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5-30 01:39杨余婷
新西部 2022年7期
关键词:馆藏档案馆博物馆

杨余婷

老地名档案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老地名档案工作主要存在馆藏结构不够合理、宣传意识相对薄弱、档案宣传意识相对薄弱等问题,应采取丰富优化老地名档案的馆藏、推动老地名档案信息的宣传、提供老地名档案互联网服务、加强老地名档案的联合开发等措施,全面推动老地名档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最大程度地彰显老地名档案的功能与价值。

老地名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一个城市的胎记,是老百姓的一个记忆,也是一段鲜明生动的地方史。老地名接地气,若要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可以走访三街四巷,考察那些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厚重感的老地名。老地名档案是老地名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下,对珍稀的老地名史料进行客观、系统和全方位的记录,建立和完善老地名档案,加强对老地名档案的保护、研究、教育和传承,也是博物馆(特别是民俗专题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为代表的一批公共服务机构的神圣使命。

老地名档案工作主要问题

(一)老地名档案馆藏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各地民俗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等机构保存了一批老地名藏品档案,如街巷标牌、老地图、地名古籍等,但老地名调查工作有待持续深入,记载老地名信息的文书类档案仍需充实和完善。当前老地名藏品档案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图、文、表、卡等纸质物件,新型载体相对不足。由此可见,档案征集范围过窄成为影响和制约老地名馆藏结构的主要原因。相关机构收集老地名档案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记录老地名信息的实体材料,这类档案历史性、实证性很强;二是能够反映老地名管理工作或开展老地名保护活动情况的当代文件材料。若老地名档案收集范围过于狭窄,将会导致不少与老地名有关联的珍贵信息的散落和流失,同时大大降低了公众对老地名档案的使用效率。

(二)老地名档案宣传意识相对薄弱

老地名档案宣传是对老地名档案信息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传播,进而影响人们对老地名档案的看法并使之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开展老地名档案宣传能够充分挖掘老地名档案的文化内涵,使老地名档案由鲜为人知变得家喻户晓,追溯老地名的歷史发展脉络,大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让老地名档案充满生命力、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依据地名标准,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开展老地名档案研究,为老地名档案的宣传打下坚实基础。老地名档案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能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若老地名档案宣传薄弱,做得不多、不实、不细,将会导致老地名档案的束之高阁、鲜有问津。老地名档案宣传意识相对薄弱、内涵价值挖掘不深入等问题在今后开发与利用工作中必须得到根本解决。

(三)老地名档案开发利用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开发与利用老地名档案的方式以举办老地名陈列展览、供社会各界查阅学习为主。一方面,相关机构对老地名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不高,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导致老地名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出现老地名档案文化服务产品供求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历史文献类的老地名档案存量不少,然而仅仅依靠相关机构、相关部门及其有限的技术手段对外提供地名档案信息查阅服务仍然是不够的,如何改进老地名档案利用方式,使其逐步满足公众需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老地名档案工作强化办法

(一)丰富优化老地名档案的馆藏

首先,丰富和优化老地名档案馆藏结构是从事老地名档案信息开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开展老地名档案的调查、征集和保护工作是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的基础,只有老地名档案馆藏结构得到丰富和优化,才能彰显老地名档案的社会价值,不断提升老地名档案的工作效率。

其次,开展老地名档案征集工作应当具备前瞻性,一旦明确了征集范围就应当卯足干劲、力争做好。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老地名更迭变迁的速度也在加快,开展老地名档案工作时,应当特别注意新地名资料的收集、汇总与整理,征集范围应扩大至地名影像资料和文本资料。丰富地名档案馆藏的同时,应兼顾馆藏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再次,在优化老地名馆藏档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老地名档案的种类以及数量上的配比情况。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老地名档案信息越来越高的需求,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在继续充实著作类、编译出版类等老地名档案类型的同时,仍应注意收集一些反映某一地名所涉区域的自然地理面貌的照片、影像、音像等各种载体的材料,以进一步充实馆藏载体,推动馆藏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还应加快特色馆藏的建设。老地名档案能真实反映某一区域地名变更的脉络以及各个历史时期该区域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的具体面貌,区域性很强。因此,建立老地名档案的特色馆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譬如为了更好地开展某一区域老地名档案的保藏、研究、展览、宣教甚至是文创工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征集该区域的老地名照片档案,建立健全老地名历史照片特色馆藏体系,紧密围绕老地名照片档案的特征和风格,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该区域的社会和自然面貌,必将受到社会的肯定与支持。

