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之花在指尖上绽放

2022-05-30 23:02朱秋婉
新课程·上旬 2022年35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实验教学

朱秋婉

摘 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是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对数学知识再探索、再创造的过程,能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认识体验,从而促使学生逻辑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数学实践是小学阶段数学活动的主体,而数学实验又是数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实验教学以达到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验教学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头尖上的”,表明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新课标也指出,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仅仅依赖模拟和记忆,而是要让学习者自己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互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逻辑思维和情感意识的和谐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小学阶段数学实践是数学活动的主体,而数学实验又是数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何为数学实验呢?

数学实验,是指为了证明某个数学猜想、分析掌握某些数学基本原理、解决某些数学实际问题,而在形象具体的实验环境中以及一定的实验要求下,开展综合性的数学探究活动。而数学实验教学,则是指通过数学实验,指导学习者参加实践、独立探究、协作交流,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证明猜想、理解掌握数学基本原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同样要通过观测与试验来发现和检验,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数学实验所面临的对象并非物质材料,而是如图形、数据等的非物质材料。本文我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向大家展示数学实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实验中验证猜想

案例一:掷硬币——实验体验等可能性

(一)分析猜测

师:掷硬币,正面朝上一方为胜,而反面朝上另一方胜,公平吗?谁能说明道理?

生:公平。由于硬币有二面,落地后要么正向朝上,要么反向朝上,所以公平。

师:如果再多擲几次,猜猜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次数会如何?(接近)这只是大家的猜想,咱们来试验一下。

(二)动手实验

课件出示规则,四人学习小组进行分工:

1.选一人任记录员(用画“正”法记录),另一人当监督员。

2.其他二人掷硬币,每人5次。(硬币要从50厘米左右的高度落下。)

活动记录卡:

学生动手试验,记录数据。

反馈: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

活动记录卡(汇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的组掷到正面的次数比掷到反面的次数多,有的组正面的次数比反面的次数少,有的组正反面次数同样多。

师:有的组掷到正面的次数比反面的次数多,多很多吗?

生2:多一些。

生3:我发现有的组出现正面是8,反面是2。

师:这种情况出现得多吗?

生:不多。

师:对了,这是很偶然的现象。

师:也就是说从各组的实验结果和汇总的数据上看,正反面的次数还是相当(接近的)。假如实验再继续下去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每组各掷50次硬币,汇总数据之后,学生观察汇总数据发现正反面朝上的次数很接近。

师:如果再实验下去呢?

学生大胆猜测: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

【课件展示】

师:这是五位数学家经过成千上万次掷硬币的试验结果。再看一下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不是如你们猜测的那样?

生: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非常接近。

师:掷硬币的次数越多,正反面的次数就越接近,最后趋向相同。

师:那掷一枚硬币,第一次正面朝上,第二次必定反面朝上吗?

生:不一定。

师:对了,硬币落地具有偶然性,但是随着实验频次的增多,正反面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最终趋向相等。可见,偶然中有必然。

案例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在学习了“体积”,认识并建立1m3、1dm3、1cm3的体积单位的概念之后,继续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产生疑问:“1dm3的模具里究竟能装下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呢?”我让学生拿出1dm3和1cm3的模具,仔细比对、大胆猜测。

生1:我觉得1dm3里最多能装下100个1cm3。

生2:我猜50个。

生3:不对,没那么少,应该有500个。

生4:我觉得有1000个……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数学实验活动的必要性呼之即出。在实践操作中,多数的学生在1dm3的模具中用1cm3的小正方体摆满最底层就发现有100个了,观察推理1dm3的模具中能摆这样的10层,所以1dm3=100×10=1000cm3,继而推理出1m3=1000dm3。当然也有空间想象能力较好的学生,只用28个1cm3的模具就能实验得出1dm3=10×10×10=1000cm3。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通过数学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在问题情境中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案例一中掷硬币的试验次数从少到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并进行大胆猜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激情、激发学生实践的欲望。学生在实验中逐步验证自己的推测,教师再适时地将科学家的实验数据加以补充拓展,让学生明确“硬币落地具有偶然性,但是随着实验频次的增多,正反面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最终趋向相等。偶然中有必然。”等可能性核心思想。而案例二在实验过程中虽然不需要复杂的运算和推导,只要动手操作、实践与观察就能得出结论,虽然只是简单的实验操作,但就如一句名言:“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效果比教师直接说教要好得多。

二、实验中理解公式

案例三:圆的周长公式

师:请同学们利用绳子、尺子等工具测量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的圆的周长。

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并尝试用滚动法、绕圈法、用软尺测量等方法测量,并汇报结果,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咱们来做个实验,请测量出你们所收集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完成下表:

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师:观察同学们汇报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圆的周长÷直径都不是整数。

师: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吗?

生:圆的大小虽然不一样,但我们算出每个圆的周长也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有同样发现的小组请举手。

师:这表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有规律的。刚才我们所测量的这些圆中,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那其他的圆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课件演示。

生:的确是这样。

师:我们测量了大小不同的圆,但却有相同的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直径长的3倍多一些)

师: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的直径的3.14倍,3.14叫作圆周率,很早以前我国的数学家就发现了圆周率,那圆的周长公式是?

生齐答:圆的周长=直径×3.14

本案例中我用心做好實验前期准备,课前让学生备好软尺,软尺既有尺子的功能又具备了线的特点,既能提高实验的速度,又可以减少实验误差。课前我还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圆,大大丰富了实验素材,拓展了实验的空间,发散学生的研究思路,也使实验数据更有说服力。案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在操作前确定操作方法、操作要求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然后学习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索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规律,认识圆周率,体验圆周长公式的由来,经历了知识再发现、再建构的过程。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意义上去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公式。

三、实验中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数学实验解决数学问题的类型很多,比较典型的还是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如以下两例:

案例四:

案例五:将一条长20米的绳子连续对折3次后的长度是这条绳子的几分之几?如果连续对折3次后,从中间剪开,最长的一段绳子是多少米?

这两道题对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仅凭想象是很难正确解题的,尤其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就更吃力了。通过测试我发现半班以上的学生做错,部分做对的学生也是懵的,并没有完全理解。我适时提问:“谁有好办法能帮助学生正确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陆陆续续介绍了几个推理方法,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眉头紧锁,实在是太难想象了!生:“那我们就请数学模具来帮忙,做个实验”“数学模具从哪里来?”“马上做一个!”“好办法!”我拿出了一张白纸描题目中带点的三角形并剪下来。拿着这个实验用具转一转,答案不就出来了吗?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每个学生都自发动手制作模具,拿着模具绕着中心点旋转,很快学生就发现有规律可循。“如果这时候不借助这个实验用具,你们还能找出正确答案吗?”“能!”学生非常自信地答道。看来学生已在数学实验中建立了空间观念,锻炼了想象能力。有了这种题目的解题经验,对于案例五出现想象不出来难以解答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实验法。有的学生找来身边的小绳子,没有小绳子的学生就用草稿纸捻出一条长长的纸条,也操作起来。再难的题目,在学生的实验操作中,都迎刃而解。学生不但得到了“鱼”,也得到了“渔”!在数学实验中,学生学到了学习方法,并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个个都很棒。

这就是数学实验教学的核心目的: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听到过,但我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得;我做过了,便真正明白了!数学实验之所以成为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因为它符合人好奇心强、好动手、好实践的天性,真正意义上调动人的感官,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将这种教学方式继续践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让更多的智慧之花在指尖上绽放!

参考文献:

[1]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