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浅析

2022-05-30 10:48王志
高考·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王志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实施必要,各类相关教育改革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深化。高中地理是构建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和综合思维素养的核心课程,也是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收官”工作的关键科目,在提问性教学的应用方面具有很突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围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主题提出一些看法,以资诸位参阅、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

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具有非常鲜明的逻辑性特点,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比较连贯的逻辑通道,这也是一切教学方法得以被高效应用的关键所在。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这门学科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与其重要意义相匹配的体现;而在高中阶段,地理课程已然成为相当一部分高中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的关键课程。然而对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实现真正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这种逻辑性的存在状态并不是很清晰,学生在通过完全自主的方式形成深度理解和吸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必须要借助教师的科学引导方能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因此,如何能够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形式来带领学生缀连有关知识环节并形成完整的地理思维体系,不但成为评价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成了决定课程教学质量优劣的一项关键要素。

一、合理设计问题内容

问题的内容设计是直接关系到问题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参照被提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问题的综合难度,并进一步保障问题在逻辑上与知识源、后端问题的衔接性,以及问题内容对现实场景的体验效果等方面的联系[1]。

(一)问题的知识跨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档位

问题的提出必然是对前端知识点的具化考查和进一步延伸,在难度或思维环节上表现出一定的推进性。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内容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被提问学生目前的学习档位,合理控制问题与问题、问题与知识源之间的知识跨幅,在保证前端问题内容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思维考验的同时确保后续问题的难度不会太大,以免使学生因无法给出有意义的回答而挫伤学生积极性,并使提问环节失去执行的价值。

例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知识的基本讲解后,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方面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对理解和记忆较慢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可以停留在概念复述层面;而对课程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跨过复述环节,直接选择一些事例作为素材,要求学生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对比分析一些区域的太阳辐射差异的原因。

(二)问题之间及问题和知识源之间要具备逻辑推导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比较突出的顺承特点,即习惯于利用前端认知成果作为素材来开展后续认知行为[2]。高中地理教师要尊重这一事实,在设计问题内容时应当保证问题之间,以及问题和知识源之间的逻辑推导关系,让学生可以在回答问题时从知识源或前端问题的答案里得到一定的灵感和帮助,一来有效降低问题的非必要解答难度,二来也可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保持更大的连贯性。

比如:在讲解“气象灾害”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首先结合前端课程内容太阳、大气、水、地貌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差异性,其次设计问题思考我国东部季风区为什么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共存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则可以提出“这些对策在本质上都具有什么样的宗旨”等问题,促使学生完成对相关问题的宏观认识,从而让学生对课程标题的理解获得了一条清晰的思维发展脉络。

(三)问题的内容应具有场景体现性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喜欢融合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是非常正确的教学思路,那么在设计问题的内容时,高中地理教师也需要相应场景的代入,使问题内容具有较强的场景体现性。这不仅可以让场景教学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主观思维的更深层次开发。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水循环”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不妨结合一些学生常见的气候现象为依托进行提问,如:围绕台风“山竹”对我国广州地区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山竹”为广州带来哪些天气现象?暴雨过后,降落到地面的水会去往何处?假如雨水落到水泥地面和草地上,谁的小时流速会更快,这两种下地面的水会去往哪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二、正确选择提问时机

高中生的思维运转环节和模式比较复杂,这就给教师的教学介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选择提问的时机上要有精准的判断,使問题本身能够成为调动学生兴趣、解决难点知识,以及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

(一)在课程导入环节进行提问

高中生的思维转换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因此,在课程教学正式开始前常常需要教师进行课堂导入的环节,以使学生的思维和课程内容实现对接。这一项工作的开展便可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进行,高中地理教师可先提出回顾性的前端问题,而后根据前端教学内容和本堂课程主题的关系提出后续问题,一方面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一堂课和之前学习内容的联系。

比如:对“地质灾害”这一节的课程导入,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你们是否记得2008年四川汶川的那场地震呢,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强度达到了11度。这一天有69227位同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吗?地震会给人类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待学生作答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地震的概念、地震的构造,以及通过了解地震让思维进行一个延伸,让学生想一想,当地震发生的时候,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而在海洋中航行时人们又是什么感觉?

