯,体会不同身体部位的发力都要通过站桩才能慢慢实现。

站桩之后,身体的结构会越来越合理,稳定性也会越来越好。站桩只是传统拳术的基础,有了桩功不一定能够实战,但是人的精力会越来越旺盛,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亚健康状态也会得到相应改善。

正是由于站桩能有效提升身体的稳定性和力量,西方健身项目也积极引入中国拳术,其开设的课程中常包含有中国拳术的招式和动作,有的更设有为时几分钟的太极热身运动,以帮助训练者更好、更快地进入运动状态。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很多事情不用亲力亲为,而是由机器代替。但是,人的身体是一台精密的“仪器”,要想保证它的健康运转,其肌肉和筋骨都需得到适当的锻炼。《老子》云:“勝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国传统武术训练的重点始终是人的自身,练习者们大可不必追求成为有力的“胜人者”,而要成为强大的“自胜者”,即战胜自己,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快乐的生活。

金成玮,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八极拳咏春拳拳术
月山八极拳传承探析
和平年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极拳的传承
咏春拳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浅谈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和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
没有白学的八极拳
民生·创业让咏春拳接地气
少林拳术图说(七)
拳术论
少林拳术图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