(二)推动老地名档案信息的宣传

宣传老地名档案能使其不断焕发青春活力,扩大对各类群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传媒+档案”已经成为老地名档案宣传的崭新模式,相关机构可以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推动档案信息视听传播服务。老地名档案记录了与该地名相关的社会、语言、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多学科领域信息,社会性广泛。只有内容丰富、种类多元的老地名档案信息得到充分发掘,其社会功能与价值才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除了大众传播媒介被用于加强宣传老地名档案,相关机构也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老地名档案专题陈列展览。老地名档案专题陈列展览必须充分挖掘档案中蕴藏的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深邃内容,激发参观者对老地名档案的浓厚兴趣,使社会各界广泛感受老地名档案的独特魅力。2014年南京市档案馆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加大老地名档案的宣传力度,联合策展和布展,将一系列南京老地名的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珍贵档案用更全面、更系统、更人文的方式进行宣传,让展览展示的老地名档案更接地气、更富情怀、更具权威。此展览被评为该年度南京市优秀展览,成为南京地区博物馆、档案馆共同推动老地名档案信息宣传的生动写照。

(三)提供老地名档案互联网服务

互联网能够快速传播档案信息、拓展传播的空间和渠道,对扩大老地名档案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努力丰富老地名档案馆藏资源、深入开展老地名档案数字化采集、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现阶段拥有公共服务网站的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可在其网站中专门设立老地名档案频道或栏目,将数据库中数字化的老地名档案信息链接于网站,内容涉及老地名音像、影像等各类多媒体信息,切实做到操作简单、查阅便捷,最终实现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老地名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目标。

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开展老地名档案网络信息咨询服务前景可期。通过建立网络咨询系统,可为查档公众提供极大便利。可以设立老地名文化网络论坛,推动老地名档案资源共享、拓宽老地名档案工作思路。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网站加强老地名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同时,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档案编研层次低、编研成果不能广泛惠及社会公众的问题。在网站的首页可以设立多个专栏窗口,不定期地公布编研成果,甚至以网络出版物的形式将老地名档案的编研成果发布到官网上,供用户浏览、阅读。

(四)加强老地名档案的联合开发

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倘若独立开发和利用老地名档案将会遭遇不少困难。笔者以为,不仅设备、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应当充分具备外,老地名档案信息能否在开发与利用主体之间实现共享,能否发挥“1+1+1>3”的效果亦为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在本系统乃至跨系统加强合作,推动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资源共享。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应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使联合开发的老地名档案产品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需求。譬如河南文博系统、档案系统、民政系统共同推进的甲骨文地名档案信息挖掘、研究、展览、利用等工程已成为老地名档案信息联合开发的良好示范。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丰富的老地名档案信息资源,这无疑为老地名档案联合开发、创造其更大的社会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南京市公布的首批市级非遗名录87个项目中,就包含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老地名,涉及南京古称、街道名称、桥梁名称、山川名称、古寺庙名称、城市片区名称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南京市城区废旧地名档案中,记载了消失的老地名1500多条,可见南京市老地名档案联合开发工作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而南京市地名协会、南京市档案馆等一批跨行业、跨系统的相关单位勇于担当、密切合作、克服困难、不懈努力,既是南京老地名申遗成功的关键,也为老地名档案联合开发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以位于南京老城南的小西湖片区为例,因其毗邻夫子庙、老门东历史街区,区域内街巷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式建筑风格,文化底蕴深厚。近年小西湖片区启动了微更新工程,而该片区的老地名档案作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依据之一,显然具有无法替代的参考价值和重要作用。博物馆、档案館、地名协会保护和开发的小西湖片区民居、街道等各类档案,必将在当地市政部门推动落实的该片区整治出新、古建修缮等项目改造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必将为实现小西湖片区“留住记忆、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的目标定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如此,各系统联合开发的老地名档案亦实现“活起来”“火起来”,有助于实现老地名档案联合开发的社会价值。

结 语

老地名档案对于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档案馆、地名协会等相关机构应高度重视老地名档案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老地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采取一系列务实、高效的举措,全面推动老地名档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从而让社会公众真切感受、深刻认知老地名档案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最大程度地彰显老地名档案的功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会福.关于进一步强化地名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名,2011(9).

[2]朱亚夫.绞圈房子,海派老民居[J].档案春秋,2013(10).

作者简介

杨余婷 南京市博物总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与利用

猜你喜欢
馆藏档案馆博物馆
馆藏
博物馆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露天博物馆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