(二)在教学提示环节进行连续提问

从广义上来讲,连续提问并不一定都是对既有问题的难度增加,还有可能对学生解答既有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某个问题的解答上陷入了困难,高中地理教师便可通过连续提问的形式从某个角度给予学生一定的解题线索,帮助学生转换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方向入手解答比较困难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海水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波峰、波谷、波长、波高”这几个名词感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先从对“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这两句概念的理解方面提出简单的先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对“风浪”进行定义;而后通过对成因的分析进行分类;接着思考“风浪、海啸、风暴潮”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三)在教学成果拓展环节进行提问

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很容易就会在吸收本堂课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知和探究欲望[3]。对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先以提問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而后通过二次提问来引导学生根据既有学习成果进行发散思考。通过这个模式,学生的自主思维可以得到充分激活,同时也可为教师后续的教学导入提供更好的铺垫。

比如:在讲解完“常见的地貌类型”这一节内容后,可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了的地貌,这些地貌有怎样的特点,能不能说一说它们的成因,在巩固学生地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问,如,如果在野外你知道应该如何观察地貌吗?为下一节课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优化提问形式

问题的提出形式可以被看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的途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价值。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推进,高中地理在实践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的教授,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怎样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上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提出形式时,一方面要考虑问题能够对学生的思考、解答诉求所产生的影响效力,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对学生表现欲和好胜心的强化与利用,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引导效果。

(一)通过设问的方式展开提问

课堂提问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并且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合理的应用提问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同时还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升学生对问题观察和解决的能力。高中生有着很强的表现欲和好胜心,非常希望能够在教师和同龄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过人之处。利用这一普遍心理,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可以不选择具体的提问对象,而将自己所提的问题作为一种“悬赏任务”发布给每个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现诉求,引导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去解答这个问题,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讲解“地貌的观察”这一课中关于“地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诗词进行导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杜甫的《望岳》等,让学生通过对诗中信息的复读来直接给出答案。这时教师可以从更加微观的视角进一步追问:“观察地貌我们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其中诗词中提到的‘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远看和‘近看我们会获得怎样的视觉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对地貌的观察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通视”这个知识点。

(二)通过鼓励性方式展开提问

任何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产生一种兼具展现欲和顾虑心的复杂情绪——即便是即将乃至已经成年的高中生也不例外。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基础。高中地理教师在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思维时,可以加上一些鼓励性的话语,通过这种方式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给出正确回答的潜能和灵感。这种鼓励应当具体结合高中生的普遍思维层级,不要采取如同对待初中乃至小学生那样的幼稚性语言,否则有可能导致不利的反作用。

比如:在进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课的例题分析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对知识内容的基本串讲后,出示给学生一张某个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图,并设计一些问题来要求学生结合图上信息和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对这个地区的工业类型及分布情况做出合理猜测。当有学生给出了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解答时,教师可在邀请学生阐述解题思路时说:“你的思维很灵活也很全面,那能不能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将刚才回答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的呢?”

四、完善对提问教学法的环节补充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提问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路和灵感的教学模式,而思路和灵感的形成有时很需要依靠“集思广益”来实现。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提出追问问题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思路,使学生能够在思考、解答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高维认知和应用[5]。

地理是一门对空间思维和宏观逻辑都有着较高要求的科目,并且有着数量巨大且板块相对独立的知识和技能内容,需要学生同时在理解、构想能力和记忆力方面拥有较好的条件。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因此,除了以上策略之外,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将提问教学应用到对学生知识体系框架的梳理与构建上来,通过讲解近一阶段知识或例题引导学生提炼出相应的知识点,而后按照知识点的承接顺序不断倒退,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过的有关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既往知识和技能形成有条理的回顾,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或者从前端知识入手,通过设计例题并不断提升例题应用知识点的难度的方式,以正向的顺序完成上述过程。

结束语

真正的教育应当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成长的自由,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主动思维,并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实现长足的进步[6]。高中地理课程因为学习内容多、涉及范围广,以及知识结构复杂等,使得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想要更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合理地进行课堂提问十分有必要。高中地理教师要真切地认识这一点,在课程教学中深入践行提问教学策略,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内容、正确选择提问时机、科学优化提问形式,以及完善对提问教学法的环节补充等方法,真正将提问的教学作用发挥到最大,引导学生形成活跃的地理思维和高涨的思考热情,使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课程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翠珍.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高考,2021(30):61-62.

[2]庄露华.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J].考试周刊,2020(24):151-152.

[3]周歆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评价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95):142-144.

[4]刘冲.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21(19):58-59.

[5]王德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教学探微[J].考试周刊,2020(45):145-146.

[6]李雅晴,白文新.高一地理课堂现状分析及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0):30-31.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